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邓子恢在新四军

  • 时间:   2019-07-31      
  • 作者:   张一平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4师分会     
  • 浏览人数:  2114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邓子恢同志的儿子、原化工部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邓淮生,深情追怀父亲在新四军时期的战斗片断,使这位当年驰骋大江南北的新四军将领的形象愈发清晰起来。

1.jpg

从闽西走向抗日战场

    记者邓子恢同志是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抗日战争时期,邓子恢同志先后担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4师政委,为党为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作为邓子恢同志的长子,您眼中的父亲是怎样的?

邓淮生:我的父亲邓子恢1896年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县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那时家境已经败落,生活十分贫困。

2.jpg

1939年春,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到皖南视察新四军工作,与军部人员合影。左起:李一氓、袁国平、粟裕、陈毅、王集成、周恩来、邓子恢、项英

父亲13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闽西最早创立的新式学堂——龙岩中学堂。由于热切地向往民主、自由和平等,1915年父亲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给父亲以深刻的影响。不久,他便创办了五四运动以来在福建创办时间最早、存在时间最长、发行范围最广、印行数量最大的进步刊物《岩声》,以“推广革命思潮,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6年的冬季,父亲在江西省崇义县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同沐浴到灿烂的阳光,成为共产党人的父亲,更加朝气蓬勃:他组织农会,开展农民运动,任中共龙岩县委宣传部长;他领导龙岩后田暴动,组织了闽西第一支农民游击队;他曾担任中共闽西特委书记、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闽西暴动副总指挥、第7军第19师第57团党代表。丰富的革命斗争经历,将父亲造就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卓越的领导人

父亲的1931年,是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度过的,他历经了中央革命根据地所有反“围剿”战斗的血雨腥风。

1935年,父亲与陈潭秋、谭震林率部重返闽西,担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参加领导艰苦卓绝的南方3年游击战争。

在那难忘的岁月里,父亲与同甘共苦的游击队员陈兰相识相爱。1936年的新春,成为我的父亲母亲心灵美好的记忆,张鼎丞等同志见证了他们简单却充满革命爱情的婚礼。

数年后,我母亲陈兰回忆,当年为了帮助父亲,她曾多次装扮农妇,去往集市搜集、捡拾废旧报纸,以供父亲从支离破碎的消息中,分析国内外的形势及中央红军的动向。

1936年12月,从广东省汕头出版的一份报纸上,父亲得知发生了“西安事变”,并知悉中共中央在陕北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父亲从而预感中国正面临新的历史转折关头。

1937年10月,中共中央为了团结抗日,与国民党历经反复斗争,谈判达成协议,将湘、赣、闽、粤、浙、鄂、豫、皖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和红军28军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从而宣告新四军成立,创建了华中抗日根据地。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江西南昌正式成立。叶挺任军长,项英任政委兼副军长,父亲任政治部副主任。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漫长而艰苦的相持阶段。这年的早春,父亲奉命北上皖南。他满怀深情地告别为之战斗多年的故乡,告别老区的乡亲,告别亲爱的妻子,奔向抗日的战场。 

亲历半塔保卫战

记者: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和“战略相持阶段”时期。中国共产党努力促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改变侵华方针,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同时,重点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此时,邓子恢同志出任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领导开辟淮南抗日根据地工作。他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邓淮生:“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新四军军歌》的雄壮旋律随着新四军将士们坚定的东进步伐而声名远播。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制定了江北新四军东进北上,建立敌后方的战略方针。

1939年4月,父亲奉新四军军部之命令,随同叶挺军长渡过长江,北上淮南。新成立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由张云逸兼任指挥,父亲任政治部主任,赖传珠任参煤长。

经过扩编整顿的新四军江北部队,士气高昂,战斗力倍增。张云逸和父亲等领导江北指挥部,率领第4、5支队迅即开赴津浦路两翼的广大地区,施展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第4支队开辟了以定远县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游击根据地;第5支队开辟了以来安县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从而打开了淮南敌后抗战的局面。

就在这一重要时刻,中共中央派遣刘少奇同志来到淮南。淮南的抗日反顽斗争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蒋介石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在西北,大举进犯陕甘宁边区和进攻八路军;在南方,第3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与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由江南、江北两面包围新四军。

