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走进庄余霞

  • 时间:   2018-06-23      
  • 作者:   暨阳画报      
  • 来源:   暨阳画报     
  • 浏览人数:  2708

微信图片_20180623140112.jpg

过完1977年寒冷的春节,我在江苏太湖之滨结束了3个月艰苦的新兵集训,军列又把我们送到在皖南山区陆军训练基地进行野外训练的一个步兵团。在下连队的迎新座谈会上,一位绍兴籍的老兵得知我来自浙江诸暨,他热情有加地自我介绍:你们诸暨草塔樟树下的杨石毅师长是我爸金萧支队的老战友。从那时起,英雄情节让我对草塔樟树下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记忆。 

时间一晃到了1985年,我在诸暨剧院听英模事迹报告团巡回演讲时,将门虎子杨少华的事迹让我联想到电影《高山下的花环》,对这位草塔樟树下走出来的杨石毅将军,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当祖国需要军人保家卫国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儿子送上了战场……

也许是与草塔樟树下的一份情缘,我几经调动,竟在2001年与一位出生草塔樟树下的杨书记共事党务,并因支部开展帮扶工作第一次走进了草塔樟树下,这时我才了解到草塔樟树下就是红色庄余霞

微信图片_20180623140112.jpg

 庄余霞,是浙江省诸暨市草塔镇上余村的一个自然村。从草塔镇往通青山的水泥马路往西行至一颗大樟树的路边,赫然挂着庄余霞村的铭牌。但是,更多的诸暨人称之为草塔樟树下,也许是这个美丽的村名与樟树下只是诸暨方言的谐音而已。

微信图片_20180623140112.jpg

微信图片_20180623140112.jpg

微信图片_20180623140112.jpg

    庄余霞,坐落于当地的黄泥尖山下,解放初期属于小西区南山乡,人民公社时称南山公社南霞大队,是一个在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小村子。但就是这么一个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只有97户人家、350余人的小村子,却是远近闻名的革命活动区,村里的群众从现实斗争中越来越坚定的选择了跟共产党走。这里走出了一批跟共产党干革命的红色战士和农民英雄,他们追求光明、不怕牺牲,先后有58人参加或曾经参加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在这支队伍里有父子、兄弟、姐弟、兄妹、叔侄12对,有29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共双十协定签订后,随主力北撤的有11人,其中5位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7人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全国解放后,有5人随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参加了抗美援朝,其中时任20601791营副教导员的杨石毅,在著名的长津湖战役乾磁开阻击战中,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创造了用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势相配合的手段,迫使美海军陆战队第一师特遣队的240名联合国军集体投降的典型战例,为长津湖战役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战斗之余,还真实记录了自己在抗美援朝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撰写的《在正义战火中的一段回忆》列为国家一级文物,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收藏。

微信图片_20180623140112.jpg

微信图片_20180623140112.jpg

微信图片_20180623140112.jpg

    庄余霞,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里,使村庄深深地烙上了红色的印记,作为革命老区,群众基础好、进步群众多,他们都以自己不同的方式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谱写了庄余霞儿女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白色恐怖下的残酷斗争中,庄余霞儿女为金萧支队照顾伤员、站岗放哨、传送情报……与新四军结下了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鱼水深情。庄余霞1011号的老房东曾经是金萧支队的一户堡垒户,这老房子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用过的暗门、地道等转移设施,真实地记载着那个时期革命群众的智慧和革命斗争的残酷。

微信图片_20180623140112.jpg

微信图片_20180623140112.jpg

微信图片_20180623140112.jpg

    20164月,庄余霞被绍兴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绍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授予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成为全国第一个农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被陈毅元帅之子——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长陈昊苏等领导誉为红色庄余霞”“抗日革命村”“抗日英雄村。我们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批批红色的革命村、英雄村,以及从这些村庄走出来的千千万万个红色战士和农民群众,才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胜利,才能傲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并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中国梦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