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初,党中央在盐城重建军部后,新四军在华中敌后游击战争进入了日、伪、顽夹击的严重困难时期。尤其是盐阜地区成为日寇的眼中钉。1941年7月,日伪军1.7万余人对盐阜地区空前大“扫荡”被粉碎后,于1942年冬,日军又调集第十七、第十五师团以及驻河南开封的华北方面军所属三十五师团和独立混成第十二旅团各一部1万余人,加上伪军共2万余人,对盐阜地区再次进行大规模的疯狂“扫荡”,妄图围剿我驻扎在阜宁县停翅港新四军军部。为了保证新四军军部与华中局的安全,经中共中央同意,新四军军部、华中局于1943年1月10日秘密转移到淮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带——盱眙县黄花塘,一驻时间就两年零八个月(包括千棵柳),使黄花塘成为新四军军部自1937年10月在湖北汉口组建以来,驻扎时间最长之地。
新四军军部在黄花塘期间所处的战略历史地位、领导华中军民在敌后抗日战场的光辉业绩、对全国抗日战场所作出的贡献,已载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胜利的史册,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一、扎实开展整风,大生产、拥政爱民和军政整训四大运动,为进一步开辟巩固华中抗日根据地、对日实行全面反攻提供了保证
(一)整风运动
整风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加强党内思想政治建设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在时间上经历了4个年头,整整三年时间,1942年2月,毛泽东主席作《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吹响了全党整风的号角,一直到1945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原则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全党整风运动的结束。
新四军的整风运动,虽从1942年4月下旬开始,但由于当时华中地区斗争环境及其复杂,新四军各师所处环境不够稳定,1942年的整风运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真正扎实有效深入的开展整风是从军部转移到黄花塘开始。为了搞好全军整风,华中局、军部明确提出:“军队整风不能妨碍战斗,相反要通过整风加强军队内部的团结和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要反对军事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肃清个人主义思想、个人利益要服从党的利益;工农干部与知识分子之间要取长补短;各师的整风要根据各自的情况分别进行……”。如四师能联系本师实际,在整风过程中,着重从两件事上狠抓落实,一是反对军阀主义,二是针对部分医务人员不关心伤病员生死,存在着贪污腐化和浪费现象。五师根据鄂豫边区情况,提出以整顿“三风”(党风、文风、学风)为重点。根据时任五师师长李先念回忆:“通过整风,党组织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更加统一。部队经过整风,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素质都有了显著提高,少数干部的军阀主义残余和宗派主义倾向得到较好的纠正和克服。地方干部经过整风,进一步增强了政军观念和群众观点。”据曾任华中野战军政治主任钟期光等人回忆:“广大干部经过整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政治上,增强了党性,提高了执行正确路线的自觉性。在思想上,增强了免疫力,提高了马克思主义水平。在作风上,扫除了歪风邪气,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在组织上,全面考察了干部,纯洁和巩固了干部队伍”。
新四军军部在黄花塘期间,新四军的整风运动除了出现陈毅被排挤的“黄花塘事件”和“杨帆案件”以外,在审干和防奸阶段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但总体来看是健康的,是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收获是重大的。纠正了党内一些不良倾向,增强党的团结和战斗力,推动了对敌斗争和各项工作,为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作了思想准备,为新四军夺取抗战胜利和解放全中国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二)大生产运动
中国的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伪军不断“扫荡”,各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华中抗日根据地也不例外。1943年春天,淮南、盐阜、淮北等地区遭遇了严重的春荒,老百姓无粮充饥。在这种形势下,新四军军部决定,把开展大生产运动作为全军春季的三大任务之一。由于军部领导带头,大生产运动在全军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各师根据自身实际利用战斗和训练的间隙,不仅开垦荒地种植粮食,而且还办起手工业。如我们今天的淮阴烟厂就是当年新四军三师在大生产运动中创办的。到1944年底,新四军大部分师都是基本实现全年蔬菜自给8个月,油盐、粮食自给4个月的目标。军部在抓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同时,还大力发展军工业,据1944年8月统计,部队所用的步枪弹能自给40%,手榴弹能全部自给。
