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铁军侨魂 ——浅论新四军中的华侨兵

  • 时间:   2018-05-20      
  • 作者:   石苏苏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胡军部分会     
  • 浏览人数:  2647

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而新四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归国华侨,在抗战中的贡献却鲜为人知。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各地的华侨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解放和国家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以空前的爱国热情同祖国人民一道共赴国难,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报效祖国。许多华侨青年回到祖国,直接投身抗日战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本文以分析新四军中的华侨兵的组成成分,以及他们在新四军抗战中所作的特殊贡献,颂扬这些归国华侨伟大的报国情怀和爱国之心。

一、新四军中华侨兵的基本情况

全国抗战爆发后,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形势下,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从1937年10月起陆续改编为新四军(全称“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日斗争的人民军队。当时归国华侨叶挺、李子芳、叶飞、卢胜、曾镜冰等同志,在新四军的组建、南方红军游击队整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回国抗日 投入反法西斯斗争洪流 
    
新四军中的华侨兵主要来自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亚、新加坡、泰国、印尼、缅甸,极少数来自日、德、法等国。其祖籍绝大多数是福建和广东(包括海南岛)等省。

其中有成批回国参加抗战的归侨。据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崇实学校》一书记载:“仅从1937年底到1938年夏,由暹罗(泰国)华侨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组织送回国的泰国华侨即有数百人。”另据《泰国归侨英魂录》第1至8卷(中国华侨出版社1989年至2015年陆续出版)记载,1938年春,数十位泰华抗日义勇队员分三批加入新四军(八路军)行列。他(她)们义无反顾地放弃温暖的家庭和安定的生活、甚至不辞而别,勇敢奔赴祖国的抗日战场。他们一路艰辛,克服困难,到福建龙岩参加了新四军,跟随新四军二支队北上(其中就有泰归庄志会长的父亲庄江生前辈)。

成批回国参战的还有两批菲律宾华侨(后述)。

    在新四军中担纲重任  全面发挥自身优势
    新四军中的归侨只占全军指战员的一小部分,大约有数百人,但他们在军事指挥、政工组织青年工作、文化宣传、统战和敌工、交通通信、医疗财经等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
    1、军事指挥方面。除军长叶挺外,还有叶飞、卢胜(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 、曾镜冰(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司令员、泰国归侨)等。
    2、政工和组织、青年工作方面。叶飞和卢胜兼任政治委员,李子芳任军政治部组织部长;泰国归侨姚念和郑克、印尼归侨叶松盛等担任团级政工领导。

郑克任苏中二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期间,和赖少其等吸取群众意见,建立功劳簿,人手一册。这项工作被全军推广为“立功运动”。郑克荣立了一等功。

泰国归侨陈惠1938年2月参加新四军,先后担任政治宣传队领队、军部直属队总俱乐部主任、军部青年科科长。在新四军第一次青年代表大会上,陈惠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及新四军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他搜集青年的事迹,汇编成册,印发部队。

 3、宣传文化工作方面。有缅甸归侨《挺进报》社社长马仲凡,马来亚归侨作家马宁等作家创办《抗敌报》,马宁亲率记者到前线,编辑并油印《挺进报》火线版。 1946年7月在中原突围中不幸被俘,被敌人活埋。还有著名音乐家任光(法国归侨)、诗人蒲风(印尼归侨)、漫画家江有生(日本归侨)、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等文化艺术工作者和文学、经济学家。

音乐家任光,1938年4月,在南洋各国从事抗日宣传,1940年春回重庆,参加郭沫若领导的三厅。7月,叶挺去重庆,邀请任光到新四军,任军部秘书,并负责战地音乐工作。1941年1月13日在皖南事变中牺牲。他的著名作品有《渔光曲》、《月光光》、《打回老家去》、《抗敌歌》等,广为流传。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敌工工作、战俘工作方面。在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中,黄逸峰(泰国、新加坡归侨)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我党1925年的老党员,奉命参加国民党,任少将职。1939年夏,他调任鲁苏战地党政分会任中将委员,在苏中各县与各地负责人及地方绅士联系,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动员团结抗日,争取可能团结的部队与新四军合作,配合新四军东进。1940年黄逸峰参加了新四军,在陈毅领导下开展工作。他仍以国民党员身份做了大量团结抗日的工作,对黄桥决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1941年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联抗部队司令员、苏中军区第一分区司令员。