1940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对新四军发展方针的指示》,指出在蒋介石没有公开投降以前,新四军应在现有地区力求发展。阐明“如不斗争,不足以巩固统一团结和坚持抗战。”

1940年的冬季,寒冷而漫长。淮南的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火药味道:安徽省主席李品仙在津浦路西虎视眈眈、磨刀霍霍;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在津浦路东集结重兵、伺机进犯。敌人从东西两侧夹击,妄图消灭华中地区的新四军。

正当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甚嚣尘上之时,中共中央致电刘少奇、张云逸和父亲,赞同其提出“我们之方针,是绝不向进攻我之顽固势力让步”, 并指示江北新四军坚决反击顽固派的进攻,肃清反共势力,在斗争中求发展。

坐镇江北指挥部的新四军将领们,审时度势,果断地拟就作战部署:刘少奇、张云逸、罗炳辉、赖传珠等率领第4、5支队主力6个团,开往津浦路西,迎击李品仙;父亲和5支队政委郭述申、副司令员周骏鸣、政治部主任张劲夫等率领第5支队直属队和教导大队,留守津浦路东半塔集,钳制韩德勤。

刘少奇、张云逸等率部在津浦路西的战事节节胜利,捷报频传。正当其时,韩德勤瞅准新四军在津浦路东的空虚,以万余装备精良的兵力,于3月21日凌晨突袭半塔集。半塔保卫战就此打响。

抗日战争时期,安徽省来安县半塔集是新四军第5支队领导机关的所在地,也是淮南津浦路东抗日活动的中心地带。其时,父亲和郭述申、周骏鸣、张劲夫以及津浦路东省委书记方毅率领的5支队司、政机关,分别驻守在半塔集周边的苏营和冯营,留守半塔的教导大队仅有500人,另加外围的地方武装,总兵力也不过3000人,敌我力量十分悬殊。

21日,韩德勤调派两个团,从半塔东北向我军接近。中午时分,敌人抢占半塔西北的制高点光山,父亲等同志被包围在指挥部里。此时,父亲驻地苏营和半塔之间唯一的通路也遭敌人封锁,情况十分危急。父亲一边急电中原局和江北指挥部,报告战况,一边指挥部队奋起还击,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情急之下,周骏鸣同志当机立断,亲自率领特务营由半塔西北山后,隐蔽接近敌人,并由驻守半塔的教导大队从正面配合,向敌人发起冲锋,迫使敌人退至贾大山,而我军得以重新控制制高点。

22日,坚守在司令部里的父亲接到中原局和江北指挥部的复电指示:“动员和组织一切力量,坚守半塔。待路西主力挥戈东援,歼灭韩顽。”遂组织部队固守半塔,以待援军。

23日,疯狂的敌人复屡屡向半塔发起攻击,终因节节受挫,士气大减。

24日,坚守半塔的新四军部队成功地完成对敌人的南北钳制,战斗的主动权开始转移,韩德勤的部队尴尬地进退维谷。

抗日战争的烽火给新四军将士以千锤百炼,使他们愈战愈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指挥陈毅电令苏中挺进纵队副司令叶飞率两个营从吴家桥出发,昼夜兼程,驰援半塔。叶飞的部队在4天之内连打3个胜仗,以凌厉的攻势直逼韩德勤后方;同时,新四军已在津浦路西大胜李品仙。张云逸和罗炳辉率主力部队兼程东返,陶勇率苏皖支队杀回路东,于27日抵达半塔附近的张山集,形成对韩德勤东西夹击的态势。韩德勤部最终慑于新四军强悍的攻势,全线动摇,仓皇溃败 。
  宜将剩勇追穷寇。29日,张云逸、父亲、郭述申、周骏鸣等分别指挥各路参战部队,由半塔周边阵地全线出击,兵分三路,奋起反击。罗炳辉同志率5支队一部,陶勇、卢胜、梅嘉生等率苏皖支队,从中路突破,直插半塔东北的王店集等地,与敌人常备第10旅激战并将敌击溃。5支队10团乘胜向西北追歼逃敌,与敌人3个团激战,致敌人大败。4支队7团和15团在半塔东南部配合叶飞部队向敌人独立旅发起攻击。部队在追歼中,共歼敌3千余人。韩德勤的部队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败退于三河以北。新四军成为半塔保卫战英勇的胜利者。
  
