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枫是中国共产党著名的军事家,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著名将领。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他努力学习并创造性的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军事理论方面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和独到见解。他的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运用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的主要作战形式是游击战和带有游击性质的运动战。在游击战中又分山地游击战和平原游击战,而彭雪枫则是研究平原游击战的专家。他对平原游击战的战略战术研究,不仅造诣深,且建树显著。
他的平原游击战的理论,是其早在红军时期就已形成的游击战理论的继续与发展。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游击队政治工作教程》,该书概括了他在红军时期游击战理论的全部内容,而抗日战争时期平原游击战理论,则是其继续和发展。
平原游击战理论的形成
彭雪枫平原游击战理论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提出、实践形成、丰富与发展3个阶段。
1938年7月,东征前夕,他在《游击战术的几个基本作战原则》一文中首次提出“平原游击战”问题,阐明“平原游击战是可以打的”。彭雪枫提出平原游击战问题,并结合战争实践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1938年10月,彭雪枫率部东进豫东,窦楼战斗首战告捷,点燃了豫东的抗日烽火,部队东进至鹿邑县刘大庄,经20多天的休整补充,于11月20日出发,开始了回师睢杞太地区的征程。
这一地区距敌战略重镇开封仅几十公里,距敌机械化部队和骑兵仅一两小时的路程,步兵也只半天至一天路程,这一地区的各县间的距离多在几十公里之间,且交通便利,利于敌机械化部队和骑兵发挥威力,我军易受到袭击和数路敌人包围,环境险恶。
对在敌后可能遇到的各种不测,彭雪枫均作了周密的计划与考虑。此次行动,公开的名义是为了整理原“三支队”西进后留在“睢杞太地区的游击部队、消灭汉奸土匪武装”。而彭雪枫则把这次行动看作是对他曾提出的,关于游击战术作战原则如“声东击西”、“东边打雷,西边下雨”、“牵牛政策(打圈子)”、侦察、行军、宿营等战术理论,在平原游击战中加以运用与实践的极佳机会。同时,他还把这次行动看作是对这支新组建的部队,进行敌后游击战的大练兵与实战演练,以检验其提出的游击战术在平原地区是否行之有效。
纵观此次行军的全过程,它是以“声东击西”的战术入睢、杞,以“声南走北”的战术返鹿邑,此次行军路线呈“之”字形状。
当日,部队从鹿邑刘大庄出发,计划夜间通过玄武镇涡河大桥,穿过太(康)柘(城)公路封锁线后西进睢杞太地区。傍晚部队运动到玄武镇附近隐蔽,以便夜间过桥。在玄武镇南的高集有汉奸维持会和汉奸武装,在东北方距玄武镇仅18里就是敌人的重要据点柘城县。因为我军一部未按时赶到集合地点,当夜过桥的计划未能实现,同时,我们的行动计划已被汉奸侦悉。彭雪枫当机立断率部南返,向南20里的试量集前进,并书写大标语,大造攻打位于西南方淮阳县的舆论。21日晨,当部队离开玄武镇仅两小时,柘城日军的汽车驸骑兵就开到玄武桥。汉奸报告:共产党游击队已经远去攻打淮阳县了,敌人滞留到下午无可奈何地返回柘城。我军在试量集从容地休息一天,黄昏后原路北返,顺利通过玄武桥进入柘城地域。这是彭雪枫运用“声南走北”游击战术,在实战中取得圆满成功之一例。
后来,彭雪枫在谈到这次行动时说:“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本来企图是向北,但在不得已时只有向南佯动,以欺骗敌人,实行‘声南走北’之法。敌情侦察明白,情况判断正确,则危险之中有安全,紧张之中有太平。”
部队经过柘城的伯岗,于11月22日进入太康县城北的砖楼(今转楼)宿营。
砖楼,距太康50里,睢县60里,柘城80里,且处在两条公路交叉点上。敌人的汽车和骑兵从上述三地仅一个多小时就可到达我们的宿营地。但彭雪枫不仅不急于离开这一险恶之地,反而派出宣传队在砖楼、公路路口和集镇书写标语,散发传单,召开群众大会,大造声势,做各种形式的宣传,竟然在那里停留一天一夜之久。