敌工和战俘工作更是做得风生水起。日本归侨林植夫任新四军政治部敌工部部长,泰国归侨陈子谷任军政治部敌工部伪军工作科科长,印尼归侨林滔任师敌工部部长,泰国归侨王耀华任县敌工部部长,还有在军政治部敌工部的泰国归侨王崇新,以及坚持在敌人心脏里的无名英雄新加坡归侨郭永绵等。他们都在策反、瓦解日伪军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王耀华被当地组织和群众誉为“虎胆英雄”。郭永绵在伪军内部长期潜伏做内线工作,公开身份是伪“和平反共救国军”69旅旅部文书。王崇新在战斗中,在阵地前沿喊话瓦解敌军时,不幸饮弹殉国。

在苏中1师、苏浙军区任敌工部部长的陈超凡曾留学日本数年,他帮助被俘的日本兵组织了“日本人民反战同盟”苏中支部,办日文报刊,宣传反对日本军国主义,散发刊物和传单,还有的日军战俘成为中国人民的朋友,自愿参加了新四军。印尼归侨、五师敌工部长林滔,组织成立了由30多位日军战俘组成的五师日本反战同盟第5支部,做了许多反战工作,起到特殊的作用。在8年抗战中五师敌工部累计将投诚的十几股、6600余名伪军教育改造成人民军队的成员,共同参加抗日斗争。 

5、通信、技侦、交通工作方面。3师电台台长、军部调研室代科长林影(泰国归侨)于1938年3月回国参加新四军,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他随叶挺执行特殊任务,一直战斗到最后时刻才分散突围。赖石昂(泰国归侨,曾用名石昂)1943年从军部领导岗位调至军部调研室工作,因侦破国民党顽固派军事电台工作卓有成效,被任命为科长,并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台东县交通站站长林醒民(新加坡归侨)在苏中根据地从事抗日交通工作,1940年苏中根据地创立时,他建立交通联络网站,先后担任交通中心组长、副站长、站长。苏中区党委领导人陈丕显,对苏中地区交通工作给予高度的评价:“不难想像,敌人四出‘扫荡’,我地方武装分散作战,却又缺少现代化通讯设备,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四通八达的秘密通信网络,怎能及时传送情报,相互协同配合!”  
    6、医疗救护工作方面。新四军成立时,叶挺亲自筹办战地医院。邀请日本帝国医学院的医学博士沈其震,任新四军军医处处长、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卫生部部长。他先后奉叶挺、刘少奇、陈毅之命,三次到香港会见宋庆龄,得到保卫中国同盟给予的医药物资支援,并利用各种关系动员了一些医药专家、教授、医务人员到新四军工作,其中有国际友人罗生特和国内医学专家江上峰(留学美国后被选为美国医学院士)、著名生理学家沈霁春(在欧洲留学和工作多年)等人,还在军医院培养了5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分别输送到各个支队。印尼归侨潘兰君,“九·一八”事变后回国,1939年6月延安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华中新四军工作, 1942年奉命改行军医。他边学边干,不久担任支队卫生所所长。1943年被调到军部,担负军首长的保健工作。

7、财经工作方面。马来亚归侨林天国1931年参加马来亚共产党, 1941年被驱逐出境,地下党护送他到黄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曾在江苏省东台县税务局任分局主任、局长等职;不久参加了江淮印钞厂的转移工作。1942年4、5月间,印钞厂转移到新四军军部驻地附近,林天国负责开工生产的具体工作,使“江淮抗币”在这里诞生。林天国还四处采购印钞厂急需的器材、纸张、油墨,保证了印钞生产。

泰国归侨陈子谷得到回泰继承遗产的信息,经请示新四军领导批准,以叶挺秘书名义,回泰国在华侨华人中进行抗日募捐,同时继承遗产。之后他不仅带回 6万元捐款,还将他自己继承的20万元遗产全部献出,供新四军制作棉服。叶挺曾在《抗敌报》上表扬陈子谷说“他是一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爱国赤子”。

