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保护军部旧址 坚守精神家园

  • 时间:   2018-07-30      
  • 作者:   卞 龙      
  • 来源:   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     
  • 浏览人数:  1507

地处苏皖交界的盱眙县因黄花塘而出名,她是革命老区,更是新四军的故乡。从1939年秋起,新四军第5支队、中共中央中原局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新四军第2师、中共江苏省委、中共中央华中局暨新四军军部相继进驻盱眙,尤其是军部进驻黄花塘后,这里便成为华中抗日战场的指挥中枢,直到1945年9月19日新四军北撤山东。

同时,这里也是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华中局党校、江淮大学、华中建设大学、新四军军医学校、淮南行政学院等单位的所在地。

碧血黄花铸忠魂,一片丹心写春秋。当年,刘少奇、陈毅、张云逸、邓子恢、谭震林、罗炳辉、方毅、张劲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新四军将领风云际会、运筹帷幄在盱眙,不仅为中华民族的抗日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也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永恒的红色经典。

 

一、红色热土承载英雄故事

 军部旧址是历史的沉淀物,老战士们希望把这一抗战时期的标志物留下来,永志纪念,启示后人。

一段时间以来,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因为复杂的历史原因制约了它的发展。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连“黄花塘”这个名字也被先后改成“岗村”、“反修”,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以恢复原先的名称“黄花塘”。

正是因为历史的原因,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率团访华,代表团有一位成员在抗战时期是一名美军飞行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所驾驶的飞机被日军击落,他跳伞逃生后,被华中抗日根据地军民营救并被送到新四军军部所在地黄花塘,在这里生活了几个月,由此他对黄花塘有很深的感情,这次来访他讲述了当年的情况,并且很想再到黄花塘看一看。为确保事情的真实性,外交部特意安排进行实地核实,结果和他的说法相吻合。至此新四军军部在黄花塘的历史故事逐渐被人们知晓。

1979年夏,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的长子陈昊苏为了却他父亲生前的心愿,寻找当年照顾他的保姆,专程来到黄花塘,拜访他父母当年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

1982年3月,因当地老同志的多次向上反映和要求,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同时对黄花塘、芦柴塘、新塘、军部大礼堂等革命遗址进行了确认,并且加以保护。

在江苏省委老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从省里协调了3万元专项资金,黄花塘镇政府征收了当地群众徐景刘等房屋,东西各三间草房,东边原是张云逸副军长住处,西边是参谋长赖传珠住处,后边新盖了六间瓦房作为陈列室,四周加上围墙。曾任新四军四师师长、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为旧址、纪念馆分别题字“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

这一阶段,由于受当地经济条件的限制,场馆面积小,陈列手法单一,加之乡村公路多为沙石路面,交通不便,前来参观的主要为本县机关干部和青少年学生。

为传承铁军精神,教育后人,1986年9月,县委、县政府安排专人负责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室的布展工作,国庆节期间正式接待游人参观。旧址陈列室对外开放以后,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大多数是新四军老首长、老战士及其后代等。

老战士们在参观过程中第一件事是向老首长行军礼或鞠躬以表敬意。他们边看陈列的实物和照片,边讲出每一幅照片背后的故事。在讲述故事时他们老泪纵横,心情复杂,时隔多年终于见到了自己亲密的战友,虽然天各一方不能和他们说上心里话,但能看到他们的照片也了却了心中多年的夙愿。

在这一期间,接待的新四军老首长、老战士有:陈兰、邓六金、李仁俊、陈先、田兰田、罗应怀、王一香、廖成美、张恺帆、杨思九、陈克天、韩培信、周世民等。通过他们的呼吁,黄花塘引起了更多人的重视。军部旧址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恢复了新四军参谋处旧址。

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曾是新四军五师师长,抗战时期他领导新四军第五师一直战斗在鄂豫皖地区,因路途遥远,加之日伪军的封锁,因此抗战时期从未到黄花塘军部参加过会议,工作主要依靠电报发送。1986年下半年,李先念主席到江苏视察工作时很想了却多年的夙愿,结果还是因事务繁忙没有如愿,这也成为他的终身遗憾。      