半塔保卫战,新四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创造了在敌人优势兵力围攻下固守待援,打守备战的经验。陈毅同志曾作这样的评价:半塔保卫战是固守待援的范例。

 半塔保卫战的胜利,是华中根据地新四军在反顽斗争中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这场固守待援的经典之战,有力地促进了准南抗日根据地的迅速建立。之后,新四军在宝山、盱眙、来安、天长、六合、高邮、仪征、高宝等县建立了民主政权。并依托淮南根据地,向西防御,向东发展,开辟淮宝,支援苏北,对发展和巩固华中敌后根据地,为实现中共中央从华北到江南打成一片的部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964年,安徽省来安县半塔集的烈士纪念碑,镌刻上刚劲有力的浓墨重笔。张云逸同志这样评价半塔保卫战:面对顽固派的强大进攻,邓子恢、郭述申、周骏鸣等率领路东部队,坚决执行中原局、江北指挥部固守待援的方针和积极防御的战术,奋力苦战7昼夜,击退顽军多次进攻,半塔阵地巍然屹立;这次战役的胜利,不仅奠定了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基础,且对华中抗日反顽斗争和建立发展华中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全局关系至为重大。

见证皖南事变

记者:作为“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之“皖南事变”的见证人,邓子恢同志在新四军军部重组中,担任了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在这一时期,他亲历了哪些重要事件? 

邓淮生:1940年下半年至1941年初,蒋介石乘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最残酷的时期,加紧反共,以华中地区为重点,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

1941年1月,蒋介石命令顾祝同、上官云相调集国民党军7个师8万余人,对皖南新四军军部及9千余名新四军将士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在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军长叶挺被扣,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突围中牺牲,6千余名新四军指战员被俘或惨遭杀害。

与之同时,蒋介石指使汤恩伯、李品仙、韩德勤等以20万兵力,进袭江北的新四军。日本华北派遣军及伪军出动15万兵力,向华中抗日根据地发动“扫荡”。

1941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父亲为政治部主任。华中新四军被整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

1月28日,新四军新军部在江苏盐城宣告成立。高扬的铁军旗帜,飘扬在大江南北的抗战前沿。

其时,由江北指挥部及其所属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2师,师长由副军长张云逸兼任,政委是郑位三。2师坚持在淮南敌后抗战。

因为当时淮南形势紧张,父亲未赴军部任职。

3月18日,张云逸和父亲等在淮南天长县赵庄召开了“三一八”政工会议。重申必须坚持“建设又大又强的正规化的党军,坚持皖东抗战,创造抗日民主根据地,击退反共摩擦,以完成向东发展,发展华中之任务”这一江北新四军政治工作的总方针。

3.jpg

                                              1941年5月,邓子恢与夫人陈兰

在这次会议上,父亲全面总结了江北新四军的政治工作和淮南斗争经验,特别强调部队必须坚持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吸取皖南事变的教训,加强阶级教育,警惕顽固派的反共投降阴谋。

“三一八”政工会议,提高了部队服从党的领导,坚决执行党的指示的自觉性,增强了部队坚持长期抗战的信心,在新四军2师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父亲素来讲究对部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三一八”政工会议之后,他亲历亲为,组织编演宣传激发民族仇恨的戏剧;邀请八路军南下的同志介绍政治工作的经验;组织在皖南事变中突围的干部介绍事变经过。凡此种种,大大激发了部队的抗日救国热情。

1941年1月,中原局与东南局合并为中共中央华中局,统一指挥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及其各抗日部队,刘少奇任华中局书记;同时组成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华中分会,刘少奇兼任华中军分会书记,陈毅、张云逸、父亲、赖传珠等为委员。

此时,父亲先后接到两份电报。一份是刘少奇的来电:令父亲到盐城军部就职。另一份是新四军军部的来电:令父亲去往军部途中,率巡视团绕道淮北抗日根据地,视察工作,并代表华中局和军部帮助淮北新四军4师师长彭雪枫同志工作。

