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弘扬传承新四军铁军精神的系统路径分析

  • 时间:   2018-05-18      
  • 作者:   申萍 孙健      
  • 来源:   沧州日报社      
  • 浏览人数:  1435

 要: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活跃在华中敌后战场的抗日武装,他们继承了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和井冈山时期红四军的光荣传统,在三年游击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孕育和铸造了铁军精神。铁军精神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抗日战争进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本文借鉴精神动力学理论,从认知、情感、意志三个层面对铁军精神的主要内涵进行结构分析,进而从系统机制分析的视角对进一步弘扬和传承铁军精神作了深入探究。

关键词:铁军精神;精神动力结构;传承系统机制

一、基于精神动力分析的铁军精神的内涵与结构

(一)铁军精神的内涵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精神力量所具备的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等特征和作用的发挥,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对教育和凝聚全党的思想,推动革命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铁军精神也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抗日战争进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

(二)铁军精神的系统结构

精神动力学理论认为,所谓精神动力就是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对人从事的一切活动及社会发展产生的精神推动力量。精神动力具有内在性、目的性、持久性、集合性、多样性等特征,对组织体和个体的发展具有内在驱动价值、活力激发价值和潜能开发等价值。从精神动力学理论的角度分析,铁军精神是一个以认知动力、情感动力、意志动力为组成的复杂系统结构。

1)认知动力。认知是实践主体对于客观外界的主观反映、能动探索与理性把握,是对非价值事实关系的纯粹中性的反映活动。(2)情感动力。情感是实践主体同主体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与心理现象,是有一定主观偏好的反映活动。(3)意志动力。意志是实践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向着既定目标积极前行的一种执着心态和自我克制、顽强奋进的精神状态。

认知——情感——意志,三者缺一不可,交互作用构成精神(意识)结构。认知引导并激发人的情感,情感发动人的行为。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认识不一定能得到自动的执行,认知只有转化为情感,成为主体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情感倾向,才能激发和推动人的行动。

基于此,笔者结合历史资料和精神动力理论,提炼出铁军精神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1)认知层面。主要表现是实事求是精神,这是铁军精神结构的基础。实事求是精神既体现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不照搬、不误解;也体现在对中国国情和革命战争发展实际的实事求是的认识与尊重。新四军就是在认知层面做到实事求是,深刻认识中国的国情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有利战略战术,从而不断发展壮大。

2)情感层面。主要表现为:听党指挥、团结协作、忠于人民的精神,这是铁军精神的高一级层面。

听党指挥的精神。尽管新四军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创建、发展,但它始终在政治上、组织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绝对听党指挥,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新四军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全面抗战路线,贯彻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极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团结协作的精神。新四军的成员可谓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既有红军游击队,也有叶挺故旧和文艺界知识分子,还有南下八路军,又有大批当地干部和城市工人等。针对各部队长期分散作战,又来自不同区域,新四军更重视强调团结就是力量,要求全军上下一心,同甘苦、共患难,造就铁一般的战斗力,实行官兵平等,友爱团结的六条原则等,增强了各部队之间、干部之间的团结,加强内部的凝聚力。

忠于人民的精神。报国为民是新四军的立军之本。新四军同仇敌忾、勇赴国难的爱国精神,不惧牺牲、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报效祖国、忠于人民的史诗篇章。新四军的每次战斗无不是在追求中华民族的解放,承担保家卫国的使命,保卫人民的根本利益。新四军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结下鱼水深情。新四军驻军不扰民、陈毅送药救老农、爱民如母的罗炳辉、彭雪枫抢修淮河大堤等战地故事,无不讲述着新四军与根据地人民的深情厚谊。

3)意志层面。主要表现为英勇果敢、不畏艰苦、坚定信念的精神,这是铁军精神的更高级层面。

英勇果敢的精神。新四军长期坚持敌后游击战争,部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百战愈坚,万险愈勇,成为日本侵略者无法逾越的铜墙铁壁,直至取得最终的胜利。在战略相持阶段,新四军成为抗战的主力军之一,曾迫使16万日军和23万伪军固守华中占领区而不得脱身,极大减轻了正面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压力。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千万里转战,穷山野营。获得丰富的战争经验,锻炼艰苦的牺牲精神……”这支气势如虹的《新四军军歌》唱出了抗战救国的奔放激情,道出了可歌可泣的奋斗历程。

