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赢得了战争—新四军七师和皖江抗日根据地建设回顾

  • 时间:   2018-07-04      
  • 作者:   陈晓明 曾纲沂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7师分会     
  • 浏览人数:  6405

   新四军七师创建的皖江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敌后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它位于安徽省长江两侧地区,由巢无、和含、皖南和沿江四块基本区域组成。皖江地区位于日寇在华中的心脏地带,临近敌伪心脏南京,它扼制安徽境内的长江水域和淮南铁路南段等水陆交通咽喉,钳制芜湖和沿江安庆各口岸,这些地区是侵华日军经济上的命脉,军事上的要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片区域也是华中新四军向西、向南敌后发展和反攻日军的重要前进基地之一,也是沟通淮南新四军军部和第二师、第五师交通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一、    皖江地区具有坚强的地方党组织和良好的群众基础

皖江地区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早在土地革命时期,该地区的党组织就领导人民群众进行过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党领导的六洲暴动就发生在江北无为1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屠杀、掠夺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11月,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派李世农到皖中无为地区组建了中共皖中工作委员会,恢复和重建各地党组织,组织群众参加抗日团体,团结了一批爱国进步人士投入抗日民族解放斗争,推动了皖中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2

1938年,日军逐步向华中腹地深入推进,皖中地区成为抗日前线。2月,红军第二十八军和桐柏山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随后奉命东进,迅速在桐城、舒城、庐江、无为、巢县等地区展开。5月12日,第4支队一部在巢湖东南蒋家河口伏击日军,取得江北新四军的首战胜利。第4支队还在安(庆)合(肥)公路两侧频频出击,先后在铁铺岭、棋盘岭、范家岗等多次伏击敌人,击毁日军车百余辆,歼敌数百名。

为了加强对江北新四军部队的指导,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于1938年11月率军部特务营由皖南到达皖中无为地区,将庐江、无为地区党组织领导的游击队统一整编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担负皖中抗战的任务。1939年5月,新四军军长叶挺由皖南北上,在皖中庐江县东汤池宣布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张云逸、徐海东分任正副指挥。

1940年3月,国民党桂系军队及地方部队在皖中地区不断制造摩擦事件,严重破坏了皖中地区团结抗战的大好局面。除一部分武装坚持在含山、和县、全椒及巢县等地活动外,舒无地委及党政机构随同部队撤至皖东地区。7月17日,日军再次占领无为县城,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9月,江北游击纵队(随后改番号为无为抗日游击纵队)返回巢无地区,恢复皖中地区的抗日斗争,并相继建立了区、乡民主政府,皖中地区初步发展成为抗日根据地的雏形。

毛泽东同志1941年2月1日为中央军委、中央书记处起草的电报中就曾指出“我在无为、桐城已有根据地,虽只一、二县,其战略意义却胜过敌后大块根据地,应极端重视之……”3

二、    皖江无为地区是皖南事变新四军突围人员的聚集地

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阴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路过皖江因交通不便尚未离开无为的曾希圣,奉中央命令发动地方党政组织和游击武装,接应突围部队。同时,要求时任无为县委书记的胡德荣和县委组织部长陈力生在无为县境内100公里沿江地带分段设立了联络点,分别带领地方干部负责接应安置皖南事变突围过江人员4。1月18日,新2支队政委黄火星,政治部主任钟得胜,军部特务团团长刘别生,特务团参谋长张云龙,2支队机要员杨刚等近百人从油坊嘴渡江来江北。随后,新四军新2支队约200人,在营长巫希权、副营长张玉辉、老红军连长官玉祥等同志的率领下,突围渡江来到无为。2月上旬,新四军3支队军法处长张福标、司令部通讯参谋沙林、副指导员吴长武、营特派员刘国兴、曾火生等同志,率突围人员30人左右,渡江来到无为白茆洲。2月中旬,新四军新2支队政治部主任钟得胜、新3团团长熊梦辉、政治处主任阙中一,新1团团长张铚秀、政委丁得章、作战参谋王得胜、营长丁桂山、李元等同志,率一部分武装突围,渡江到了无为。3月初,皖南特委书记李步新及爱人马惠芳等,在皖南地下党的掩护下,突围渡江到无为。4月,军部作战科长李志高、供给部长罗先陶、新2支队参谋长谢忠良、3支队5团营长陈仁洪、副营长马长炎等同志突围来无为。5团参谋长梁金华、政治处主任何志远、军特务团政委张闻初、第3支队教导队队长袁大鹏、第3纵队作战科长王培臣、新2支队供给处主任潘友宏、老1团营长郑福生、何继生、连长谢长华等先后到达无为。