大生产运动的开展,有力的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使部队的物资生活大为改善,干部和战士们体能明显增强,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同时也减轻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负担,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军民关系;提升了部队自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勤俭节约”的观念;为坚持华中敌后抗战、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作用。
(三)拥政爱民运动
拥政爱民运动,是拥护政府、受护人民运动的简称。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军政、军民之间关系中一些不和谐因素,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根据中共中央1943年10月1日发出《关于减租生产拥政爱民及宣传十大政策的指示》精神,新四军政治部、华中局分别于12月5日和12日发出《关于拥政爱民运动的指示》和《关于开展拥政爱民与拥军运动的指示》,对新四军如何开展拥政爱民运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决定1944年2月1日至3月1日为华中地区拥政爱民与拥军运动月。
为了深入开展拥政爱民活动,新四军各部队在1944年春节期间,运用各种形式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军、师首长首先向群众作报告,宣传军民团结重大意义。第四师师长彭雪枫还撰写了拥政爱民的对联,上联为“政府卫队,保卫政府,乃是义务”;下联是“人民护兵,爱护人民,原为本分”。上级还派出纪律检查团、访问团,检查了解下级及战士们对新四军制定的“拥政爱民公约”的落实情况。在军队开展拥政爱民运动的同时,华中根据地各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优抗运动。
通过开展拥政爱民和拥军优抗运动,进一步密切了华中抗日根据地军政、军民之间和谐融洽,促进了军政、军民之间的团结,共产党的一元化领导得到加强,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华中敌后的抗日斗争力量。
(四)军政整训运动
1944年春季以后,新四军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对日伪军发动了局部反攻,作战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攻坚战和运动战逐渐增多,为了适应战争形势发展并为全面反攻做准备。根据中共中央1944年7月1日发出《关于整训军队的指示》精神,新四军军部对新四军整训的时间、内容、对象和方法等及时作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各部队在军事方面以技术为主、战术为辅,在技术上重点突出熟练射击、投弹、刺杀、土工作业四大技术。华中各部队根据军部的指示,将部队分期分批投入整训,部队首长亲自组织,加强领导,出现了二师师长罗炳辉与民兵神枪手比试用枪打飞鸽的故事。
军部在抓紧全军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整训时,还对民兵进行整组和训练,苏北地区组训的民兵达到总人口的2.57%,苏中地区把整训民兵工作与改造政权工作结合起来,到抗战胜利前夕,华中地区民兵发展到96万余人,成为新四军强大的后备力量。当时出现了地方干部、共产党员带头、广大民兵集体报名参军的热潮。为全面反攻作战加强了主力军力量。
二:奋力抗击日、伪、顽,发展壮大了新四军,开辟、巩固、扩大了华中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军部驻扎黄花塘期间,经历了抗日战争“战略防御、局部反攻、全面反攻”三个阶段。由于黄花塘位于淮南抗日根据地中心,而淮南抗日根据地又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枢纽,即有利于新四军军部对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领导,同时也有利于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联系。
1943年是华中军民坚持敌后斗争艰难的一年。针对日、伪、顽夹击的困难形势,新四军军部,华中局向所属各部队及地方党委下达了一系列的指示。在军部的直接指挥下,新四军各师与广大民众一起,在抗击日伪的“扫荡”和“清乡”及国民党顽军“摩擦”斗争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在斗争中发展壮大了新四军,巩固扩大了华中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一师在苏中,面临日伪对苏中残酷“扫荡”和“清乡”的严峻态势,采取将主力部队跳出“扫荡”圈外,攻击敌人后方;集中力量在非“清乡”区打击日伪,以减少对“清乡”区压力的斗争策略。从4月开始,奋力反击日伪对南通、如皋、海门、启东等地的“清乡”运动,截止12月底,通、如、海、启军民在反“清乡”斗争中共作战2100余次,毙伤日伪军和镇压伪“清乡”人员2400余人,不仅恢复了原有根据地,还新开辟29个乡的新区,使日伪在苏中“清乡”彻底失败。8月份,还粉碎了日伪1万2千余人对以东台三仓地区(一师师部所在地)为中心大“扫荡”。二师坚持在淮南地区粉碎日伪“扫荡”,不断寻找战机,仅六合地区的“桂子山战斗”,一次就毙伤日伪军180余人,进一步开辟了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三师从1943年1月至4月,用了近四个月的时间,粉碎日伪2万余人对盐阜地区大扫荡,共毙伤日伪军1070余名。四师在黄花塘军部的领导下,在三师的配合下,针对国民党顽军韩德勤部侵占我淮北根据地,1943年3月发动了“山子头反击战”,活捉了韩德勤,巩固了淮北抗日根据地。五师在鄂豫边区处境困难,1943年3月决定进军襄南、恢复襄西根据地。在挺进襄南中仅3个月就俘虏、瓦解、收编伪军近4000人。
