1994年6月8日,总后勤部政委周克玉,被授予上将军衔。在一片祝贺声中,周克玉激动、喜悦,也深感荣耀,但更多了一层沉重感。在当晚江泽民主席宴请之后,他满怀激情和感慨地回到书房,打开日记,写道:“勿因位尊沾自喜,任重岂可忘乡梓。娘亲教我时谨慎,万变不离农家子。”
报国横戈万里行
少年时的周克玉,饱尝兵荒马乱、饥寒交迫的侵扰。因为贫穷,他没上完四年级就辍学务农了;因为日寇的侵略,他常常随着大人处在担惊受怕之中;而因为新四军的到来,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明白了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蛋、什么是光明什么是黑暗。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辍学不久的一天,鬼子小分队在黑夜中闯进村子。一阵枪响,政府工作人员和村民十数人被害,其他村民便四散跑到村外。母亲抱着妹妹拉着他和弟弟跑进有芦苇掩护的麦地,伏在麦垄沟里才躲过了这场灾难。可他的父亲同其他几位乡亲被鬼子抓去带路。新四军闻讯赶来反击,父亲乘黑夜逃脱时被鬼子刺了一刀。当周克玉看见父亲被刺得鲜血淋淋的腿,才放下他在麦地里一直抱着的几本书。母亲感叹地说:“这孩子做梦都在想读书啊!”
新四军在他的家乡盐城一带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周克玉才得以重新上学。在射阳中学,他受到了党的地下组织的重视和培养,担任学生救国会主任、县参议员。特别的“小灶”催发他迅速地成长。一天傍晚,学校生活指导部主任(实际的射阳中学地下党支部书记)王彤舜老师,把他带到校外水田的小路上漫步谈心。“你当前迫切的愿望是什么?”“参加革命。”“你不怕死吗?”“不怕。”“为什么不怕?”“共产党员都不怕死。”“可你还不是共产党员呀!”“我要求入党。”“你为什么要入党?”“为了赶走日本侵略者,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参加党,就要服从组织决定,叫到哪里就到哪里,叫干啥就干啥,你能做到吗?”“能!我保证能做到!”一个16岁青年坚决而率真的回答,让这位当年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北大学生、经历皖南事变的新四军战士欣喜异常。于翌日的夜间,就为他举行了入党仪式。在党旗前举手宣誓的周克玉激动不已,就像漫漫长夜看到了黎明,又像黑夜行路看见了启明星。他在日记里写下了一首诗,也是他平生以来写下的第一首诗《启明星》: 春风绿柳新装/风和气爽苗壮/今晨的启明星/特别特别的亮/脚踩泥泞小径/前方道路宽广/今晨的启明星/特别特别的亮/母亲最懂儿心/喜在胸中深藏/今晨的启明星/特别特别的亮。
自此,他就以一个战士的姿态投入到反奸除霸、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和抗击日寇的战斗中。1946年初夏,中央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这是中国的第一次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分得了地主的房子和钱粮,成立了自己的乡政府和村委会,当家作了主人。但好景不长,蒋军占领苏北城镇和交通要道,国民党的还乡团来了,对农民 反攻倒算,又夺走了农民分得的土地、房子。这时的他,开始参加党领导的保家保田保政权斗争,带领民兵民工支援前线,两次参加了涟水保卫战。正是由于他作战勇敢又有文化,1947年1月被任命为区队独立连指导员。正巧,他上中学时的射阳县教育科长姚树人担任区长兼区队长。该地区环境险恶,三面受敌,常常一日数战。
在一次战斗冲锋中,身为指导员的周克玉和区队长姚树人带头冲锋在前,姚树人的军帽被子弹打了个洞,周克玉的军裤被打穿。以至半个世纪后,姚树人书赠周克玉的诗这样写道:少年壮志请长缨/报国横戈万里行/今见流光放异彩/犹死当年风雨情。而周克玉在和诗中也写道:枪声犹在耳/破帽今何存/不尽射河水/滔滔思君深。至于姚树人诗中“报国横戈万里行”,是指周克玉后来参加的渡江战役、抗美援朝,以及那次特别的自卫还击作战。
