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开封相继被日本侵略军攻占,中原战局告急,长江的重镇武汉也陷于动荡之中。开往重庆的客轮爆满,候船的人群堵塞码头与江边道口;火车站也是人如潮涌,买票乘车无望,滕海清一时很着急。
只有扒车,硬扒上去,他顾不得许多了,背着个衣服包,在人群中使劲地挤上了站台。有一列客车正上人,车厢的门窗都被有票的和无票的人堵得水泄不通,叫骂哭喊声不断,他无法上车。忽然火车一声汽笛鸣,使他在焦急中灵机动:到火车头上去。滕海清扒上了火车头。经一夜行驶,列车到达河南确山县。
他下车后,又徒步赶了70华里路,在天黑时抵达目的地竹沟镇:虽然人地生疏,却有一种故地重返的亲切感。
竹沟是豫东的一个集镇。200多户人家,依傍一条小沙河的两岸而居。镇子周围山丘连绵,林木丛生。偏僻的小山镇,却也有着一些荣耀的史事。大革命时期,这一带的百姓曾在杨靖宇、李鸣岐的带领下,攻进确山县城,绑了反动县长。红军时期,这一带是活跃的游击根据地。半年前,彭雪枫根据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关于开展华中游击战争的指示,奉命由山西临汾转赴武汉,接受当时在武汉的周恩来副主席赋予的具体任务:到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积蓄力量,组建部队,发动与领导鲁、豫、皖、苏广大敌后区域的游击战争,同时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广泛联合友党友军及地方实力派,争取共同抗日。7月,根据中共中央长江局指示,中共河南省委由许昌迁到竹沟镇,朱理治、彭雪枫、陈少敏3人组成的省委常委全面领导军政工作。对外界,竹沟是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队留守处的驻地。第8团队是由王国华、周骏鸣等人领导的豫南抗日独立团整编后的番号。省委机关迁来之前,该团队已奉命开赴皖东抗日,只在竹沟设立留守处。
竹沟镇的知名度因此日渐增高,乃至有“小延安”之称。在另一派别的人士看来,竹沟镇是一块祸患之地。国民党确山县的顽固派们曾联名向国民党中央政府报告,称共产党在竹沟“招兵买马”、“图谋不轨”,要求取缔竹沟的新四军留守处。蒋介石为此电令信阳市警备司令王修身,派118团团长夏华国前往“彻查”。彭雪枫等人为避免军事冲突,闻讯后即利用夏华国是西北军旧部的关系,本着统战的大义化解矛盾;第118团开到竹沟时,又组织部队与群众欢迎,主动腾房送水,并且召开联欢会以示慰问。夏华国也较为明智,上报情况中认为,竹沟各界相安无事,所传各节均无实据。7、8天后,夏华国率部撤出竹沟。
彭雪枫与竹沟镇一样有名气。当地民谣中有这样的唱词:“穷人穷,骨头硬,要跟雪枫闹革命。”滕海清一直只知其名,未见其人。在竹沟的几天里,他也没有见到彭雪枫。这时彭雪枫在党内的职务是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负责发展抗日游击武装,对外职务仍是八路军总部少将参谋处长,主管统战工作。滕海清听工作人员说,彭部长到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那里去了。
彭雪枫不在,省委其他负责人商量后决定,派滕海清到西华县的一个地方游击大队任副大队长。滕海清毫不犹豫地接受任命,到西华县游击大队报到。
大队长凌作云躺在木榻上吸烟。异常的香气使滕海清暗吃一惊:游击大队的大队长还吸鸦片烟?!
滕海清也吸烟,但他吸的是生烟叶,用的是短竹竿老烟袋。
大队长见了滕海清,倒是很客气,也很坦直。他立起身看过介绍信,说:“你来就好了,部队交给你了。”
滕海清回答:“今后请大队长多指教,多支持。”
大队长连说:“别客气”,然后问了一句:“你的行李呢?”