   1993年1月,县委、县政府在黄花塘召开了新四军军部移驻黄花塘50周年纪念大会。这时的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虽然面积小,但是前来参观的人不断。随着参观人数的增多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人们对黄花塘新四军军部在抗战时期的地位和作用也取得了广泛的共识。1997年,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被省委宣传部确定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多部新四军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到黄花塘周边取景拍摄,如电影《把一切献给党》、电视剧《新四军》、《华中人民的长城》、《淮北铁骑》等。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新四军老战士陆续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先后结伴从北京、上海等地前来参观,重访当年战斗、生活过的地方,重温当年一腔热血保家卫国的情怀。

各地的老战士不管身在何处,职务多高,都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说,黄花塘的老百姓在战争年代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如今我们要发挥余热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让老区人民尽快地富起来,过上小康的生活。新四军老战士、原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积极为纪念馆协调资金。曾在国家计委工作过的老战士为当地群众解决钢材等当时紧缺物资。新四军老战士、南京医学院教授胡介堂坚持多年义务为黄花塘一位女学生医治疑难重症。新四军老战士、原南京市卫生局局长董健身患癌症,仍坚持多年组织专家到黄花塘义诊。

 

二、负重前行 走创新发展之路

    黄花塘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有太多的景仰、太多的牵挂,让新四军老战士放心不下,他们建议新建有规模的纪念馆和文化艺术馆。

    从六间瓦房陈列室到建成军部纪念馆 2002年6月,在省、市、县各级政府的关心下,我馆在原只有六间瓦房的陈列馆前,新征土地150亩,邀请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为“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做建筑设计,建筑物由三八式步枪和手枪组成,新颖的建筑设计造型得到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新馆的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同时修复了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华中局组织部长曾山和新四军政治部等旧址。新建的新四军军部纪念馆于2003年军部移驻黄花塘六十周年之际布展成功、对外开放。新馆设有四个展厅,展示新四军整个发展历程。第一厅展示的是新四军的组建到皖南事变后在苏北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的过程;第二、第三厅主要介绍中共中央华中局暨新四军军部在黄花塘期间所做的工作,重点反映当年新四军的整风、大生产、军政整训、地方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卫生和拥军爱民、拥政爱民等场景;第四厅主要介绍新四军反攻和解放战争等场面。

   新纪念馆于2003年4月30日举行了盛大的开馆仪式。彭冲同志发来贺信,向守志同志致辞。新四军后代代表乔春雷发言说:“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黄花塘的老百姓与新四军结下鱼水深情。当时我父亲——新四军一师一团团长乔信明双腿瘫痪,由陈毅军长亲自安排在军部卫生部休养所养病1年零7个月,受到领导和战友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所以说,黄花塘是值得怀念的地方。”原省委书记、新四军老战士韩培信同志在开馆仪式上讲话,希望纪念馆今后能充分发挥教育后代的功能。参加开馆仪式的社会各界人士近千人,他们在雨中迎来开馆的神圣一刻。

“三载黄花千棵柳,一塘碧水万年情” 、“弘扬铁军精神,坚持与时俱进”,很多新四军老战士欣然为纪念馆题词,活动中共收到20余幅书画作品,表达了老战士对新四军和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

原新四军历史陈列馆现在已作为陈列新四军纺织机使用,“新四军纺织厂”的匾额由陈毅代军长长子陈昊苏题写。陈列有征集来的12台织布机和5台纺纱机。这些展品中保存较好的,在2011年江苏省文物局举办的等级文物鉴定中,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兴建新四军文化艺术馆 新四军不仅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部队,还是一支有文化的部队。为了能够将新四军文化建设的这一段历史展示给广大参观者,在北京、上海、南京新四军研究会的关心支持下,在资深旅游策划专家陆乃高的鼎力支持下,我馆积极筹建“新四军文化艺术馆”。

“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国家提出发展“红色旅游”这一举措,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被公布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我们利用这一重大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审批的红色旅游项目资金。

