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烽火豫皖苏

  • 时间:   2018-05-16      
  • 作者:   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办      
  • 来源:   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办 4师分会      
  • 浏览人数:  999

19385月,萧望东虚弱的身体略有恢复,在武汉长江局等待分配工作时,遇见在陕北时相识的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彭雪枫和新四军竹沟办事处参谋长张震。彭、张力促萧望东到河南工作,并获得长江局批准。

同年6月,河南省省会开封失陷,豫东大片地区沦为敌后,中共河南省委移至确山县竹沟。72,萧望东遵照河南省委的决定,以大队长兼政治委员的身份,率领由新四军竹沟办事处70多人组成的特务连编成抗日先遣大队,从竹沟东越平汉铁路,向豫东敌后挺进,到开封以南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彭雪枫为他送行,赠给他一支20响驳壳枪、一匹马。他率领这支武装,途经汝南、上蔡、西华等七八个县,到达睢(县)、杞(县)、太(康)地区,在两三个月时间内,先遣大队就发展到300余人,成为当年豫东敌后抗战有名的萧大队

同年1 0月初,彭雪枫率300余人由竹沟向豫东挺进,于1011在西华县杜岗,同吴芝圃部、萧望东部汇合,正式宣布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辖3个大队,共1020人,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同时成立豫东军政委员会,彭雪枫任主席,萧望东和吴芝圃、张震都是成员。为便于研究和决策重大问题,彭雪枫还建立了由他和吴芝圃、萧望东组成的三人团,以应付紧急情况。

游击支队成立后,彭雪枫率部由西华继续东进抗日,于1 027日在豫东淮阳东北的窦楼,同来袭的日军骑兵进行了激烈战斗,毙敌林津少尉以下10余名。这是游击支队第一次对日军作战,首战告捷,振奋了豫东人民。萧望东立即布置《拂晓报》宣传胜利消息,扩大了新四军的政治影响。随后,游击支队在睢县、杞县、太康、淮阳等地转战,取得胡庄、厢铺、芦家庙、大茴村等战斗的胜利,初步打开豫东抗战局面,部队发展迅速。

1 9 3 91月,在鹿邑县白马驿,萧望东参与研究确定,游击支队再次整编,由3个大队编为3个团和1个独立营,共3000余人。

同年2月中、下旬,当游击支队进驻永城西南书案店时,正值青黄不接,部队生活困难,天天吃红芋尚不能饱腹。萧望东教育部队要经受住艰苦的考验,越艰苦越要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越艰苦越要严格遵守群众纪律。游击支队当时没有经济来源,连起码的伙食费也开支不出,支队的金库在最困难时只剩下15角。恰在这时,萧望东带领部队在永城东北打了个胜仗,缴获10多匹战马。彭雪枫果断决定卖马买粮,告诉支队经理处长资凤:要学《秦琼卖马》的故事,把缴获的马也卖掉一些,先保住抗战的人,再去从敌人手里夺马!资凤卖掉一些战马,解决了部队的燃眉之急。游击支队书案店卖马渡春荒的抗日佳话被老百姓广为传颂。萧望东为他们缴获的战马能发挥这样大的作用,感到高兴,号召部队多打胜仗,多缴获战马和枪支、物资。当地群众看到部队在这样困难时,对群众仍能秋毫无犯,深为感动,赞誉游击支队为天下文明第一军

同年夏,萧望东参与游击支队为改善环境、开辟新区而采取的重大决策。派第二团政委谭友林(原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去皖中庐江,向新四军军长叶挺和军参谋长兼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汇报情况,听取指示,沟通了游击支队与军部、江北指挥部的联系;主力进军淮上,向宿县、蒙城、凤台地区发展,扩大新区,开辟了经济来源;采纳张爱萍关于开辟皖东北根据地的建议,萧望东抽调一大批干部随同前往,使皖东北局面迅速打开。

同年9月,新四军游击支队在安徽省涡阳县曹市集,召开了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研究了豫皖苏根据地及游击支队建设等重要问题。在会上,萧望东就加强政治工作作了报告。

萧望东还把红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作风带到这支新部队,建设政治机关、建立政治工作制度,逐步配齐了各级政治工作干部。他在抓政治工作过程中特别重视三个方面。一是将政治工作的重点放在连队。口号是:面向连队,面向群众。二是办好《拂晓报》。他把《拂晓报》视为开展政治工作的重要工具,亲自挑选报社工作人员,经常与编辑、记者一起研究报道方针和宣传内容;亲自审阅重要文章,有时还参与报纸排版和印刷的研究。从而使这张报纸的内容充实,形式活泼,深受干部战士欢迎,在国内外很有影响。三是建立拂晓剧团。他组织拂晓剧团演出歌舞、戏剧,歌颂抗日杀敌的英雄事迹,宣传抗日根据地军民的鱼水情谊,在部队和当地群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拂晓报》和拂晓剧团,又是彭雪枫司令员兼政委所喜爱的,加上后来在津浦路东建立的骑兵团,被人们称为彭雪枫的三件宝

    同年11月,新四军游击支队奉命改为第6支队,萧望东仍任政治部主任。此时,这支部队已经发展到9个团,共1.2万余人。

                                                  (4师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