突围的同志主要从沿江的五洲、刘渡、凤凰颈、姚沟、泥汊、五号、下复兴洲、六洲、姚王庙等地来的,共700余人。经过浴血奋战,突破敌军重重包围,九死一生来到无为。他们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一些同志身残体弱,当时一部分人被送往江北游击纵队司令部安置;一部分人留在白茆、泥汊和斗沟;还有一部分安置在群众家中,皖江人民捐送衣物、鞋子、被褥,让同志们免受寒冻;还安排部分文化工作者到斗沟区倪家井湾村的富裕户“五大家”,均受到较好的照顾。李步新、梁金华等突围负伤的同志则被送到受我党影响较深的何正宏私人医院,得到了精心的治疗和康复。除无为县委和沿江各区委外,后奕斋领导的和含巢无各区联合办事处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当地党、政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援和配合下,不仅使突围人员得到了妥善的安置,而且这些经过血与火考验的干部、战士得以保留,为日后组建新四军第七师提供了宝贵的骨干力量。在皖南事变后的三、四个月时间里,无为人民在县委和各级党政组织的领导下,为营救突围人员,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    新四军七师在皖江无为地区组建,在战斗中发展壮大

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军委于1941年1月20日毅然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2月28日,中共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命令在皖江地区的武装力量组建为新四军第七师,任命张鼎丞为师长(未到职),曾希圣为政委,成立了以曾希圣为书记的第七师军政委员会,形成全地区集中统一的坚强领导核心5

1941年4月,在曾希圣、何伟、周新武等同志主持下,先后在无为东乡长坝坞和巢南银屏山区召开了全区的党政军干部扩大会议,传达党中央关于建立和巩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决定和中原局关于“坚持皖南,发展皖中”的指示,决定将从皖南事变中突围到达无为的700余名干部、战士和原在皖江地区坚持斗争的无为游击纵队以及3支队挺进团共1900余人组建成新四军第七师。随后,于1941年5月1日在无为东乡胡家瓦屋召开大会,通电全国,宣布七师正式成立,同时还成立了由吕惠生任县长的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颁布了各项抗日救国政策、法令和条例,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抗日和生产积极性,使无为地区成为坚强的抗日阵地和皖江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

成立了以曾希圣为书记的第七师军政委员会,形成了全地区集中统一的坚强领导核心。曾希圣等率党政军机关迁入巢南山区,领导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斗争,粉碎了日伪军对无为东乡的“扫荡”。到1942年春,第七师相继开辟铜陵、繁昌地区,含山、和县地区,桐城、怀宁、潜山地区,望江、太湖、宿松等地区,创建了皖中、皖南游击根据地,打通了与第六师、第二师的战略联系。1943年是皖江抗日根据地最艰苦的一年。日、伪频繁地向皖江各地“清乡”“扫荡”,国民党军队也不断向皖江地区发起进攻。仅1943年一年,第七师部队与日伪军作战就达189次。根据地军民经受了严酷斗争的考验,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反扫荡和反顽斗争的重大胜利,同时各项建设日益完善,根据地进一步巩固、不断发展。