那么,彭雪枫何以敢在敌人的鼻子尖上跳舞,敢于做出如此大胆地举动呢?对此,彭雪枫做出十分明确、毫不含糊地回答:“由于对敌人兵力的配备及其对我之侦察时间、兵力集中的时间的正确估计,能够安然的在那里停留一天一夜,而且开了群众大会,做了各种宣传鼓动工作。果然敌人集中了归德(即商丘)、太康、睢州、宁陵数处兵力,乘汽车89辆,坦克7辆,附近一部骑兵及数百汉奸武装,势如暴风骤雨,企图截击我军于砖楼。然而我们已经离开那里一天有半了,但也还只是相距着20里,不过不能不严阵以待了。可是敌人终于认为这是‘第二个情况’,不得不扫兴而返。结果我们一无所失,而敌人所得的是懊丧和气愤,以及400余箱汽油的消耗,一辆坦克的自行焚毁,最倒霉的则是带路汉奸们的饱受一顿侮辱!”这就是彭雪枫常说的:“巧于迷惑敌人,是多设疑兵,多作动作,装腔作势,虚张声威,位置在敌人所顾虑的地方,做成敌人受威胁的神气”。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要“弱则示强,劣则示优,少则示多,假则示真”。这样“既可以迷惑敌人,吸引敌人,又可以消耗敌人……”“总之,巧于迷惑敌人是要消耗敌人,疲倦敌人,分散敌人,动摇敌人,使敌人到处配备兵力,到处防备我们,结果,会成为‘到处没兵力’,到处都是弱点。那就便于我们的突击了。”
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彭雪枫无产阶级军事家的胆略与智慧,而且实现了他的“我们不仅要指挥自己,而且兼指挥敌人,我们要操纵敌人,玩弄敌人,使敌人不能实行预定计划,使敌人疲于奔命,喘不过气来”的作战意图。实现了使敌人四路“包剿”计划扑空的战略目标。
这是彭雪枫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的具体体现,是运用“牵牛政策”战术原则的一个光辉范例。
部队在顺利完成回师睢、杞、太各项既定目标后,决定从柘城南惠济河大桥南返鹿邑,但我军行动被敌侦悉,敌人从柘城派出汽车数辆附骑兵严密把守惠济河大桥,断了我军归路。
为了迷惑敌人,彭雪枫果敢决定,指挥部队由杞县傅集、邢口一线大张旗鼓地向北开进。沿途书写标语,散发传单,每到一地均召开群众大会,部队直插通许、陈留边境的西王固集,并在那里召开军民联欢大会,派出宣传队书写标语,散发传单,发表演说。部队佯动进逼开封近郊之姿,震动了开封,通许、陈留的日军。就在敌人准备三路合击我军之际,彭雪枫指挥部队陡然沿原路南返,浩浩荡荡直奔东南而去,胜利回师鹿邑白马驿(今属郸城)。
彭雪枫此次敢做出如此大胆的决策,是成功地运用了他提出的:“游击队既想时时消灭敌人,而又时时防备着不被敌人消灭,于是必须做到‘我看敌人玲珑透亮,敌人看我漆黑昏暗’。我看敌人透亮,那在于我们的侦察工作做得好,敌人看我黑暗,那就在于我们的保密工作做得好。”“依此原则作战,而且要得到胜利,那就完全靠‘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
在白马驿,指战员们迎来了1939年,东进后第一个元旦,大家饱饱地吃了顿饺子。本想休息几天洗洗衣服,但当天晚上侦察人员向彭雪枫报告:商丘日伪军2000余人,于1日下午进占鹿邑县城。这突如其来的敌情变化,使大家顿时警觉起来,期待着战斗任务的到来。
在团以上干部会上,彭雪枫听了大家的意见后说:根据敌我兵力火器对比,敌占优势。但敌亦有致命弱点——后顾之忧。所以我们应灵活的执行游击战术原则——“硬的不打,软的打”;“敌打我偏不打”,我们应该抓住敌人有后顾之忧的弱点,以一部兵力移于敌之侧后,佯攻商丘,威胁敌之老巢,以迫敌撤退……彭雪枫即命第2大队310多人,在滕海清大队长的率领下,于1939年1月3日下午,沿商(丘)亳(州)公路北进。
敌人侦悉我军沿商亳公路北进后,其主力南在鹿邑,商丘空虚,为保其老巢,不得不于4日从鹿邑撤兵。彭雪枫的“兵不血刃,战而胜之”的意图得以圆满实现。事实证明,彭雪枫一个战术动作,智退敌寇2000的战术是完全正确的。
彭雪枫率部东进敌后,经过窦楼战斗,进军睢、杞、太,安返白马驿,智退鹿邑日伪军等一系列战斗的实战经验,不仅证明了他在《游击战术的几个基本作战原则》中所提出的观点完全适合平原作战,而且更充实与发展了他所提出的游击战术的作战原则。
1939年6月,彭雪枫在《八路军军政杂志》第1卷第6期发表《平原游击战的实际经验》一文,对1938年10月东征以来历经数十次大小战斗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在敌后平原地带进行游击战的结果,不仅解决了平原地带能否打游击这一问题,而且又在战士们——尤其是往昔的‘山地游击活动者’们的心理上,起了一种‘平地游击似乎较之山地还舒服些’的变化。原因很简单,由于平原游击周旋容易,运动便利,即是给养也还易于筹措。至于隐蔽,在有的时候有的地方,还要较之山地周到些。”他并得出如下结论:“‘谁能战胜谁?’在敌人后方看的最明显。‘平原能否打游击?’在敌人后方看得最清楚。”在平原游击战的经验中证明:“平原能不能打游击呢?能够的。谁能战胜谁呢?我们能够战胜敌人的。”