不畏艰苦的精神。文献专题片《铁军之魂 胜利之本——新四军廉政文化建设》中讲到,为传承、发扬红军优良传统,在新四军成立之初,就将当时四个支队所属八个团,分别以保持发扬优良传统八字命名,作为对外代号。其中良团是以叶飞为团长的三支队第六团。陈毅曾在给良团的信中特别指出:良团的艰苦作风是本军中最突出的。大家不发用费,用烂棉絮包脚当鞋穿,每天吃两餐······能继续争取战斗胜利,维持模范纪律。这是我军优良传统的保持和发扬。这是良团的特色,可做本军的模范。

坚定信念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是铁军精神的核心和灵魂。自新四军组建之日起,就将跟党举旗、坚定信念作为建军的根本原则。这也是新四军屡克强敌,取得战争胜利的力量源泉。正是基于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强大支撑。新四军在八年抗日战争中对日伪军作战2.46余万次,歼日伪军47万余人;反顽自卫作战3千余次,歼顽军14万余人。部队从最初的1万余人发展成一支拥有主力21.5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民兵自卫军96万余人的强大力量,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5省的8块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弘扬传承铁军精神的系统机制模型

(一)进一步弘扬、传播铁军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求外宣工作创新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铁军精神内涵和结构的提炼、总结过程,以及弘扬、传播过程也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过程。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弘扬、传承好铁军精神,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产生深刻的教育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铁军精神传承的系统机制模型

笔者认为,铁军精神传承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以跨学科研究的思路,借鉴系统学和管理学的有关原理,从系统分析的角度正确认识和把握精神传承工作。主要包括传承主体、传承客体、传承介体以及传承目标、传承原则、传承管理和传承绩效几部分组成。每一个组织体(包括个人)在传承铁军精神过程中都应从管理科学的角度做好管理与绩效评价,以保证传承效果更好、更优。

1 传承主体是最广泛的组织体和个人。包括:各级党政部门(含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群团组织、民主党派机关、科研院所、高校、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传承客体是蕴含铁军精神实质内涵和当代价值的各类载体;传承介体是包括传承方法、传统手段、传承工具等在内的中介桥梁和实现路径。2、传承目标反映着精神传承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发展的方向。3、传承原则是实现精神传承目标,指导精神传承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4、传承管理主要是指对精神传承实践活动开展的计划实施、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管理效果通过传承绩效来反映。5、传承绩效是运用科学评价方法和工具,对传承实践活动的各构成要素进行全面检验考量和测评,其绩效考核结果进而反馈至传承目标,通盘评判整个传承实践活动的预期目标是否实现、实现程度如何等,最终为整个精神传承实践活动的再循环运行提供参考借鉴和有益指导。

整个精神传承实践活动就是一个层次清晰、结构分明的立体动态模型。这一立体模型既有从传承主体通过传承介体到传承客体的,从左到右的横向运转,也包含从传承目标到传承原则,到传承过程(传承主体、传承介体、传承客体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过程),到传承管理,再到传承绩效评价,最后反馈至传承目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彼此关联影响的纵向运转。一横一纵的交互运转形成了一个立体模型。如图2所示:

三、基于系统机制分析的铁军精神传承路径

(一)明确传承目标,坚持传承原则

1、明确传承目标

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笔者认为铁军精神传承的目标可主要理解为: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凝聚正面向上能量,激发人民昂扬精神动力。

2、坚持传承原则

笔者认为铁军精神传承应坚持以人为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承与发展相结合、统筹兼顾的原则,来充分保障铁军精神传承实践活动的正确方向和良好效果。

    1)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对人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它要求尊重人、理解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其一,严格遵循客观规律。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传承既需要传承主体内环境的优化、调整,也依赖于包括自然、社会在内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外部环境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人不能随意的消灭和创造,但可以去认识、适应和利用,可以按照客观规律进行铁军精神传承。其二,充分调动、发挥社会大众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公众的首创精神和自我教育的积极价值。其三,进行铁军精神弘扬传承的目的是要让社会公众通过深刻认知、内化吸收、身体力行、反思总结、创新提升等系列过程,真切感受铁军精神的深邃内涵和当代价值的积极影响,促进社会公众精神境界和人格修养的重塑和拔高。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是做好铁军精神传承工作的重要原则,也是适应精神传播规律的必然要求。铁军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从实践——认识到认识——实践的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一方面,铁军精神的弘扬和传承需要真正付出实践来践行,也只有通过反复、认真地实践才能进一步发展、提升、丰富铁军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另一方面,实践也要依赖铁军精神的激励、凝聚和鼓舞。