2007年6月,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邀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阮仪山教授为纪念馆做总体规划。总体布局规划于同年9月份完成,根据总体规划的布局,为了保持与原有建筑风格上的一致,仍然邀请原纪念馆的建筑设计单位,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再次为新四军文化艺术馆做设计。新四军文化艺术馆的建筑设计于2009年5月通过专家组评审。艺术馆的总建筑面积为4111平方米,建筑物的左侧是一面较长的斜坡,象征一把插入敌人心脏的尖刀。艺术馆于2009年6月完成土建招标的相关手续。 经过历时一年的紧张建设,艺术馆于2010年6月,开始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新四军文化馆共分五个展区:1、抗日文化先锋----一支有文化素养的部队;2、铁军颂歌----硝烟熏染的文化;3、红色文化----新四军文化艺术的摇篮与熔炉;4、体验铁军----昨天的故事今天的体验;5、历史不能忘记。

为了能够比较完整的反映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在黄花塘时期的战斗和生活。2009年底,纪念馆在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恢复了新四军代政委饶漱石、华中局宣传部长彭康、新四军卫生部和新四军二师兵工厂等旧居旧址,所恢复的旧址旧居均模仿40年代苏北农村的房屋模式进行修建,给广大游客以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让他们到黄花塘后通过参观就能了解到新四军当年条件的艰苦。这也是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区别于其他纪念馆的地方,黄花塘纪念馆的设计理念得到了广大游客的一致认同。

2010年4月,纪念馆又面向社会招聘了一批有文化、有素质的大学生加入讲解员的队伍中来。纪念馆邀请礼仪专家对招聘来的大学生进行严格的培训,同时还带领她们到兄弟单位去参观学习,走访新四军当年生活过的地方,采访当年的老房东、老战士等,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参观者。

 2011年,在建成开放新四军文化艺术馆的基础上,完成了新四军卫生部、新四军军工部布展,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三、利用社会资金  建设新四军文化园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因此必须要在看展板、听讲解等传统的展览形式上有新的突破,增加参与体验等活动形式,让展馆的品位再度提升。

我们把教育和体验相结合,把静态的被动接受和动态的主动参与相结合,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兴建新四军文化园。

新四军文化园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文化旅游项目,占地390亩,由文化学者印星林投资1.2亿元建设,意在再现新四军抗日根据地之情境。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研究修改设计方案,风格定位为江淮地区乡村风貌,自然、朴实,去城市化、去公园化。文化园分教学区、食宿区、军事拓展训练区,还建有新四军军部大礼堂和实景演出剧场,及66个参与性很强的休闲体验项目,使干部教育和红色旅游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目前,纪念馆在搭建研究平台的基础上,工作重点由场馆建设开始转向历史资料的搜集、研究等。征集到的馆藏资料近10000册,内容丰富,初具规模。纪念馆还自行出版了纪实文学《黄花塘纪事新四军1943-1945》、报告文学《黄花塘长歌》、故事集《黄花塘》、连环画《陈毅军长在黄花塘的故事》等书籍。即将出版建馆35年纪念画册。

为了把黄花塘的历史风貌完整保护下来,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历史记忆”,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保护规划》。纪念馆自开放至今已由原先展览展示面积不足200平方米,发展到占地面积200亩,展览展示面积7000平方米。展览展示内容由原先单一介绍新四军历史,发展到涉及到新四军军事、政治、文化、卫生、军工等诸多方面。

 纪念馆的建设和发展得到新四军后代的极大支持和无私帮助。原江苏省人大副主任柏苏宁多次为纪念馆协调资金,新四军政委、华中局书记刘少奇之子刘源协调总装备部捐赠我馆退役军舰,赖小鹏捐赠珍贵的整风文件,谭晓雯捐赠数十箱藏书,陈姗姗捐赠陈毅用过的沙发,彭城捐赠彭康抗战时用过的书箱。他们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新四军故乡的那份浓浓的情与爱,让人感动,催人奋进!

战地黄花香飘万里,铁军精神光照千秋。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的建设和发展正在新的起点上迈出更加铿锵有力的步伐。

 

        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 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