七师从创建起到抗战胜利,长期处于日寇、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夹击中。七师建立晚,力量小,装备差,地区小,又比较孤立,这使得七师在皖江的斗争一直处于非常艰苦、复杂的状态。在如此严峻的斗争形势下,七师惟有坚决地依靠人民群众,取得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毛泽东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军事斗争的胜利和人民武装的发展壮大,保障了根据地的巩固发展以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新四军七师在皖江地区的抗日斗争,对全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 在华中杀伤与牵制了大批敌伪军。6自1941年七师成立到1945年撤离皖江地区,七师健儿与敌伪军进行千百次的英勇战斗,杀伤了大批敌伪军的有生力量,缴获各种炮、轻重机枪、步枪和弹药,取得了辉煌胜利,同时还牵制了敌人大批军事力量。日伪军为保护其傀儡统治中心南京的安全,为保护长江、淮南路、津浦路等交通要道,不得不在皖中、皖南布下重兵,都经常处于我军打击之下。这对全国的抗战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 创立了广阔的皖江抗日根据地。七师刚成立时,活动区域极狭小,只有巢无、铜陵等小块根据地和游击区。经过几年的艰苦斗争,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夜,已逐步发展、扩大为沿江两岸从东(江浦)到西(安庆附近),长约500多公里,由南(南陵、青阳)到北(合肥),长约300多公里的广大游击区。在皖中、皖南沿长江两岸广大土地上拔去了“太阳旗”,摧毁了日寇汉奸的反动黑暗政权,创立了辽阔的皖江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战争后期皖江地区成为百万雄师渡江作战的重要战线和前进基地。

(三)创建了一支强大的抗日革命队伍。在敌顽频繁的夹击中,七师在皖江人民的支持下获得了锻炼和发展,部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建立时不到2000人,发展到抗战胜利前夜的30000人(不包括独立旅)的强大人民武装,它后来成为解放战争中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它保存和培养了大批干部,这些干部分布在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大都成了各项工作中的骨干。

(四)为渡江战役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1945年10月初,新四军七师北撤山东,离开皖江,国民党反动派立即恢复了对皖江地区的统治。实行白色恐怖,在经济上对人民群众重重盘剥,物价飞涨,一时皖江地区民怨沸腾。1948年初,华东野战军先后派孙仲德、顾鸿率领的先遣支队自河南进入皖中,马长炎、高立忠率领的南下大队到达无为。这两支队伍的人员大部分都是抗战八年在皖江地区与人民休戚与共的七师指战员、皖江子弟。在当地游击队的配合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迅速扫除了国民党反动派盘踞的集镇据点,狠狠地打击了敌人,例如,1948年4月25日,马长炎带领南下大队到达无为团山寺。地方党负责人唐晓光、陈力生等同志向马长炎等同志介绍了无为及沿江一带的敌情。马长炎一面派陈力生、胡仁达带几个同志轻装到江边侦察情况,同时他亲自带几个同志到簸箕场一带查看地形,第二天就带领部队埋伏在那里,引诱敌人进入我军包围圈,使杨麻子部队伤亡20多人,被俘2人,我军没有伤亡7。部队又按抗日时期的行政区划建立了新的人民政权,为即将南下的渡江大军廓清了皖江地区沿江障碍。在大军渡江时,皖江地区党组织和人民搜集情报掩护先遣渡江侦察大队,建立渡江指挥部修路储备草粮船只,训练水手争当船工协助大军过江,涌现了大批马毛姐式的英雄人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七师奉命北撤,1944年因战争形势发展需要,新四军军部指示:七师加强长江水面的船民工作,皖江区党委遂决定建立了以陈力生为主任的江流船政办事处,直属皖江行署领导8。1945年北撤的军事路线分为水陆两条,水路方面,租用民船和芜湖市航运公司的船只主要运送皖江行政公署机关和师直机关部分人员与军政人员的家属以及少数重伤员等。大部分船只装运军工物资、拆卸的机器物件。由吴锦章、胡德荣、陈力生组织的船队将皖江贸易总局机关人员及皖江区党委和皖江行政公署转送的老弱病残人员分批送至江苏省六合县9。这种大规模的水上安全转移,确实是军民合作的光辉典范。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七师部队已向巢南集中,驻九江的日军在投降时也向芜湖集中缴械。日军经过无为时,派人找新四军联系。区党委抓住时机,由魏文伯以七师参谋长的名义,与段洛夫一道并带领原日本“总力社”芜湖分社高级顾问楠木同日军进行交涉。日军答应到芜湖后即给我们机枪、子弹,其后,吴锦章、胡德荣、陈力生等和楠木过江到芜湖,接收日军轻机枪55挺,子弹数万发10