    3)传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做好铁军精神的传承工作需要充分挖掘铁军精神内在的精华要素,将精神传承工作付诸于广大社会实践过程之中。同时,也要做好铁军精神的内蕴价值和内涵的创新。充分利用现代的传媒手段和技术,推动铁军精神的有效传播,增强铁军精神对于社会群体的适应性、传播力和积极引导作用,不断推动铁军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与当代文化的融合与进步发展。

    4)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的原则。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而言,铁军精神传承工作是包含主体、客体、介体在内的,涉及资源整合、传播渠道创新等若干要素的系统工程。铁军精神的有效传承有赖于环境、文化、资源、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互相协调与统筹布局。

(二)增强传承主体,提升传承能力

主要是充分调动传承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提升传承能力,努力完善形成精神传承能力体系。提升铁军精神传承能力是一种包含基础层、实践层、提升层三个层次在内的综合能力体系。其中基础层主要指铁军精神传承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研究学习能力、认知判断能力、内化吸收能力等的总和。实践层主要指在铁军精神传承过程中需要发挥使用的目标科学谋划、流程有序管理、绩效科学评价等多方面能力的总和。提升层主要是指如何更好、更优地传承铁军精神所需要的传播渠道创新能力、管理模式创新能力、传播方法创新能力的总和。如图3所示:

 

 

对于进一步做好铁军精神的传承工作,需要尽可能地整合各类资源,提升传承能力。一是要夯实基础能力。所谓基础能力就是先天具有的基本能力指标。二是要锤炼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整个精神传承能力体系的关键和主体。离开实践能力,所谓的基础能力只能停滞不前,提升能力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实践能力起着承上启下、连接前后、贯穿始终的重要作用。三是优化提升能力。

(三)整合传承客体,丰富传承内容

铁军精神的传承客体应该蕴含铁军精神实质内涵和当代价值的各类载体,包括:历史文献资料、文化遗址、历史遗迹、典型人物(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当代研究铁军精神的书籍和理论研究成果、典型故事、文化艺术表演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传承的对象,都是有待深入挖掘的宝贵财富。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做好铁军精神的弘扬和传承工作,就是需要加快、优化整合各类资源,不断丰富铁军精神传承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全方位、科学化、立体式地将铁军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当代价值传播、传承下去。

(四)优化传承介体,拓展传承方式

做好铁军精神的弘扬和传承工作,需要深深根植于社会实践,真正走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进一步扩大传播路径,积极借助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大众传播媒介、文化艺术传播(文艺演出、戏剧、歌曲)等多渠道,形成立体化宣传网络,通过恰当的传播技巧、典型示范的宣传带动作用、红色旅游、铁军精神大讲堂等传播形式,融政治性、贴近性、知识性为一体,将铁军精神在最深、最广、最精的层面上宣传、弘扬、传承。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在铁军精神传承过程中要善于借鉴传统教育方法,推动铁军精神有效传承。

(五)强化传承管理,提高传承绩效

在传承管理方面,要充分借鉴知识之轮理论,通过对知识管理掌握度、扩散度、编码度三个维度的把握,在沉淀、共享、学习和应用、创新等多方面做好流程管理。编码度提高反映着铁军精神显形化程度提高,扩散度提高反映着铁军精神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通过创新获取内外部环境,从而改善掌握度。在绩效评估方面,要充分借鉴绩效棱柱模型,用棱柱的五个方面分别代表组织绩效存在内在因果关系的五个关键要素: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利益相关者的贡献、组织战略、业务流程和组织能力。具体到铁军精神传承问题上,就是不能将铁军精神传承停留在口头、纸面,而要真切地通过对传承主体、客体、介体等参与传承实践活动的相关者的思想境界提升、精神动力增强、正能量凝聚等形式反映出来,促进精神传承活动更有成效、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作者:申萍,孙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