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彭雪枫指挥部队纵横驰骋于豫皖苏边区,打击敌寇,消灭伪匪,经历数十次大小战斗,更加充实了他的平原游击战的实战经验和理论。1940年8月,他在《八路军军政杂志》第2卷第8期发表的《豫皖苏边两年来平原游击战总结——游击战术指导法则》一文,标志着彭雪枫平原游击战争理论的形成。
此后几年中,彭雪枫又写了《游击战术浅说》《游击战术》(油印本)、《战略战术讲授提纲》(抗大四分校教材)、《为建设铁的党军而斗争》《怎样和敌人斗争与怎样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三十三天反扫荡述略》等著作和文章。上述著作和文章的发表,标志着彭雪枫平原游击战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平原游击战术基本原则
经过两年的平原游击作战的实践——理论,理论——实践的几个反复,彭雪枫从中总结出一整套关于平原游击战的理论。这一理论内容的表述是多方面的,但其核心只有“主动”和“灵活”两个要点,其中心思想是以智谋获胜,而非只以力胜敌。基本要点如下:
(一)以小的牺牲,换取更大的胜利。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基本是游击战,逐渐向运动战发展。例如:李石林战斗,打死几十个敌人,我仅阵亡一人,这是模范战例。又如萧县农民游击小组,十几个人袭击祖老楼,仅以4元钱的鞭炮,换得敌人一夜的机关枪、大炮的盲目射击。这都是游击战以小的牺牲换取大的胜利的好范例。
(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出敌意外”是致胜的要诀之一。军事上出敌意外的时机是很多的,“原则上应是袭击的、进攻的,才能居于主动地位”,“不应攻坚(特殊情况下例外),不采取防御战斗”,“‘能打则打,不能打则走,’不恋战,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损失,而且可以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三)争取主动,脱离被动。“我游击部队以及游击兵团,必须会玩弄敌人,操纵敌人,也叫做主动的摆布敌人,欲使之东则东,欲使之西则西,在任何情况下均须迅速跳出被动地位,同敌人周旋,兜圈子——秘密的脱离敌人,迅速的、秘密的突然接近敌人”。这就是彭雪枫摆布敌人的指挥艺术。
行动要领:声东击西;声南走北;夜间行动。这其中既有极其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战例。如,支队第一次进军睢、杞、太,通过鹿邑玄武集涡河桥,即为极其成功的“声南走北”之典型战例。又如永城龙岗战斗。我地方团队在日军配有坦克汽车强力攻势面前,死守龙岗,致使三分之二的指战员壮烈牺牲血的教训。
彭雪枫根据成功和失败的战例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老驻一地,必遭袭击;老走一路,必遭伏击;前进不走曲线,必遭堵击;后退不走曲线,必遭追击;久驻一处,不转移地区,必遭合击。”
(四)集中主力,打其一点。在战略上,我们以一对十,以弱胜强;在战役、战斗上,是以十对一,以众胜寡,实行集中主力,打其一点,是平原游击战争基本的作战原则之一。
打击对象,应是孤立之敌,估计在我袭击该敌解决战斗时间内,敌之增援部队来不及,或根本没有增援部队;敌虽不孤立,但我可制造敌人的孤立——袭敌时派出地方武装袭扰、牵制其他可能增援之敌;即使敌可增援,但我军可以分兵伏击、迎击、追击可能增援之敌而牵制之,在客观上使我主要袭击的敌人,仍处于孤立地位。
(五)对付敌人袭击——脱离敌人或反袭击。在敌以强大兵力有计划的向我进袭时,我们应灵活执行游击战术原则——“硬的不打软的打”、“敌打我偏不打”,应迅速而隐蔽的撤走,速即脱离被动地位。后撤切忌顺着敌人前进的方向而退,应抓住敌人有“后顾之忧”及其不能持久的弱点,把我主力移于敌之侧方,待机而侧击敌人。而无机可乘时,即派一部深入敌之来路以迷惑敌人;条件可能时,甚至全部兵力利用平行道路,深入敌人后方,实行与敌“换防”。彭雪枫十分风趣地说:“你来吧,咱们换换防,你扫荡我的根据地,我袭击你的据点,端你的老窝,叫你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六)夜间动作是平原游击战的基本作战原则之一。为了隐蔽我之行动,以欺骗和迷惑敌人,为了避免敌之机械化兵种,必要的时候,必须夜间行军。夜行军可以使敌人的汽车、飞机失去作用,使敌人迷失了寻找我们的方向,我们就可以从容不迫,即便是大的游击兵团,也可以在敌人之公路线内穿过来而又插过去。较大兵团于夜间在两方敌人相距只有一二十里的间隙通过,并不是想象中那么样“危险”的事。与火力、速力、装甲威力特别大的敌人作战,采取夜间战斗成为万分必要, 也只有如此,才能以小牺牲换大胜利。