4.jpg

                      4. 新四军四师领导人。左起:刘瑞龙、彭雪枫、邓子恢、张震、吴芝圃。

 抗战在淮北

记者抗日战争时期,邓子恢同志与彭雪枫同志在淮北抗日根据地并肩战斗,对于巩固和发展淮北抗日根据地立下赫赫战功。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邓淮生:是的。我父亲1941年至1945年在淮北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战5年之久,他与彭雪枫、张爱萍、张震、刘子久、刘瑞龙等同志共同战斗在这片土地上,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 

1942年,我就出生于淮北的淮宝县,之后,我也曾多次去过这块生我养我的地方。

淮北抗日根据地位于河南、安徽、江苏、山东4省交界的广大地区,由豫皖苏、皖东北、邳睢铜3块根据地组成。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19块根据地之一。

在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期间,皖东北根据地在日伪顽夹攻下遭遇空前的困难,根据地一度被日伪军蚕食。1941年2月,张爱萍同志率领新四军第3师第9旅西进洪泽湖,重返皖东北。经过40多天的连续作战,取得了青阳镇战斗和剿灭洪泽湖湖匪等胜利。皖东北根据地重回抗日军民的怀抱,洪泽湖也迎来了明朗的夏季。5月,毛泽东采纳张爱萍的建议,致电陈毅和少奇同志,调父亲去洪泽湖畔的皖东北根据地主持工作。

早在秦汉时代,洪泽湖就被称为“富陵”诸湖的第一大湖。洪泽湖连绵的波涛珍藏着淮北抗日根据地军民可歌可泣的抗敌画卷。

战斗在淮北抗日根据地的新四军第4师,由原新四军第6支队和南下的八路军一部改编而成,彭雪枫任师长兼政委。父亲与彭雪枫早年同在中央苏区工作,深知彭雪枫德才兼备、智勇双全。因父亲年长于彭雪枫,他对父亲很尊重。父亲也十分钦佩彭雪枫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高尚的政治品格。彭雪枫旗下的4师英勇善战,在淮北津浦路西创建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成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坚强堡垒的基石,抗日武装由竹沟初创时的数百人迅速发展为14600余人。

1941年2月,汤恩伯的9个师计10万人马突然向4师和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发动猛烈进攻。彭雪枫率部英勇抗击,血战3个月,4师遭受重创。5月间,彭雪枫率领4师主力转移到淮北津浦路东的皖东北根据地。于是,皖东北根据地便成为淮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

7月的淮北,酷暑难耐。遵照华中局的指示,4师军政委员会在仁和集召开扩大会议,总结豫皖苏反顽斗争的经验教训,即“仁和集会议”。在会上,彭雪枫同志总结了建军、建政,根据地工作和3个月反顽斗争的经验和教训。作为华中局的代表,父亲除主持会议外,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了《关于4师三年来在豫皖苏边区斗争总结》的长篇报告。

相知才能相交。“仁和集会议”期间,彭雪枫颇感与父亲相知有素,并希望与父亲共同承担巩固和发展淮北根据地的重任。于是,彭雪枫致电党中央和华中局,请求将父亲留下来,兼任4师政治委员。

8月初,华中局决定将皖东北地区与淮宝地区划为4师的活动地区,成立4师军政委员会,以父亲为书记,统一领导津浦路东、陇海路南、运河以西和淮河以北地区的工作。

8月11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任命饶漱石为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父亲任4师政治委员。8月23日,华中局决定,成立苏皖边区军政党委员会,以父亲、刘子久、刘瑞龙、刘玉柱、彭雪枫、吴芝圃、张爱萍等为成员,以父亲为书记。同年11月,淮北苏皖边区党的领导机关取消了军政党委员会;改组后的淮北区党委由父亲、彭雪枫、刘瑞龙、吴芝圃、刘子久5人组成,父亲为书记。

1942年冬,日军在远东和太平洋战场上渐渐处于不利地位,转而疯狂地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日军以第17师团及伪军共7千余人,配备120辆汽车、8架飞机、9艘汽艇、2辆坦克,兵分5路,从西向东,由南往北,以泗洪县的半城、青阳作为攻击的中心目标,展开大规模的分进合击;继而以泗宿、泗南、泗阳、淮泗、淮宝等县的要镇为目标,进行小规模的分进合击,企图歼灭4师主力部队及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机关。

