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张云逸指挥新四军对日反攻

  • 时间:   2018-11-19      
  • 作者:   裘诗嘉      
  • 来源:   裘诗嘉     
  • 浏览人数:  1487


今年8月10日,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大将诞辰120周年纪念日。

1941年皖南事变后重建新四军军部,张云逸即被任命为新四军副军长。1943年11月25日,代军长陈毅离开军部赴延安参加“七大”筹备工作,由张云逸代理陈毅的职务,主持新四军的军事工作。此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转入战略反攻阶段,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摆脱了严重困难的局面。在华中敌后战场,新四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进入了恢复和发展时期。从1944年开始,张云逸指挥新四军对侵占华中的日军进行了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这是张云逸在新四军的十年中一段极其辉煌的经历。

1944年4月,日军发起河南战役,调集五个师团、一个坦克师团又五个旅团,向郑州、洛阳及其以南的平汉铁路沿线大举进攻。国民党军汤恩伯部40万大军望风而逃,37天失城38座。鉴于河南大部分地区已沦为敌后,刘少奇和陈毅于6月27日从延安致电张云逸、饶漱石、李先念、郑位三等新四军领导,要求新四军第五师准备北上,第四师同时西进,共同“向河南发展,完成绾毂(编者注:音宛谷,意为控扼、扼制)中原的战略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使我华中、华北、陕北呵成一气,便解决了我党我军颠扑不破的战略地位”。7月9日,陈毅又致电张云逸等,要求将新四军第四师和第五师的准备情况、具体部署报告中央。

当时,新四军第五师因与军部联络不便,改由中央直接指挥。张云逸便着重谋划了第四师的西进。7月10日晚上,他与正在军部参加整风的师长们作了认真商议。11日与饶漱石、曾山、赖传珠联名致电毛泽东、刘少奇、陈毅,提出了西进河南的三种方案。第一方案是集中第四师、第三师和第一师的十个步兵团及一个骑兵团,由淮北向河南挺进;如果从全国局势考虑还不宜大举西进,则采取第二方案,由第四师派出四个步兵团和一个骑兵团,先西进恢复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第三方案则是先以一个团到豫皖苏边的水城、萧县、砀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为以后西进作准备。电报中说明,主张先取第二方案,并已令第四师按此方案做好准备。中共中央7月25日复电同意第二方案,并指示:“四师西进部队应配置百名以上地方干部。”张云逸领会中央的这一指示,是要在部队西进时做好新区的地方工作,边打仗,边巩固,边建设。他立即要求第四师抽调原来在豫皖苏边工作的干部,“配备好萧县、永城、宿西、夏邑、砀山等县之党政机构,随同出发”。稍后,他又电告第四师,应即成立路西专员公署和军分区,争取团结新收复地区的各阶层人士。这份电报最后特地强调:“政策是非常重要的。”

新四军西进河南,是为了驱赶侵略者,收复失地,却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阻挠。他们调集三个师和一些游杂部队,企图趁新四军西进部队立足未稳,从南、北、东三面夹击围歼。张云逸于9月5日致电第四师,详告顽军动向,要求在津浦路东的部队配合西进部队,首先打击和歼灭从路东向西运动的顽军,确保自己的东西联系,然后集中主力对付北上的顽军。考虑到顽军兵力较多,同一天,张云逸决定抽调第三师第7旅的两个团,第四师第9旅的第26团,第一师第18旅的第52团,由第9旅旅长韦国清、第7旅旅长彭明治指挥,在适当地点隐蔽集结。待国民党顽军由东向西出动后,于运动中予以歼灭。第二天,即9月6日,为了路东和路西的部队行动协调一致,,张云逸又规定这些部队由在路西的第四师师长彭雪枫统一指挥。

新四军第四师西进河南,历时四个多月,拔除日伪军据点36处,建立了一个专员公署和八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为了完成中共中央决策的这项战略任务,张云逸运筹帷幄、弹尽竭虑,仅是《新四军文献》选编他起草的关于这次西进的电报就多达26件,对作战的部署,敌情的判断,政策的掌握,部队的调配,指挥的分工,新四军其他师如何策应,与八路军如何配合,都有具体的指示。这些部署为西进战役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1944年9月至11月间,中共中央多次电示新四军要准备派部队南渡长江,与苏南和浙东的部队合力发展东南,建立战略反攻基地。11月2日,张云逸、饶漱石与特地来到军部的粟裕、叶飞认真研究了发展东南的具体部署,决定先由粟裕率第一师三个团南渡长江,进占浙西敌后地区。

张云逸对发展东南的战略行动给予了极大关注。原定谭震林率第二师三个团作为第二批南下部队,因为日军对淮南进行“扫荡”,一时无法离开。张云逸果断决定,改由叶飞率第一师另三个团南下,部队到了浙西以后,怎样巩固新区,怎样打通与浙东部队的联系,也都有及时的指示。1945年春季,浙西发生严重的粮荒,粟裕、叶飞于5月15日报告:“部队最多仅七日之粮”,虽“派大批干部亲自作征粮工作,亦因无粮可征致成绩极少。”对于南下部队遇到的这个困难,张云逸十分重视,5月16日就电复:“你们除派部分部队到浙东、东南就食外,并请考虑派部分部队到皖南敌后产粮地区就食的办法,”并指出:“你们在万不得已时,为分散就食而暂时放弃或丧失天目山部分阵地,也是可以的。因为只要我们保存有生力量和保存敌后地区,则将来恢复阵地与求得胜利的机会尚多。”6月9日,粟裕、叶飞在报告新登战役情况时提到“粮食恐慌”,部队一度“无粮停炊”。 张云逸立即电复:“在情况严重、粮食恐慌条件下,必要时你们可将主力撤到敌后地区。如果浙西地区狭隘,则可把一部或大部撤到苏南或皖南敌后,但需留下部分武装在天目山各地开展游击战争。”他再次强调:“只要我能保持高锐士气,保存有生力量,争取时间休整部队,开展、加强敌后工作,并很好掌握敌顽矛盾,则我们随时可掌握主动。以后对我有利时机到临,便可胜利跃进。”

1944年,张云逸还指挥新四军进行了坚持和扩大根据地的多次战斗,粉碎了日军企图打通淮河交通线的计划。他还组织部队普遍开展军政整训,为全面反攻作了多方面的准备。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军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引起日本朝野惊恐,8月8日,苏联宣布参加对日作战,,百万苏军进入中国东北,给予日本关东军沉重打击。毛泽东于8月9日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8月10日,陈毅起草了中共中央军委致华中局电,对新四军的反攻作战作了具体部署。8月11日,张云逸和饶漱石致电新四军各部,应集结新四军主力部队,选择一两个拒绝投降的日伪军部队坚决予以歼灭,以威逼其他日伪军据点;对次要的日伪军据点,应动员群众、民兵、地方自卫军实行困协,配合主力达到政治争取和军事解决之目的。同一天,张云逸和饶漱石还发布命令,对新四军各师和苏浙军区的反攻作战任务作了部署。

从8月9日毛泽东发出大反攻的号召,到9月2日日本签字投降,在短短25天中,新四军在大江南北解放了县城32座,集镇400余个,歼日伪军3万余人,在长江以南占领了南京、太湖、天目山之间的广大地区,在长江以北将苏中、苏北、淮南、淮北解放区连成一片。张云逸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裘诗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