另有一些归侨同志担任新四军根据地的地方工作职务,同样做出了许多贡献。

(三)为国捐躯  海外赤子血洒战场

新四军中的华侨兵在严酷的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有不少同志壮烈牺牲。泰国归侨陈惠和陈宜,在皖南事变中,为了护送刚做完手术的军部组织部李子芳部长一起突围,陈宜在突围中牺牲,李子芳部长和陈惠不幸被俘,后被残酷杀害。泰国归侨王崇新于1939年初,在霍家庄战斗中,勇敢地冲到阵地最前沿,用日语喊话,被日军密集的火力击中,壮烈殉国。黄秋发1939年从泰国回国,1941年入党,1944年由重庆党组织介绍其到中原军区新四军五师,在师部做宣传工作,1946年6月在突围中与敌人拼搏,被敌残酷地斩成几段,壮烈牺牲。韩秸丰1926年从泰国回国, 1941年1月在长沙新四军政治局工作,其所在部队前有日伪军进攻,后有国民党堵截,经过血战,他牺牲在敌人的夹击中。新四军七师繁昌大队副大队长孙振开带病率领所属部队英勇抗敌,1942年秋病逝在无为白茆洲团部休养所。三支队营长林德在皖南事变中,不幸被俘,惨遭杀害。菲律宾归侨在新四军中担任军政职务的同志中,有一批在皖南事变中不幸被俘,其中张百钧(文工团连长)、庄永民(排长)、杨民生、郑聘昌、傅有志等在上饶集中营被杀害;连副指导员蒋仁坚在赤石暴动中被屠杀,壮烈牺牲。菲律宾两批回国都曾担任领队的沈尔七同志也于1942年牺牲在战场。

在我们收集的近300名华侨兵资料中,有55位英烈人物,有些在战场上阵亡、有些在集中营中惨遭杀害或被折磨致死、还有部分因公牺牲或因积劳病逝的。他们每个人生前都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业绩,他们在新四军的抗战史上,留下了自己辉煌的足迹。这55位英烈人物中,有 42位是在抗战时期牺牲的。而这42位烈士中,又有20位是牺牲于“皖南事变”的。据现有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在“皖南事变”中当场阵亡与先后被囚的归国华侨计为41人,其中当场阵亡的4人,被囚37人。而被囚的这37人中,有16人不久后遇害牺牲,12人先后越狱逃脱,存活到抗战胜利后才获释的仅有9人。其中就包括两位泰国女侨生钟时和许可。他(她)们在狱中英勇不屈、保持了革命战士的气节。

二、新四军中的菲律宾归侨

新四军中有不少来自菲律宾的归国华侨,首先是在新四军高层担任领导工作的,有叶飞上将,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李子芳,都是菲律宾归侨。叶飞将军1918年回国,早年在闽东地区参与创建苏区和游击队工作,为发展革命力量、坚持南方游击战争作出了突出贡献。1937年12月,他所率领的闽东抗日游击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第6团,叶飞为团长。在新四军创建的初期起到较重要的作用。他率领部队在与日寇的斗争中屡立战功,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李子芳部长1927年回国,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为充实新四军骨干力量,加强新四军组织建设,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从延安抽调了大批干部南下进入新四军,李子芳也于1937年10月被任命为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11月底,他们告别延安,投入到新四军创建工作中去。李子芳部长在新四军组建初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不但在组织工作上,而且在思想理论建设、作风建设、群众工作等方面都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不幸于皖南事变中被俘,在集中营组织秘密党支部与敌人展开斗争,1942年5月被反动派迫害致死,英勇牺牲,年仅32岁。