(七)经常转移位置,是游击队领导者最重要的技巧之一。经常转移位置,是灵活用兵的核心问题。因为转移位置首先是避免敌人的袭击,再者是迷惑敌人,分散敌人,疲劳敌人,而中心的目的则是寻找有利时机,创造有利条件,以打击敌人。它是“游与击”的具体体现,因为游击队武器装备低劣,不能和用现代武器装备起来的凶恶敌人直接对抗,就需要经常转移位置,在敌人后方“游来游去”。但这决不是无目的盲目的“游”,而是为了“击来击去”。转移位置里边包含着奥妙的学问——既不能早又不能迟,转移里程既不能多又不能少,须根据敌情、地形、民情、时间、气候之不同而定。
这就是彭雪枫灵活用兵,指挥敌人,摆布与玩弄敌人的指挥艺术的具体体现。
(八)外线作战指挥艺术。外线作战,是我军主动、灵活、积极歼敌手段之一。但必须知道敌人终究还是帝国主义,我们终究还是半殖民地,他是强国,我是弱国,敌人的装备技术无论如何都比我们要强。因此,在对付敌人战术上,基本上是游击战多于运动战,也就是华北我军采取的方针:基本上是游击战,但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对伪军、“准伪军”的战术指挥,则应该是运动战多于游击战。不打则已,打则一举歼灭。
我们对敌作战的一般原则应是:袭击。
对敌人的袭击,必须使部队的指挥员有冒险果敢的精神,利用黄昏、拂晓、天候、地形。黄昏是敌人行军一天最疲劳的时候,遭我袭击必败;拂晓是敌人认为一夜无事,造饭出发,遭我袭击必败;狂风、暴雨、大雪、浓雾这些时候去袭击敌人必胜。
袭击甲敌,伏击乙敌:假若袭击甲集,同时也准备兵力伏击从乙集来增援之敌,一个袭击,一个伏击增援之敌,双管齐下,或者袭击乙敌引诱甲敌出援之敌,而重点放在伏击乙敌方向。但须根据当时的情况、地形、兵力、灵活运用。
袭击变为袭扰,袭扰变为袭击:在不可能一举而歼灭之或袭击不得手之时,可以把袭击变为袭扰。
伪装袭敌,伪装惑敌:换上在战斗中缴获敌人的太阳旗、臂章、军服等,派出坚强的部队,去实行袭击或迷惑敌人的任务。
(九)打埋伏。打埋伏是使敌人在行进中无战斗准备,或无法作战斗准备时,对敌人的突然袭击。它可使敌陷于进退维谷的困境,前进不能,后退不得;我不仅容易隐敝、便于射击、还容易突进;我有退路,而且不只一条。
伏击战首先可以夺取敌之灵魂(把敌打得晕头转向),然后夺取敌之有生力量。
1940年3月23日,永砀公路我“孙武”部队伏击敌“天皇御问团”之汽车7辆。我仅以一连兵力,突然向其猛击,敌惊慌失措,未及还枪。是役,击毙敌之佐野联队长以下官兵60余人,我仅伤1人。事隔不久,我“孙武”部队又在永砀公路之闫井、蒋庄伏击敌汽车8辆、毙伤敌70余人,我仅阵亡1人。
据此,彭雪枫得出如下结论:那些“认为在平原敌区不能打伏击的观点是错误的,在平原游击战不断的经验中证明:伏击战不但可以打,而且还是最好的方式。”
(十)实行谣言攻势。实行谣言攻势,也是一种战术。
因为敌人经常采取这种战术,我们自然也可能采用。“忠厚”不是拿来对付敌人的。孙子兵法说:“兵不厌诈”,“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等等。所谓有能与不能,用与不用,近与远,远与近,全是体现灵活精神。
故对敌人越不忠实越好,越险恶越好。对日军、汪逆投降派不能太老实了,这也难怪“大日本皇军”说我们新四军“没有良心”。
此外,他还对突围战斗、关于平原游击战的指挥等12个方面的游击战术指导法则作了精辟的阐述。用实战充实理论,用理论指挥战争,理论实践、实践理论的每一次循环,都给平原游击战的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1942年11月14日,日伪军出动7000余人,坦克、汽车100余辆,飞机3架,兵分5路对我淮北根据地发动空前规模的大“扫荡”。彭雪枫以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平原游击战的理论为指导,制订出一整套反“扫荡”战役方针和“战术指导要领”,与强敌展开浴血大战。
此次反“扫荡”战役方针是:“主力部队跳出敌人之包围圈,把处于内线作战的被动地位,一变而为外线作战的主动地位,不是内线应付敌人,而是外线的打击敌人,跑到敌之外线,迂回敌之侧后,实行打击敌之尾,使其不能不回头的战术,实行大闹敌后,使其不能不有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缩短敌之‘扫荡’时间,才能缩小敌之‘扫荡’范围,才能乘其收兵后退之际,集中力量聚歼敌之一路或数路!”
这一方针的精髓,充分体现出彭雪枫平原游击战理论的两个核心要点:主动与灵活。
