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不能变

  • 时间:   2018-05-16      
  • 作者:   朱鸿      
  • 来源:   3师分会      
  • 浏览人数:  1815

在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的今天,纪念老领导宋乃德同志110周年诞辰使我思绪万千,感慨万分。

宋乃德同志是1926年入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他曾任八路军5纵队供给部长,于1940年秋任江苏阜宁县首任抗日县长,19419月任盐阜行政公署主任,1942年至1945年任中共苏北财委书记,是苏北根据地的杰出领导人之一。

在宋乃德同志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一生中,经历过许多战火硝烟和历史风云,作过大量有益的工作,为人民立下过许多功勋。但与他的名字连接最紧的,还是宋公堤三个字。

苏北大地东临大海,西靠运河,北连八路军山东根据地,南依新四军苏中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八路军5纵队1940年秋到达苏北的前一年,一场大海潮,淹死了上万人,使沿海一带成了遍地盐碱的不毛之地。初到苏北,我们见到的是满目疮痍,哀鸿遍野,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除了日寇封锁,土匪海盗横行外,海潮成为当地民生的心腹大患。当时,国民党刚修了海堤,但因敷衍行事,岸堤一冲即毁,丝毫起不了作用。

错综复杂的局面摆在我们面前。不解决面临的问题,取得老百姓的信任,新四军在苏北就不能站住脚。

19412月阜宁县参议会有人提出欲稳政权,先修海堤,但也有人心存疑虑而不愿出钱出力。经充分酝酿,统一认识,终于通过了请政府组织重筑海堤的提案。

修筑海堤是沿海群众的要求和期盼。新四军3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经过调查和深入思考,决定以修堤为建立和巩固苏北根据地的突破口。动员、组织、落实修堤的千钧重担落在了抗日县长宋乃德的肩上。

由于过去国民党官吏假借修堤而偷工减料、贪污掠夺,因而有些地方士绅议员对抗日民主政府是否真心修堤、能否修好海堤,抱怀疑态度。一时间连苏北民众也将信将疑。为民筑堤成为共产党、新四军能否站稳脚跟的严峻考验。

为了修建海堤,造福人民,黄克诚与宋乃德两位领导日夜操劳,殚精竭虑。面对工程浩大、经费奇缺,为不给民众增加负担,经反复研究筹谋,黄克诚决定在第3师尽力支持的基础上,由宋乃德代表抗日政府宣布,用盐税作抵发行100万元修堤公债,由政府偿还;采取以工代赈的政策,动员上万乡亲投身工程。

没有施工经验,动工前宋乃德沿着即将修堤的几十里海岸,查看水情地理,不漏一处,并亲自走访调查沿线百姓。经研究,决定仍采用旧政府时期的施工图纸,但要严把质量关,专门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江擎宇担任总工程师。

开工后,因运输困难等原因造成粮食紧张,上万民工口粮不济,吃饭成了修堤能否延续的大问题。新四军3师师长黄克诚毅然决定拿出部队刚刚购进的12万元军粮无偿接济,解决了燃眉之急。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开工15天,北堤就竣工了。但此时已进入伏天。当地俗话说:寒不挑河,夏不打堆。天气炎热,梅雨连绵,咸潮泛滥,疫病流行,人们都觉得该歇一歇,秋后再修南堤。而宋乃德认为,为了保证汛期安全,击破国民党韩顽与敌伪日益加紧的谣言攻势,修堤必须一气呵成。

南堤修筑的关键时刻,暴雨连连,平地水深过膝,工程一度被迫停工,一些民工丢下工具回了家。闻此情况,宋乃德不顾重病在身,赶往八滩工地解决面临的问题,稳定人心。途中他几次从马上跌入水里,但仍顽强坚持赶到大堤现场指挥。广大民工和开明绅士们见此情景,无不为他的奋不顾身、一往无前的精神所感动,口口相传,不到一周,离开民工全部回到修堤工地。

南堤继续开工后,国民党及敌伪所进行的阴谋破坏愈发猖獗,先后制造了两次尖头洋惨案,杀害领导修堤的共产党干部,还多次阴谋加害宋乃德,均因他及警卫、群众的警惕性高而未遂。

在构筑五丈河坝时,因潮水湍急,大雨倾盆,投下的土包三次被潮水卷去。紧急关头,新四军3823团赶赴现场,指战员与地方干部、民工跳入水中,手挽手,肩并肩,结成三四层人墙,终使土坝胜利合拢。