身似磁铁众相随
炮火的冶炼,个人的奋进,组织上的垂青,使周克玉迅速成长起来。1961年3月,32岁的他作为新任济南军区政委袁升平的秘书,跟随首长离开北京到济南赴任。忠诚、严谨、勤勉、谦和的品格,加之有独立主见又埋头苦干的作风,36岁的他,又被作为优秀的年轻干部任命到炮兵团担任政委。深知“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的他,十分注意弘扬我军身先士卒、官兵一致的光荣传统,训练、施工、生产,无不同战士一起摸爬滚打。他以实际行动迅速改变了大部分官兵对机关干部的偏见,获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尊敬。作为团首长,他从来没有命令、训斥甚至指示的口气,总是和颜悦色、循循善诱地同官兵平等交谈;开大会、做报告竟不念讲稿,不少观点和见解让你感到很新鲜,许多话还说到你的心坎里。他异常重视战士的吃和住,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在连队的食堂里、战士的宿舍中。一个战士病了,他亲自安排司务长给做病号饭,还叮嘱: “别忘了加个荷包蛋!”战士的家属来了,他还要去拉拉呱,特别询问家中有什么困难,针对战士家中的困难,他总要给想办法、出主意。这常常使来自农村的战士父母热泪盈眶……
他任团政委是这样,任师政委也是这样,直至任军政委、总政副主任、总后勤部政委还是这样。无论在前线还是在后方,他都特别注意调动基层官兵的积极性。
1979年3月,他带领18名军政干部亲临南线阵地考察学习。在担任总政常务副主任时,又两次到老山前线。在前线,他走遍了每个阵地、深入前沿坑道猫耳洞,同每个战士握手,叮嘱他们: “要注意保护自己,消灭敌人!”他看望当地的群众,感谢他们对部队的支持。所到之处,军民同心,士气昂扬。
1983年5月11日,上任军政委第一天的他,正忙于集体交接班及新老军首长个别交谈,按说是没有时间参加有关基层的活动了。但他还是专门去看望了参加“好连长、好班长”座谈会的同志,并与两位连长促膝交谈,还把他们爱兵的经验写到当天的日记上,结尾还特别写道: “我听了之后很高兴,不禁想到朱德元帅的一句话: ‘当官的就是为当兵的服务’。”座谈会之后,他亲自安排机关迅速推广“好连长、好班长”的经验,同时注意培养、发现优秀指导员的典型。其间,他还经常到部队亲自考察并注重培养优秀的指导员。可以说,周克玉对指导员这一职位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他18岁就当上了指导员。在炮火纷飞的岁月,他要凝聚人心,要带兵打仗,还要做群众工作。千头万绪,开始时有些茫然。一位老红军教给他三点秘笈:一要记住,指导员是战士的母亲;二指导员是模范军人;三搞好连队伙食,就做好了一半的思想政治工作。多年来的战斗实践证明了这三点秘笈行之有效,不啻金科玉律。和平时期的带兵,同样需要好的指导员。就任军政委不久,他就把一位优秀的指导员典型刘永庆,请到军机关做报告,刘永庆报告中所谈关于指导员的光荣感、指导员的重大责任之经验,在军机关引起很大反响。
在任总政治部主任助理及常务副主任时,只要能抽出点空隙,甚至牺牲休息时间,他也要往部队跑,从黑龙江到云南、广西:从新疆、西藏到沿海岛屿,他都走了个遍。把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关怀送给了边防官兵,把卫国戍边的信心和意志留给了边防将士。他同边防官兵的亲切交谈,无不在官兵们的心里深深扎根,派生出敬重、亲近、勇敢和力量。
1986年11月上旬,到云南边防部队慰问归来不久的周克玉,接到了云南边防部队寄来的战士编印的几本诗歌杂志《小草》,还有一封充满敬仰、感激的信,“请求周主任为《小草》诗刊题辞”。周克玉当即就阅读这几本战士的诗刊,很为战士们把自己当作祖国大地上的小草,以终生为人民添绿增氧并雨打雷击不动摇的气概而欣喜,遂赋诗一首,用毛笔抄录寄给边防战士们:“小草、小草/你可知道/勤政殿因有你深感自豪/紫光阁谈起你满脸欢笑/三座门遥望你舒眉展腰/啊,小草/你是一/(?)祖国的皮肤/党的睫毛/有了你/花香鸟语人欢笑/山清水秀地多娇/国威军威何所依/芸芸小草是根基/莫道君是无名辈/人民心中有丰碑。”