新四军十六旅在苏南,在地区狭窄部队转移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反复“扫荡”,坚持发展了苏南根据地。七师组建时虽人数较少,仅3000人,但一直坚持在皖江地区。1943年是皖江地区反“扫荡”反“摩擦”斗争空前高涨、艰苦的一年。3月在银屏山一带粉碎了日伪6000余人大“扫荡”,11月在巢无地区发动了“磨盘山反顽战役”,共歼灭顽军1100余人。
浙东抗日根据地是新四军建立较晚的一个根据地。原浙东游击队在反日伪“清乡”斗争得到了成长。1943年底,在国民党企图三个月内消灭浙东游击队形势下,军部果断决定,将浙东各游击队正式改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从此,浙东敌后的抗日游击战争开展得有声有色。
仅1943年、新四军在反“扫荡”,反“清乡”斗争中,与日伪军作战4500余次,粉碎敌人千人以上的扫荡30余次,毙伤日伪军3.6万余人,争取伪军反正9300余人,攻击据点200余处,部队在斗争中发展到16万人,这些战绩的取得,与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分不开的。
1944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大规模反攻防段,在中国,尽管日伪在继续“扫荡”和“清乡”,但垂死挣扎的态势已凸显,华中敌后根据地已经开始摆脱严重困难局面,步入了对日伪实行局部战略反攻阶段。
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确定华中的主要斗争任务是:“动员组织党政军民力量,坚决粉碎日伪的‘清乡’和‘治安肃正’计划,不放松有利时机,主动的有重点的向日伪军发动攻势,扩大解放区……。”从此,华中地区局部反攻的局面迅速被打开。
一师师长栗裕经过充分酝酿,审时度势,于3月5日,发动了“车桥战役”,率先吹响了华中局部反攻的号角、使苏中、苏北、淮南、淮北4块根据地连成一片。
二师攻克敌据点数处,袭入盱眙、定远县城。三师发动了“高扬战役”和“盐海攻势作战”,使淮海与盐阜根据地连成一片,四师发动了“张楼战役”解放了泗洪、灵璧、睢宁等县城,五师、七师及浙东游击纵队,在坚持游击战术反“扫荡”、反“清乡”中,不断地寻找战机主动出击日伪。巩固了鄂豫地区、皖南、浙东抗日根据地。六师16旅在宜兴、长兴一带发起了战役攻势,坚守了苏浙边境根据地。
1944年下半年,五师挺进豫中、豫南,开辟豫中、豫南抗日根据地。四师开进津浦路西,在八路军的支援下,在三师七旅的配合下,收复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一师主力渡江南下,成立苏浙军区,发展苏浙皖边与浙江沿海根据地,为全面反攻做准备。
1944年,新四军军部、华中局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领导华中军民在华中敌后战场的攻势作战和反“扫荡”、反清乡作战共6500多次,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其中歼灭日军4310人),收复失地7400多平方公里,使华中抗日根据地真正发展为苏北、苏中、苏南、淮北、淮南、皖江、浙东、鄂豫皖八个根据地。
1945年春,随着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继续向胜利的方向发展。华中地区的斗争形势对新四军已十分有利,日伪军龟缩在大、中、小城市,处于华中军民的包围之中。
为了做好华中地区对日全面反攻斗争,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新四军黄花塘军部在不同阶段先后作出了重大决定部署。在全面反攻作战的第一阶段,为了加强进攻实力和野战机动作战能力,军部作出决定:“各主力师、旅不再兼任军区、军分区。尽量抽调地方武装组成新的主力兵团,以便主力机动后能担任原地区坚持斗争任务”。如三师解除第八、第十旅所兼盐阜、淮海军分区任务,重新组建盐阜、淮海军分区。这一决策,使新四军遂行机动作战的能力明显提升。8月23日,军部放弃了原争夺大、中城市计划,作出了“集中全力收复一切较小县城、市镇与广大农村”的决策部署,即日新四军各部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反攻作战,对日伪军发动了更为猛烈的进攻,收复了除大中城市以外的华中广大地区。
日寇投降后,在华中地区仍存在小股日军及大部伪军拒降。伪军企图根据蒋介石旨意,待机配合国民党进犯华中解放区。当时淮阴、淮安仍是伪军的据点。为了全面打通淮南、淮北、苏北、苏中四块根据联系,军部决定撤销“津浦路西战役”的部署,调整为由三师回师发动“两淮战役”。“两淮”(淮阴、淮安)解放后,使“两淮”真正成为苏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使华中、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新四军军部、华中局由黄花塘迁移至淮阴城内,军部结束了驻黄花塘2年零8个月的历史伟大使命。
今年是新四军建军80周年,纵观新四军在全面抗战八年间,黄花塘军部与云岭、盐城军部(包括停翅港)分别纪录了前、中、后三个阶段新四军抗战史。两年零八个月的黄花塘新四军军部,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可归纳三点:一是大力依靠、发动人民群众,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在华中地区广大民众中的向心力、凝聚力。二是新四军在保存实力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发展壮大,真正发挥了在华中抗日战场的中流砥柱作用。三是巩固发展了华中地区八块抗日根据地,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为夺取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它的地位与作用犹如一盏明灯,闪亮而不可磨灭,永远载入我党光辉的发展史册。
范学恕
(作者系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
上一篇: 秦云口述历史
下一篇: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军部通信工作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