剑拔弩张,一场大决战即将到来。

反“扫荡”之初,父亲和彭雪枫召开4师军政委员会会议,根据获得的情报,提出“避其精锐,击其惰归”,以弱胜强的游击战术。他们率领4师主力部队迅速跳出日伪军的包围圈,由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当敌人猛扑泗洪县半城时,4师师部驻地早已空空如也。日伪军继而扑向双沟、鲍集等地,终因一无所获,而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困境。

随后,4师主力部队神勇地插向敌人的后方和侧翼,协同敌后的部队歼灭敌人。4师主力部队在津浦线上,连克小蚌埠、新马桥车站,全歼其守敌;在灵固公路上,攻克堰路口;在泗灵公路上,破坏道路10余公里,割毁电线5百多公斤;骑兵团出奇制胜,突袭泗县县城,全歼日军守备部队。    

反“扫荡”终结之时,就是4师部队展开大规模歼灭战和争夺战之际。4师将士愈战愈勇,激烈的朱家岗守卫战成为他们英勇和光荣的记忆。4师主力部队全力拔除分布在青阳、马公店、金锁镇及泗宿公路上的日伪军据点,夺取了反“扫荡”斗争的最终胜利。

时世造英雄,抗日战争的实践造就了新四军的骁勇名将。

斯时,这场大气磅礴、如火如荼的反“扫荡”斗争,从 11月14日开始,至12月16日结束,历时33天,史称33天反“扫荡”。在37次血与火的激战中,4师部队胜利歼灭日伪军700余人,因而成为父亲和彭雪枫同志在领导淮北根据地巩固与发展阶段中最重要的一次战役。

淮北根据地的军民度过了风云激荡的1942年,迎来了又一个新春。1943年,洪泽湖畔上演了一出“捉放曹新编”——捉放韩德勤。

1943年3月,蒋介石抛出攻击共产党“武力割据”的《中国之命运》后不久,又匆匆发动了第三次反共高潮。蒋介石密令韩德勤率部西进,以配合由安徽省灵璧县东进的王仲廉第81军,东西夹击洪泽湖畔的新四军第4师。

3月14日、15日,新四军军部命令:第4师主力以及2师5旅、3师7旅、淮海军分区部队统归彭雪枫和邓子恢指挥,歼灭韩德勤。

3月17日的夜晚,彭雪枫和父亲率部远途奔袭,形成南北夹攻、分割聚歼之势,冒着倾盆大雨夜袭韩德勤。当场击毙保安第7旅旅长王光夏和独立第6旅旅长朱仲昆,并生擒韩德勤及其官兵1千余人。
  3月的苏北,正值春寒料峭,韩德勤被押解到新四军第4师师部时,又冷又怕,直打哆嗦。被俘后的韩德勤一蹶不振,痛哭流涕,吞噬火柴,
以绝食示“杀身成仁”。

经过吴芝圃、彭雪枫和父亲的多次谈话,韩德勤停止了绝食。垂头丧气的韩德勤提出3项要求:发还其俘虏及其武器装配;给与适当的活动区域;请陈毅军长给他电报以示误会。

父亲和彭雪枫、刘子久、吴芝圃经数次磋商后,达成共识:放还韩德勤一条生路,以绝蒋介石进袭新四军的口实。

夜渡洪泽湖来到4师师部的陈毅,在听取父亲、彭雪枫的详细汇报并与韩德勤谈话之后,击掌赞同。

4月1日,陈毅、彭雪枫和父亲等为韩德勤设宴饯行。韩德勤披着彭雪枫所赠大衣,带着200多人,入驻新四军所指定的“领地”,从此不敢越雷池半步。

记得父亲曾说,1945年8月10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不眠之夜。深夜1时,他收到发自延安的胜利电讯。随即,又接到朱德总司令签发全国各解放区抗日武装,接受和敦促日伪军无条件投降的一号命令。

胜利的喜悦荡漾在父亲的心田,他和淮北区党委、4师机关的同志们通宵达旦地工作,迅速将振奋人心的喜讯广为传扬。

8月11日和13日,由张爱萍、父亲、韦国清领衔,以新四军4师兼淮北军区司令部的名义,分别向驻淮北日军和伪军发出命令,敦促日伪军立即向新四军缴械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义的日子——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军签署了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此时,地跨津浦路旁侧广大地区的淮北根据地,共计拥有24个县,617万人口,成为华中最为辽阔的解放区之一。

                  4师分会 张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