在总后勤部任政委期间,他进边防、下基层、上海岛的时间更多、范围更广了,其内容比在总政时,又多了三项。一是检查营房设备,二是祭扫烈士墓地、看望烈士遗属,三是巡查各类伙房和战士俱乐部。战斗在高原深山边防线上的后勤部队,常常处在条件艰苦、任务繁重、危险性大的环境中,牺牲的同志也较其他部队多。因此,周政委每到一个部队,都要仔细询问烈士安葬及遗属安置的情况,凡有烈士的单位,他都要到烈士墓地去祭奠;凡安葬草率者,他都要批评当权者,并限时重修墓地;凡一个单位或友邻部队合计超过10位烈士者,他明确规定都要建烈士纪念堂,并制定祭奠、纪念的制度。对烈士的遗属,他逐一调查了解其去向、现状及有无困难。凡在部队或部队周围的,他都要亲自去探望;凡有困难者,他都要予以解决;凡暂时解决不了的,他都要指定部队专人负责善后工作。
1991年 ?月,周克玉到武汉某基地视察,当知道十几位烈士被安葬在某山脚下时,便按常规要去墓地看看。不巧,计划前行的当天,突降大雨,基地的领导再三劝阻,但他还是要去看个究竟。随行的处长要代替他去,看后再向他汇报,他摇摇头说:“这样的事不能替代!”在他的带领下,连同基地的领导一行十余人,冒着大雨,踏着泥泞,艰难行进将近一小时,见到的却是一片圈起的荒地,只有两个土坟,烈士们并没有妥善地安葬在这里。向来不发火、不大声批评人的周克玉,此时来了场疾风骤雨,且不乏电闪雷鸣!他批评所在单位领导:“良心何在?党性何在?能对得起烈士们吗?为革命作出贡献的烈士能安眠吗?烈上们不得安息,你们能睡着觉吗?……”当即指定该单位政委负责,限时把墓地、墓碑建好,并要建一个纪念塔或纪念堂,一年之内完成,到时再来检查。一年之后,周政委还真的来了。这次检查,他比较满意。每位烈士墓前都竖起了烈士碑,栽种了柏树,纪念堂内陈列着烈士的巨幅照片及其烈士业绩。墓地周围建起了围墙。确实是座名副其实的烈士陵园了。基地政委还向周政委另行呈报了与烈士家属及其子女的联络图及正在实施的责任计划。当周政委称赞他任务完成得不错时,他却一脸愧色:“跟着您是应该进步的!”或许他已熟记了周政委“言行一致为师表,身似磁铁众相随!”、“一心为民志不衰”的诗句。
万变不离农家子
周克玉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千方百计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文化大革命”初期,身为炮兵团政委的周克玉,在“三支两军”中被指定为滕县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相当于县委书记)。斗争最激烈的时期,他深入群众,努力稳定局势,跑遍了全县30个人民公社的驻地及300多个村庄,“抓革命、促生产”,坚持战斗在第一线。全县人民几乎没有不知道“喜欢同老百姓拉呱”、“最能为老百姓办事”的周政委。
1968年农历腊月,周政委又到滕县的山里乡村去看望父老乡亲。这次下乡,主要是了解农民的生活情况,看看春节能否吃上饺子。了解的结果却让他心情格外沉重。大部分人家靠的是地瓜、地瓜叶过冬,春节连粗粮都买不起,更不用说吃白面水饺了。周克玉为此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解决让全县人民过年吃上饺子、高高兴兴过春节的问题。然后又亲自主持召开驻滕部队和县社领导干部联席会议,决定抽调地方干部和驻军干部战士,组织起一支万余人的队伍,每个人都扛着面粉、提着猪肉,深入到生活困难的山区、边远村庄,直接送到各家各户。这阵势,不啻当年八路军亲民助民;这效果,真是雪中送炭、春风送暖。老百姓高兴的呀,如同大喜临门,提前过大年!他们一遍遍地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解放军万岁!”