四、皖江抗日根据地加强党的领导,全面建设发展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皖江抗日根据地始终把党的组织建设放在首位。1943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及华中局关于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决定,由曾希圣任书记、李步新任副书记。并成立了皖南地委、沿江地委、和含地委及巢无县委、巢合庐中心县委。第七师部队实行地方化,将主力和地方武装改编为皖南支队、沿江支队、含合支队及巢合庐游击支队。另设师属独立团。第七师兼皖江军区,下辖皖南、沿江、含合3个军分区。军区、军分区司令由师长、各支队长兼任,政治委员由区党委书记和地委书记分别兼任,以统一领导根据地的对敌斗争和各项建设。党指挥枪,区党委利用战斗间隙,结合中心任务开展党内整风,从而使干部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党政军民之间的团结也进一步加强,为战胜困难,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根据地坚决执行党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政策,按照“三三制”原则,普遍开展了民主建政工作。1942年7月第一届皖中参议会、皖中行政公署相继成立。  著名爱国人士金雅石为参议会议长。1944年9月,第二届参议会选举李步新为议长。为扩大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皖江地区先后成立了无为、临江、湖东、和含等县议会民主选举充分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群众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团结了一大批在地方上有一定威望和影响的爱国民主人士,从而推动了根据地内的民主政权建设。保证了根据地多项建设顺利进行。

卓有成效的财政经济工作是皖江抗日根据地建设的一个重要特色。从行政公署到县、区各级行政机构中都建立了财政、粮食、货物管理、货检、合作事业等经济部门,加强了对财经和生产、贸易工作具体领导。1943年6月,大江银行11成立,并发行了大江币,控制了皖江地区的金融市场。根据地还制定了合理的税收政策,加强商业税、农业税和货物过境税的征收,使经济收入不断增加。为进一步扩大贸易渠道,财经处副处长蔡辉、七师司令部作战参谋沈君常、师政治部敌工部临江站主任吴锦章、临江工委书记陈力生等同志,团结了一批开明绅商,在汤家沟开办了一座“集成号”商行12,与芜湖、南京、上海的商人合资开办各类公司和企业,扩大进出口贸易。同时还在汤家沟镇上合资开设一家“裕民商行”。“集成号”进口的军用物资,由师供给部接收。根据地推行减租减息政策,大力发展生产,藏富于民。由于皖江抗日根据地重视生产、发展贸易、广开财源,根据地财政经济收入不断增加,不但解决了部队的需要,还有余力支援军部和兄弟部队。据不完全统计,1942年根据地上缴军部749万元。1943年根据地虽遭水灾和敌顽的破坏,仍上缴191万元。除款项外,七师还为军部购办了大批布匹、医药和军用器材,是有名的富七师,为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充足的经济条件。

在军事建设方面,七师一面战斗,一面进行军队建设。军队分主力军、地方军、民兵三部分。主力部队带动地方部队的发展,以地方部队充实主力部队,以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协助政府组训民兵,民兵又逐步充实地方部队和主力部队。作战行动时相互协同,密切配合。

五、   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群众支持、拥护是最重要的保证

毛泽东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与民众之中”13“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4。皖江地区临近南京的独特地理位置,人口密集,物产丰富,是日军特别重视,力求控制的地区。七师在这里展开抗日斗争,部队的给养,伤员的医治,兵员的补充,艰难和风险更甚。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不但能够生存下来而且能不断发展壮大,靠的就是军民鱼水情,靠的就是广大人民群众。

(一)皖江地区的特点是有长江巢湖,水网密布,作战时水上交通保障很重要。日本配备有特制的装甲汽艇经常在长江湖泊游动,给我军的活动造成极大威胁。1941年6月新四军七师57团政治处主任刘全在夜渡长江时,与日军汽艇遭遇,牺牲于江中15。马长炎在皖南事变前后是新四军主力部队副营长,负责新四军军部与江北交通,护送干部,运送物资,扩军,组织船只。他的队伍从繁昌到无为接连往返三次渡过长江执行任务。皖南事变前夕,他的部队接到皖南军部通知后连夜从无为过江赶到泾县云岭,都受到地方部队和群众的协助16。42年临江县委因在斗争环境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保存自己发展武装,充分发动群众保障我军主力来回渡过大江打击敌人,保证长江两岸军事交通通畅,受到皖江区党委和七师师部扩大会议的表彰和奖励。