宋乃德是山西人,有蹲着捧碗吃饭的习惯。刚到苏北时,有些乡绅觉得共产党的干部很土,当官不像官,暗地里讥讽宋乃德望之不似人君。但耳闻目睹宋县长身先士卒、抱病上工地、指挥若定的事迹,见到日益延伸的坚固大堤,他们感叹道:艰苦廉洁,莫有如此者

整个筑堤工程,在宋乃德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经过全体军民万众一心的共同努力,从515北堤开工至731日南堤竣工,包括连续阴雨的天气在内,前后只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就修筑成功了基牢体坚的高3、绵延90华里的大海堤。新海堤竣工的第二天夜里,又发生了大潮汛,比1939年大海啸高出六寸的巨浪狂涛击岸。但是,新修成的雄伟大堤稳固屹立,岿然不动,有力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沿岸群众奔走相庆,无不盛赞。由于抗日政府的坚强领导、新四军鼎力支持和百姓积极投入,大海堤不仅工程质量高,而且所花经费不足原来预算的六成。所筹公债政府提前足额兑付,原来抱怀疑态度的一些士绅对共产党心悦诚服。阜宁县地方各界人士,沿袭古代范公堤的题名,把海堤称作宋公堤,并立碑纪之。百姓们说,感谢共产党,感谢新四军,他们是真正为人民办事的。共产党、新四军赢得了民心,苏北根据地的工作打开了全新局面。

提起宋公堤,我还想起一位牺牲在修筑海堤工地上的老战友陈景石。

陈景石同志是河南唐河人,上世纪20年代就参加了革命。.一二国民党叛变革命后,组织受破坏,他与党失去联系。抗战开始后,他又离开家乡,与兄弟挥泪而别,奔赴延安进入抗大学习。1940年初,抗大总校与一分校合并,我与他相遇相识,一起随八路军2纵队从太行山南下,先在豫皖苏地区与彭雪枫部会合,改为八路军4纵队,后又编入八路军5纵队,随黄克诚司令员挺进苏北。到苏北后,我留在部队工作,陈景石则调到阜宁抗日政府任粮食局科长。

在我的印象中,景石同志岁数较大,留着络腮胡子,行军时总是捡较重的东西背,宿营时又忙前忙后,很晚才睡下。有时我们这些年轻人与他开玩笑,他只是笑笑而并不在意,犹如长兄。

1941623南堤开工后的第四天下午,陈景石正在工程处料理粮食事务,突然闯进两班军人,自称是新四军23团派来的,索水索食。陈景石初信以为真,即给以准备。没想来者借口太慢,大吵大骂。陈景石见状顿生疑窦,以温言相劝试探。这伙人竟将陈景石拖出门外,到了路上才恶狠狠亮明身份,是国民党顽军旅长顾敦扬派来的。走至干河边,匪徒连击两枪,陈景石当场牺牲。

听到景石同志为修堤而牺牲的消息,我和同志们都非常难过。陈景石与后来在尖头洋工地被匪顽绑架而牺牲的八滩区区长陈振东、阜宁县民运科长于欣等同志一道,为修筑海堤献出宝贵的生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们已化作大堤的一部分,千秋万载与大堤同在。他们的英名永远为人民所怀念。

苏北人民至今仍传诵着民谣:从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我想,大家怀念那一代共产党人、称颂宋公堤经久不衰,是有其原因的。

宋公堤是一座丰碑。筑成它的不仅有土方和沙石,也有千千万万苏北父老乡亲和战士们的汗水、泪水和我们亲爱战友的鲜血与生命。每当人们看到雄伟的大堤,就会想起新四军第三师,想起共产党和抗日政府,想起根据地军民的辛劳,想起为人民呕心沥血的老一辈革命家黄克诚和宋乃德。

宋公堤也是一面镜子。国民党韩德勤也组织过修堤,但偷工减料,海潮一冲即溃;而抗日政府用的是同样的图纸,国民党政府做不到的,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却做到了。无言的大堤告诉人们,谁是真为民,谁是假为民。它表明:抗战的中流砥柱是说到做到、辛劳为民族、一心救中国的共产党、人民军队。

宋公堤又是一把尺子。它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人民的公仆和子弟兵应该如何心系百姓疾苦、代表人民利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宋公堤,每一个党员,每一位干部,都应该用它对照和衡量一下自己,把它作为行动的标杆和努力的方向。

宋公堤昭示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时代可以变,山河可以变,但我们的党和军队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这个唯一的宗旨永远不能变。

 

                                                        3师分会 朱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