直至周克玉调到总部工作,还有不少滕县人民专程来看望他,都把他当作滕县人,传颂着许多佳话。有天,秘书呈上一封来自周政委家乡一个小学生曾建才的来信,说他的父亲是残疾人,母亲因生活艰难而自杀,家中生活困难,他二年级没读完就要辍学了,想请周爷爷帮帮他。原来“周爷爷”早已在家乡帮助了不少学生。那还是八十年代初,当他得知家乡有不少孩子上不起学时,就同当地政府商量,请他们重视并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他首先从自己就读过的小学、中学开始,筛选困难学生,他拿自己的薪金、积蓄予以资助,第一次就资助了100多人。他的夫人欣然支持并主动负责这项工作。每个学期都给这些困难生寄钱,逢年过节还给他们寄新衣服,一直扶持他们考上大学。这无疑在家乡成为佳话,也成为新的困难生求助的缘由。
在大学毕业前夕,曾建才致信《铁军》杂志社,表达他对周克玉的感激之情。他说,如果把我十几年来的成长编成一本书,那么,每一页无不渗透着周克玉将军的关怀和期望。请让我随手翻开其中的几页,来简述这段催人泪下的故事吧!——“当生活冷峻的手,从我幼稚的脸上取走最后的笑靥时,是解放军总后勤部原政委周克玉上将给了我春天般的温暖,使我的童话变成了现实。弹指一挥间,转眼就到了2007年。10年来,周爷爷先后寄给我22张汇款单,累计16400元。这不是普通的汇款单!而是周爷爷对盐阜革命老区教育事业的一片赤子之心!他虽然与我无亲无故,但是就像我的亲爷爷一样,关心我的成长。”而今,曾建才在周政委的资助下大学已毕业并走上了工作岗位。
在周政委资助的近300名学生中已有30多人考上了大学,有多位当了军官、公务员及科学技术人员。他们无不感念周政委,同时自觉地秉承着周政委爱乡、爱民、爱才的优良作风。
周克玉在任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时,参与制订、修改的100多部法律,尤其是他亲自主持 并负责起草和修订的18部重要法律, 无不融入了他对人民群众的一片真情。对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他身感责任重大,并怀着特殊的感情。他要代表党赋予农民应有的权力,他要让农民兄弟高擎起保护自己的法律之剑。因此,他深入到好几个省的农村,同乡、村干部交谈,倾听农民的意见,征求专家意见,与有关方面反复商榷,紧密联系实际,制订出了切实可行的30条细则,经法律委员会多次审议,由他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并得到批准公布施行。为了让农民听得懂、记得住、做得到,他变法规为诗韵,变条文为五言“村民自治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五字诀”:(一)村民自治好,宪法定专条。党的好主张,百姓开颜笑。(二)十年重修订,自治有法宝。当家做主人,权利最重要。(三)“三自”是根本,人人应明了,四项民主权,村村要做到。(四)自治头等事,直接选领导,村民选举权,不准乱干扰。(五)先提候选人,再投村委票,操作按程序,一步不能少。(六)选票各自写,结果当场报。规矩重严格,公开才公道。(七)连选可连任,只要当得好。如果选错了,依法罢免掉。(八)村务公开制,财务当其要。半年为期限,如实见公告。(九)掌权秉公心,廉政作师表。事事为民谋,不沾—棵草。(十)村民自治好,改革光辉耀。执行三十条,小康早来到。有的地方竟把五字诀《村民自治好》刻到了巨石上,有的村镇还谱了曲……深受农民欢迎。
最能全面体现这位上将人生感悟的诗,当属他的《八十初度》:
八十细品人生味,
安危成败欢与悲。
志源于穷穷弥坚,
学出于勤勤持恒。
行成于思思求精,
诚贯于信信笃真。
根植于民民至尊,
乐自于得得无穷。
期颐高台不是梦,
仰天长笑一支歌。
3师分会 贺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