反“扫荡”战术指导要领是:“力争为‘大弱者中的小强者,大劣势中的小优势,大不利中的小有利,大被动中的小主动,大包围中的小包围,大扫荡中的小扫荡,大封锁中的小封锁,大内线中的小外线’作战。”总之,要“避免被动,争取主动,积累众多的小主动成为大的主动,积累众多的小胜利成为大的胜利,积累众多的小优势成为大的优势,积累众多小的对敌包围战成为大的对敌包围战,积累众多对敌之小扫荡成为大的粉碎敌之对我的大‘扫荡’”。在反“扫荡”战术中的八个“大与小”和五个“多与小”辩证关系的精彩论述,是彭雪枫平原游击战理论中心思想——“以智谋取胜,而非以力胜敌”的具体体现,亦是他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个范例。
是役,共歼日伪军700多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彻底粉碎了敌人历时33天的大“扫荡”,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保卫和巩固了淮北抗日根据地,并丰富了平原游击战的理论。
之后,彭雪枫又潜心研读德国军事理论家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孙子兵法》和《孙子兵法综合研究》。他在汲取《战争论》与《孙子兵法》精华部分的基础上,联系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战史,并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终于撰写出《战略战术问题浅说》。全书共十章:第一章,战争及战争战术学;第二章,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第三章,战略方针战役方针战术方针的关联性;第四章,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方针;第五章,目前我在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战略战术方针;第六章,战略指导要领;第七章,战略防御——反“扫荡”的准备;第八章,战略退却与战略反攻;第九章,战役指导要领;第十章,军事指挥员之条件及应有之修养。
《战略战术浅说》是彭雪枫潜心钻研古今中外军事理论著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与彭雪枫“平原游击战理论”的主题文章——《豫皖苏边两年来平原游击战总结——平原游击战术指导法则》等文相比,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一、在彭雪枫所有军事论著中,他第一次从军事理论的高度,论述“战争及战争本质与战争形式”。从中不难看出他对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批判、汲取和改造发展了某些论点,使之成为彭雪枫军事理论来源之一。
二、从第二章到第八章,他都把“战略”问题作为论述的主要对象,并系统的论述了战略学、战役学和战术学及其方针和三者的关系。
这是彭雪枫创造性的军事理论的一次飞跃,使他的军事理论由平原游击战术层面上升到战略学的高度。该文与之后不久他撰写的“三十三天反‘扫荡’战役述略”等文,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他的“平原游击战理论”。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豫皖苏和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在彭雪枫平原游击战争理论指导下,跃马挥戈,纵横驰骋,打击敌寇,消灭伪匪,使我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新四军部队不断发展壮大,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彭雪枫是中国共产党36位军事家之一,他的军事理论与军事思想,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给人民军队的军事理论文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在我军军事理论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作者:张学忠
下一篇: 论上海地下党支援新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