新四军中的菲律宾归侨,多数同志是成批回国参加新四军的。菲律宾归侨、共产党员沈尔七,原是菲律宾华侨总工会领导人。1937年,由沈尔七率领的28名菲律宾华侨抗日义勇军队员,于1938年1月乘船由马尼拉到厦门,途经漳州至龙岩白土镇加入由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第二支队,更名为菲律宾华侨随军服务团,沈尔七任团长,戴旭民任副团长,随二支队赴皖南北上抗日,成为新四军中第一支由爱国华侨青年组成的抗日队伍。1939年,沈尔七等人奉命返回菲律宾,组织了第二批菲律宾华侨归国慰问团,任务是到前线慰问新四军,然后就地参军。慰问团购买钢管乐器一套,准备赠送新四军军部,并由华侨洪光学校音乐教师周东君随团担任铜管乐队教练。1938年5月,在团长王西雄、指导员沈尔七带领下,一行24人由马尼拉搭乘远洋轮抵达香港。辗转越南河内、海防,入镇南关,途经南宁、桂林和湖南衡阳,于7月底到达上饶。在军长叶挺的亲自关怀和安排下,慰问团终于冲破了国民党顽固派的阻挠,于8月中旬胜利到达新四军军部驻地云岭,受到了军首长项英、袁国平及广大军民的热烈欢迎。慰劳团的铜乐队为前方部队和群众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慰问演出活动,把菲律宾各界爱国华侨和抗日团体赠送给新四军的锦旗、款项、医药器材及铜管乐器交给了新四军,表达了海外华侨对抗日子弟兵的深情和支持。慰问活动结束后,全体成员报名加入新四军,并分别被派往江南前线的抗日部队。

还有晋江籍的华侨青年施纯亮、张道时,鲤城籍的吴一舟和南安籍的张极生抱着“满腔热情去受训,不到延安誓不停”的誓言,历尽艰难险阻,先后回国到延安入抗大学习,结业后也分别加入了新四军或到中原解放区新四军五师的抗日根据地从事抗日救国活动。南安籍的华侨青年、时任菲律宾《华侨商报》记者张幼庭为了及时报道祖国军民抗日事迹,也千里迢迢专程回国,冒着生命危险到新四军中的抗日前线进行战地采访。

新四军中的菲律宾归侨,在新四军中分别担当重任,能吃苦,能战斗。他们中一部分同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一部分同志返回菲律宾参加当地的抗击法西斯的斗争,成为“华支”的骨干力量。有的同志胜利后投入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军队建设,再立新功。他们始终保持着爱国主义精神和铁军精神,为军队、国家和人民作出很多贡献。

 

三、新四军中华侨兵的情况分析

新四军中的华侨兵到底有多少,目前尚无准确的统计数字。我们几位归侨和侨眷为弘扬归侨的爱国主义精神,历经数年时间,收集整理了近300位新四军中华侨兵的资料。依据有关资料推算,我们认为至少在500人以上。 由于年代久远(距今已超70年)并经历战争洗礼、时代变迁等复杂过程和当事人大多已不在世等原因,目前仅收录到半数人员的资料。仅对现有的这些资料进行分析,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分析结论如下:

(一)华侨兵回国抗战的动力

归国华侨这一群体回国抗战是出于他们的爱国情怀。当年华侨青年纷纷回国参加抗战,源于他们对祖国和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和深深的热爱,他们在海外受到祖辈的训导,从未忘记自己中华民族的根,有着格外浓重的爱国情怀。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日本侵略军的魔爪尚未伸到东南亚各国,太平洋战争尚未爆发时,华侨在海外生活相对温馨安逸,但是当他们看到祖国母亲正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欺辱和蹂躏,激起他们对祖国、对民族的责任感。回到祖国母亲的身边,直接参加还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是他们的初衷。他们多数人回国的道路并不平坦,要远离亲人可能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舍弃相对舒适的生活、远离温暖的家庭和血肉相连的父母双亲,许多人是瞒着父母毅然远行的。在回国的路途上困难、险阻难以预料。有一批泰国归侨,是辗转越南、老挝、香港,才到达国内,在国内一路上又遭到反动势力的层层阻拦,当历时二年到达延安时,20余人的队伍仅剩5人。可是这些又岂能阻挡爱国华侨回归祖国参加抗日斗争的脚步!他们为抗战事业献出青春和生命。他们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中融入了铁军精神。