(二)皖江地区党政建设随同成立“三三制”敌后抗日民主政权,发动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实行二五减租,分半减息的政策惠及贫困农民,极大的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1943年为了消除皖江抗日根据地长江水患危险,皖中区党委和皖中行署决定兴修黄丝滩长江堤坝。在著名爱国人士皖中行署主任吕惠生的主持下,当年11月底动工,翌年5月竣工,有20余万民工参加,费工100余万人,挑土40余万方。新四军七师当时提出“武装保卫修堤”口号,派出大批指战员参加建设,多次打退日伪军的骚扰、破坏。堤坝全长7.5公里,被认为是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敌后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这段被命名的“惠生堤”现在还耸立在长江岸边发挥作用17

(三)残酷的斗争现实使皖江人民深深的认识到新四军是保家卫国的人民自己的队伍,1944年9月皖江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参军的热潮。“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广大青年争相入伍,出现许多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参军,兄弟争着入伍的动人事迹。经过1944年秋冬的扩军到1945年春的大反攻前夕,第七师主力部队已由成立时的1900余人发展到近3万人18

(四)营救美国飞行员

1944年7月美国援华作战的空军飞机轰炸日军安庆机场时,一架P51型飞机被地面日军炮火击伤,被迫降落在离机场10余公里的旱地上,沿江地区的爱国青年和地方武装在日军还未到达飞机迫降地点时就营救出飞行员约翰。19

1945年6月,美国飞行员约翰逊驾驶B24型轰炸机轰炸停靠在繁昌县荻港江面的日军运输舰时,负伤迫降在无南县泥汊江边的芦苇滩边,泥汊政府得悉后,组织数百民兵打捞救护,他们都被转送到上饶的空军基地。皖江地区军民抗日的事迹在盟国美军中广为传扬。20

盟军空军对日作战中,曾多次遭受空难,新四军各师在领地内多次从日伪军的枪口的下营救盟国飞行员,11批次,23,人为他们医好创伤送回美国驻华航空队,为世界反法西斯作出了自己的贡献。21

新四军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名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由南方各游击区的红军和红军游击队改编组成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四军挺进华中敌后,驰聘江淮河汉,转战大江南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在日伪占领地周围和补给通道两侧开展游击战争,牵制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使日军陷入长期战争泥潭。新四军先后抗击日军16万人,伪军23万人,从而牵制了日军对正面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行动。新四军对日、伪作战共2.46万次,毙伤日、伪29.37万人,俘虏日伪军12.42万人,解放国土25.3万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3400余万。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及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新四军从1937年10月组建时的一万余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主力部队21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22,新四军的组建与发展为人民军队成长壮大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并在对敌斗争中,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治军,治党,治国的人才和领导骨干,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新四军第七师和皖江抗日根据地人民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历尽艰辛,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粉碎了日伪顽的重重夹击,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赢得了战争。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载中国革命史册。

今天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铁军精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  陈晓明  曾纲沂


注  释

 

1无为县革命斗争大事记,中共无为县委党史办公室编 21

2张恺帆《皖江烽火》中共无为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19911 130

3《皖江烽火》中共无为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19911   15

4胡德荣《皖江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2月版,第一版第313页。

5《新四军重建军部以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12月第一版 12

6曾希圣《皖江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2月版第一版 247

7刘以顺、毕长春《马长炎传》安徽省人民出版社、20003月版第1 65

8张恺帆《皖江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2月版,第一版 263

9《新四军七师》广州新四军研究会第二分会 安徽省巢湖市新四军研究会主编 282

10李步新《皖江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2月版,第一版第262

11《新四军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0月版第2 108

12《新四军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0月版第2 108页、叶进明《皖江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2月版 321

13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 501

14毛泽东《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 第三卷 1074

15《新四军战史》编辑室《新四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20066月第一版第630

16刘以顺、毕长春《马长炎传》安徽省人民出版社、20003月版第1版第156

17《新四军英烈传》解放军出版社20008月第一版第294

18《新四军七师》广州新四军第二分会 安徽省巢湖市新四军研究会主编 213-215

19王敬之《皖江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2月版,第一版第355

20王敬之《皖江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2月版,第一版第358

21刘义顺《新四军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大江南北》201411总第287期第6

22刘义顺《新四军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大江南北》201411总第287期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