“在这里。”滕海清指着放在地上的一个大布包说。
“就这个包,没别的?”大队长传唤门口的卫兵:“带滕副大队长住下来,然后陪滕副大队长看看部队去。”
这支游击大队,是由中共豫东的党组织领导的一支地方武装,成份比较复杂,武器较差。中队负责人中也有红军干部。论军事素质与作风,显然比不上正规抗日部队。不过,滕海清还是有信心的,他与当过红军的1中队长等人交谈时说:有人有枪,有正确的目标,别的方面都好办了。
听说彭雪枫已回到竹沟,不知什么时候能来西华?滕海清总觉得,没见到彭雪枫是一种遗憾。
彭雪枫自9月初到洛阳,与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的会谈比较友好。程潜表示支持八路军、新四军去豫东开展游击战,在浴阳设立办事处,还赠送十万分之一的地图20份。当月中旬,彭雪枫回到竹沟,收到毛泽东给他的电报:“尽快组织部队,先行开展豫东敌后游击战争。”当月下旬,竹沟的东征部队动员完毕,新四军游击支队成立,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30日,除留守竹沟的一个中队外,一支370余人的队伍在彭雪枫率领下,踏上挺进豫东敌后的征途。
10月11日,竹沟东征部队到达西华县,在西华县杜岗与吴芝圃领导的豫东抗日游击3支队、萧望东带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先遣大队会师。次日三队合编,番号仍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副司令员吴芝圃,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萧望东,副主任谭友林,秘书长岳夏。
合编后全支队1000余人,下辖3个大队。第1大队大队长黄恩沛,政委张太生;第2大队大队长姜郎山,政委滕海清;第3大队大队长冯胜,政委张辑五。
滕海清与彭雪枫的初次会面,就是在杜岗会师时。
一见面彭雪枫就说:“你就是滕海清同志!鄂豫皖红军的老兵,当过团政委。”
滕海清答话:“司令员,早知道你的名字,就是没有机会见面。”称之为司令员,不只是指刚担任的职务,而且还包含着历史的身份:彭雪枫曾任红军陕甘支队第2纵队司令员。
彭雪枫又说:“我俩虽是第一次见面,不过说起来还是老同学呢——红军大学的同学,对吗?”
“哪里能跟司令员相比呀,你们是首长深造,我是补课,入校也晚多了,红大已改为抗大。”
“那也算老校友呵,老校友又走到一起来了,好呵。你是从武汉周副主席那里过来的,2月和6月间,我两次去过那边。”
“我听博古同志介绍了。武汉的报纸上,还登了你的文章。”
“你来了我十分高兴。海清同志,你的情况我都知道了,工作得不错。到西华的时间不长,名气可是很大呀!老百姓都知道你会打仗,枪一挥,日军伪军都跑了……”
滕海清憨厚地笑着摆手,说那一次算不得什么打仗,不值得一提。
滕海清到西华县几天后,敌人企图袭击西华县城。他根据侦察员的报告,亲自带领1中队急奔河边。由于黄河泛滥,形成一处处河套,陆地成了水乡泽国,县城三面也都是黄水。一股日伪军利用新黄河与水淹区域,乘橡皮艇取水路向县城开进。滕海清与1中队长决定,将部队埋伏在河边的芦苇与杂草丛中,以陆地对水上,伏击敌兵。滕海清熟知伏击的要则是近距离与突然性,因而他命令队员:“不到100米,谁也不准开枪!”日伪军乘着橡皮艇,一面开进一面盲目地打枪。眼看橡皮艇驶进了伏击圈,滕海清高喊:“打!”枪声骤起。敌兵不知底细,慌忙调转艇头撤退,很快就逃得无踪无影。
战斗结束了,就这样结束了,滕海清觉得真是不过瘾。敌人 少,逃得又快;游击队员们的枪不好,枪法也不怎么样,还不知 敌人有没有伤亡的。
算不得什么战斗,只不过是一次小小的武装行动,小小的军事动作。可是对于当地老百姓来说,实在是个了不起的新闻:日本鬼子的队伍也怕中国人!游击大队的枪一响,就屁滚尿流地逃走了。抗日、抗日,这一次真正知道抗日是怎么回事了。于是当地人奔走相告,纷纷到游击大队驻地祝贺。国民党西华县县长也登门慰问,鞠躬作揖:“恭喜,恭喜,滕副大队长,真是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啊!”
从陕北到武汉,从武汉到西华,可谓千里奔波行囊轻,惟有使命重。没想到仅有的一个行李包,伏击回来却找不着了,丢了。“没有缴获一枪一弹,连洗换的衣服也丢了。”滕海清真有点心烦。中队长胡晓初知道后,为他做了两套衣服,料子自然也都是土布的。
三支部队在西华县杜岗会师合编,滕海清被任命为第2大队政委。彭雪枫对滕海清说:“……你在红军时担任过团政委,我把部队交给你,我就放心了。你要带好这支部队,这可是我们东进豫皖苏干革命的血本!”
第2大队是彭司令员亲自从竹沟带出来的队伍。滕海清明白,这种历史的选择与领导的信任,也是一种缘份,革命者之间的缘份;自己要珍借,要使第2大队更有威名。
4师分会:廖西岚
上一篇: 新四军5师的外事工作
下一篇: 怀念妈妈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