(二)华侨兵源的地缘因素

分析这近300人的情况,归结他们的来源。这些归侨主要来自东南亚的马来亚和新加坡(约30%)、菲律宾和泰国(各约25%)及印尼(约8%),少数来自越南、缅甸、港澳、日本和前苏联,极少数来自德、法、美等国(包括留学归国人员)。其祖籍绝大多数是福建(约40%)、广东(约39%)和海南岛(约13%),少数是江苏、广西、浙江、安徽,极少数是山东、云南、河北和黑龙江等省。根据地缘因素,新四军中华侨兵来源的重点是东南亚各国的归侨青年。新四军二支队驻福建龙岩白土镇的留守处,就承担了接收各东南亚国家回国参加抗战的华侨的任务,又把他们送到新四军二支队北上的队伍中,一部分同志辗转去了延安。但无论在哪个队伍中,都是汇入了抗日的洪流,为新四军、八路军注入了新鲜血液。

叶飞同志曾精辟地指出:“新四军中归侨青年多,是由于南方游击队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福建、广东侨乡,与华侨关系千丝万缕;也由于叶挺军长在海外华侨中的威望。”“加上新四军地处东南,离香港、上海、温州、桂林等地较近,与海外交通比较方便,归侨青年大多就近来到新四军。”这些论述清楚地说明新四军中为什么有较多的华侨,华侨兵已成为新四军队伍中重要的成分。

(三)华侨兵的特点

第一,华侨兵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养,他们都是爱国的赤子。在新四军华侨兵这个群体中,党员占80%以上,而且半数以上是在参军前就已经入了党。他们许多人还在祖国抗战爆发前后,就已积极投身于东南亚国家当地进步侨团发动的各项抗日救国活动,有的还担任抗日救国团体的领导人,还有少数是早在大革命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参加革命的老红军老革命。这些华侨青年有不少人在参军前就曾较系统地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理论的熏陶,对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有较为正确的认识与仰慕之情,回国的目标就是要参加八路军、新四军。他们在参军路上诸多曲折或遭变故,但仍不屈不挠地,千方百计闯关克难,排除了许多险阻才得以最终投入人民军队的怀抱。

第二,他们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回国参军的华侨青年多是学生、教师、店员、技术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据不完全的调查,这些侨胞至少有小学文化程度,多数人具有中学以上学历。他们当中,有约10%的人为著名作家、诗人、音乐家、画家、教育家、艺术家、报人和战地记者等文人学者。他们在新闻、文化战线上以“笔”为枪,其战斗影响力与对敌杀伤力不容忽视。在医疗方面,华侨兵也为保障部队战斗力做出了贡献。

(四)华侨兵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国参军的华侨青年多是学生、教师、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政治素质又高。他们有的是在宣传文化战线发挥重要作用,有的是财经战线的英才、有的是敌工战线的虎胆英雄和通信、医疗战线的精英。由于他们具有高度的爱国热情,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在经历了战争的锻炼和考验后,得到了广大干部战士的爱护和器重。仅据现有资料分析,新四军的归侨人员,任职干部岗位的人数比例几乎占百分之八十以上。除了排、连、团各级指挥员外,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各级机关担任干事、副官、股长、科长,或各种管理干部、文化教员,以及地方党政领导职务等。据不完全统计,包括部队和在地方工作的,归侨担任连以上职务的有近130人,其中营以上职务的约90人,团以上职务也高达30多人。可以说,新四军的各个部门,几乎都可看到华侨兵的踪迹。在新四军的革命大熔炉里,华侨兵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表现丰富了“铁军”精神的内涵,他们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结语  我们回顾革命前辈为抗战所做的贡献,一是为了纪念先贤,二是为了传承精神。先辈们抛家舍业,英勇战斗,不惜流血牺牲,是为了民族的独立、祖国的富强。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将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他们的光辉形象,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殷殷报国情、拳拳赤子心永远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学习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当前,应该表现在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毫不手软;打击一切腐蚀祖国母亲肌体的贪污腐败罪行,毫不留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还需要深深根植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与责任感。学习新四军中的华侨兵,把祖国的独立、自由、富强、民主永存心底,将先辈的“铁军精神”传承下去,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努力奋斗。 

 

注:本文撰写中选用了陈文敬“略述华侨与新四军协力抗战的光辉史绩 ”一文,及黄王奇为主编的《铁军侨魂》一书的素材,在此对陈文敬、黄王奇等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石苏苏

2018年3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