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地区位于中国最富饶的中东部,物产丰富,人口众多,交通发达,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历来都具有重要价值。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9月,日本侵华派遣军总司令部设在南京。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日军把华中视为“以战养战”的主要基地和贯通大陆交通的枢纽,国民党也特别重视这一地区。1939年4月21日,中共中央明确指出:“华中是我党发展武装力量的重要区域,并且战略上华中亦为联系华北、华南之枢纽,关系整个抗战前途甚大。”在中共中央和各级党组织领导下,新四军在华中地区先后创建了淮南、苏中、苏北、淮南、鄂豫、湘7省,面积约25.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420万。其中,淮南(当时叫皖东)是中共中央代表,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同志直接领导创建和华中第一块大面积抗日根据地,也是发展华中的前进基地和战略依托。刘少奇同志在陈毅同志协助下,就是依托淮南,发展华中,进而奠定了华中全局。陈毅同志说,皖东的胜利“是苏北胜利的先声“。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是华中的先导。刘少奇同志高度评价:”皖东根据地建设的最正规“,起到了样板作用。
1939年冬至1941年1月,中共中原局驻于淮南。1942年冬新四军部和华中局又移驻淮南路东区。淮南又是全华中政治领导和指挥中心。
一、 抗战初期的淮南
淮南一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辖地范围。我们所说的淮南,是指大运河至淮南铁路的江淮之间的苏皖地区。这里除少量的贫困山区,多为冲积平原,人烟稠密,地方比较富庶。因为津浦铁路纵贯其间,放又分为路东区和路西区。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国民党军四处流散,地方官吏一逃而空,于是“牛毛司令”们便应运而生,一片大乱。1938年春,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徳勤收编游杂武装只编走了一小部分,大部分“司令”们都改称什么团或大队,各踞一方,实力有大有小,态度有好有坏,也无人管他们。我地下党也搞武装,但都用灰色面貌出现,没有统一的领导和部署。
在新四军活动的1938年,徐州、武汉相继失陷。而在江淮之间的国民党势力,主要是依托大别山的桂系和踞守在运河东的韩系 两大家,两家又各有自身矛盾,都忙于巩固地盘,还顾不上淮南。
日寇攻占南京后,设总部在南京,但其主要力量放在正面战场,顾不上也不可能占领广大农村,初期的南京伪“维新政府“是北洋军阀一些残渣余孽,无大作为,汪伪政府1940年3月才成立。
鉴于这种情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要求新四军主动、积极深入到华中放后,在大江南北依靠人民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创立抗日根据地。
二、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创建
1938年4月,新四军第四支队进至舒城、无为、桐城、庐江地区。当月,长江局派彭康到皖西六安成立安徽省工委。工委派出40多个工作团,在皖中,皖东一带动员民众抗日,恢复发展党组织,组建武装力量,并初步开展了皖东敌后抗日游击战争。1939年4月下旬,中原局将皖东工委改为苏皖省委,书记刘顺元。5月7日,叶挺在庐江东汤池成立以张云逸为指挥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7月。第四,第五支队分别东进,开赴津浦路东,路面地区、经两月连续作战,四支队开辟了以定远东南藕塘为中心的淮南津浦路西游击根据地。五支队开辟了以来安东北半塔集为中心的淮南津浦路东游击根据地。这年初,中原局撤消安徽省工委,成立鄂豫皖区党委,郑维三任书记。12月初,中原局随刘少奇书记到达定远县境内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召开了3次中原局会议,批评了王明的“苦力政策“,指出不发动和武装群众,不建立政权,做国民党的工具是极端错误的,刘少奇同志形象地说:”打鬼子要有枪,有了枪还要有个家,这个家就是根据地。没有根据地,就没有家,敌后游击战争是开展不起来的”,那么,根据地如何创建呢?少奇同志说:“首先是要有党的正确领导,还要有能力打仗的部队,打下了地方得有人去建立人民拥护的好政权,这才是完备的根据地。”
1940年春,在刘少奇和江北指挥部的领导和指挥下,第四、第五支队在苏北叶、陶二部的支援下,先后取得了定远和半塔自卫反击战的胜利。战后,在路西先后建立了定远、凤阳、滁县、全椒、合肥、富山、和县等县政权。在路东先后建立了嘉山、来安、盱眙、天长、天台、高邮、仪征等县政权。从此,桂系李品仙部再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了。
由于华中敌后的复杂性,不改造旧政府,不建立民主政权,新四军就难以立足,根据地也无法巩固。淮南各根据地建政开始为参议会、参政会等,从名称到组织形式是多样性的特征。既有半政权性质的抗日自卫会,又有军民联合办事处,还有和平改造的旧政府,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造、充实、逐步 成为比较完善的三三制政权。即共产党员、非党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
各地的抗日民主政权,在很短时间内就创立了民意立法机关,制定了“单行法规”,一整套政权形式无不具备。基层组织重视文化教育和政治革新,重视思想教育和男女平等民主人权教育,推行民主政治。这一切,充满生机盎然,体现了新萌芽。
在建政的同时,明令废除国民党的苛捐杂税,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实行“三七分租”,“分半给息”等。这些举措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群众发动起来,群众组织扩大了,极大地调动了贫苦农民的抗日积极性,有效地解决了兵源问题。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从刚来的50000多人,很抉护大到万余人。淮南抗日民主政府还建立了自己的财政、税收、征收公粮机构,同时公布了财政贸易、征收公粮等法令。人民群众自觉地征粮、纳税、筹款。
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在1942年党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号召之前,新四军二师就已办了一些生产事业。之后,在政府的帮助、支持下。陆续开办了被须厂、卷烟厂、水壶铸锅厂,手榴弹厂和修械所等。通过群众性的农割生产,开办工厂,发展经济,减轻了人民负担,改善了部队生活。龙其是晓有名气的自产“飞马牌”香烟,不但满足了部队和群众需要,还远销周边的城市,不仅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也增加了烟农的收入,在对敌经济斗争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新四军有了抗日根据地这个安身立命的“家”,就有了休养生息的后方。在这个“家”里,不仅寓兵于民,养兵于民,而且也征兵于民。它与国民学中抓肚厂来的兵源不可同日而语,在这个“家”里,部队的“医疗救治游击化”大有改观。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利用民房,祠堂、庙宇开设医院和救护所,使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伤愈后重返前线。在这个“家”里相对稳定和安全的条件下,部队的教导队和抗大分校,陆续培训了一批双一批的干部和骨干。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军部,统一整编华中部队,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之后,进行了紧张的反扫荡和反顽作战。5月。路东、路西两个省委分别改称路东、路西党委。1942后1月,皖东联防办事处改称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主任方毅。1943年初,根据华中局指示,原淮南津浦路西,路东两个区委合并,组成淮南区党委,书记郑位三(后谭震林)。同时,将淮南路东,路西两个行政出署合并成立淮南行政公署,主任方毅。淮南区党委、行署的成立,使路东、路西领导完全统一,直至抗战胜利结束。1943年2月,成立淮南军区,由第二师师部兼军自领导机关。师长罗炳辉兼军区司令员,师政治委员谭震林兼军区政治委员。由此,淮南抗日根据地形成。根据地辖18个县级政府,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30余万。
三、淮南抗日根据地的作用和贡献
新四军二师依托淮南抗日根据地,与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和伍伪国民政府首都南京隔江对峙,长期担负着保卫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原局、华中局反及西防御国民党桂军东犯的重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淮南必须作出更多的奉献。
1、中央分局和新四军军部首选之地
由于淮南抗日根据地是刘少奇同志直接领导创建的,又在他指导下进行了建政工作,对华中其它根据地起了样板作用。加之,淮南根据地领导力量强,党政军民一体化,工作扎根于基层,所以社会一直很稳定。军民同心,合力抗战、发展经济,促进生产,使淮南根据地逐步成为全华中解放区的模范。
在军事斗争上,新四军二师和地方武装、民兵游击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的建立和健全,不仅保证了新四军数量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而且开创是了以自愿原则扩大部队的志愿兵制。淮南抗日根据地是新四军二师的后方,又是杀敌的战场,日伪军每次进犯都被粉碎了,路东区从1941年6月起,日伪再也没有进到我中心区。这也是华中局和军部移驻此地的一个重要原因,1944年秋后,全淮南一下动员了15000名青年参军,对日寇大反改时,新四军二师已达五万余人。除收复江北敌占县城五座外,还过江打下了临近南京的龙潭车站。这一年敌后解放区都在缩小,唯淮南向外扩展,新建的甘泉县直抵扬州近郊,浦六工委进到江南,在南京东效建立了上元县;米江办事处活动于津浦南端两侧,这样就和苏中、苏南和皖江三地直接打通了联系。
2、向西防御,向北作战
向西防御,就是在路西防御桂顽东犯。陈毅军长说:“如果桂顽到路东,则华中面目全非……”这是针对桂顽战斗力强所说的。二师遵照陈军长的指示,在路西与桂顽苦战6年,我控区始终完好无损,虽伤亡不小,但没被对方吃掉一个小单位,而桂顽则被我全歼了7个整营,还活捉了2个广西团长。
1940年8月。五支队强渡三河,歼敌2个团,开辟了淮宝县,之后又开创了淮泗县。其后,五旅和四旅10团、六旅16团都去淮北打过仗,1943年春才全部撤回淮南。二师在淮北的行动,对南下八路军和陈粟部北渡,都起到了策应作用。
3、支援友邻
1943年,军部调任六旅旅长谭希林为七师代师长,谭把六旅主力16团也带了过去。
1941年.四师撤到了淮北津浦路东休整,原属二师的淮宝、淮泗和潘村,紫阳一带,统划归四师防区。这三地当时有人口40万,都是产粮区,淮南为支援兄弟地区,将它们毫无条件地献出去了。
1945年二师师部带四,五旅去了山东,淮南又另建新二师。
在八年抗战中,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和二师,在淮南抗日根据地民主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全力支援下,共作战3400余次,歼敌6.2万余人,自身也付出了3伤亡2万余人的重大代价。仅县团以上干部就牺牲近50人。这种英勇牺牲是淮南军民对华中及对中国革命事业的贡献,更是淮南南军民的骄傲,方毅同志的遗墨“光荣属于淮南军民”,正是对此最好的褒奖!
汪江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