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常回老家无锡探望亲友,发现家乡面貌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总的感觉,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今非昔比”来形容一点不过分。家乡巨变有以下特点。
城乡公路四通八达,公共交通十分便捷。
我家在无锡北郊,位于锡(无锡)澄(江阴)公路塘头汽车站以西2里多的刘潭桥,离无锡火车站10多里。原是无锡县农村,主要种植稻麦。上世纪60年代划归无锡市郊区,改种蔬菜、养鱼。改革开放后划归无锡市梁溪区。
1963年2月我参军时,锡澄公路还是沙石路,10来米宽。公共汽车又破又旧。我家住在街上,但出门下农田或到自留田劳作,全是泥土路。从我家到塘头汽车站是条曲折的石子路,路两旁是水稻田或小池塘,下雨天走路不小心,就会滑到稻田里。乘汽车从塘头到火车站约半个小时。无锡车站全是平房,候车室很小。如今的无锡站是京沪线上的中心大站,现代化的高楼,宽畅明亮的候车大厅,旅客上下车有自动滚梯。车站广场上有10多路公交车,出租车在地下停车场,要车很方便。
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市大力发展城镇建设,柏油路直通街道、社区、乡村,柏油路一直铺到家门口。昔日沙石路面的锡澄公路已被双向6车道的准高速路所替代,从车站到塘头的公交车10分钟1班,用不了10分钟就可到塘头。前些年,在刘潭社区西侧又建了一条到江阴的凤翔路,向南穿过惠山隧道,直通山南荣巷(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家乡)。南面1公里101国道穿城而过;北面2公里沪宁高速,2小时内南到上海,北达南京。
无锡交通最大的变化是修建了地铁。这在全国三线城市中是首屈一指的。地铁一、二号线2012年开建,2015年通车。南北向的一号线从堰桥到太湖畔长广溪湿地公园,全长29.42公里,设24个站,北面第二个站就是刘潭站。东西向的二号线,从高铁无锡东站到梅园,全长26.08公里,设22个站。2017年下半年,又由中国中铁二、四工程局、隧道局设计施工开建地铁三、四号线,四号线的起点就是刘潭站。笔者24岁的侄孙若隽,2010年赴武汉学习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驾驶,上岗3年,现是地铁列车的熟练驾驶员。地铁的修建,使城乡居民享受到更便捷的交通。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无锡是闻名遐迩的渔米之乡,中国四大米市之一,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详地。在中国近代史上,以民族工商业家荣德生(荣毅仁之父)为代表的荣氏家族创立了棉纺业、缫丝业、碾米业、面粉业等,轻纺工业在国内名列前茅,为此无锡有“小上海”之美誉。
上世纪80年代初,无锡依托深厚的民族工业基础、优秀的科技人才和沿海的区域优势,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原来,刘潭街上只有2个铁匠铺、1个木匠铺。改革开放后刘潭乡办起了纺织机械厂、钢管厂、服装厂、塑胶厂、彩印厂、清洗剂厂、奶粉厂等10 多家工厂,一批中青年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进厂从事各种技术工作。
乡镇工业大多是外向型,即两头在外(原料在外、产品销售在外),有些厂由外商投资,中外合资。我的邻居、农民企业家黄广新说,他创办的无锡第七纺织机械厂,是生产纺织机械的工厂,产品销往我国西部和中亚、非洲。最初只有10多个工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拥有两条生产线、100多名工人,年产值3000多万元。我的弟妹在该厂开装卸货物的铲车,她的长子是厂里的司机;我二哥的长子是厂里翻砂工。另一侄子,是一家中外合资服装厂的技术员。乡镇厂的农民工增加了收入,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弟妹退休后,现享受厂里养老金。
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改变了无锡的工业格局,提升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大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市镇建设突飞猛进,城乡差别逐步缩小。
刘潭桥有原是石板桥,河道仅三五米宽,桥面不高,只容小船通行。我参军时,街上有粮店、百货店、杂货店、馄饨店、油条烧饼店、小吃店、茶馆、铁匠铺、木匠铺等几十家,也是蛮热闹的。
现在,从塘头汽车站向西的一条新街1000多米,10多米宽,商铺林立,超市、服装店、饭馆、美发店、银行、邮局、书店、卫生院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南北土特产、新鲜水果应有尽有。街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旧时的刘潭街已改建成河畔花园。经清淤深挖,河水还清,整齐的堤岸和漂亮的花岗岩护栏。10多年前,无锡市为彻底改变河湖水质,率先在全国实行“河长制”,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现如今,4624米长的刘潭河,经多年治理,基本实现了“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生态”的治理目标。但见两岸柳丝飘逸,绿草如茵;假山凉亭和运动器械错落有致;再现江南风情的石拱桥、月亮桥、双曲桥——小桥、流水;杏花、春雨……
上世纪80年代,市里统一规划建设了六、七层的三个新村。有宅基地的农户,建了二层的别墅式新村,小弟就是这样的新居,面积近200平米。进大门右侧是厨房,用液化气、自来水。左侧停放两辆电动车、两辆自行车。进去天井里有几十盆花卉,自建水井一口,井水可洗衣、浇花。楼上楼下都有卫生间。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洗澡热水器等一应俱全。小弟曾任中学教师和小学总务主任,评为市先进教师。他感慨地说:“农村的生活与城市已没有多少区别,感到很满足!”
近几年,梁溪区进行旧住宅改造,原来三个新村经粉刷、修葺,面貌一新,家家用上了管道天然气,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大大提升。因建地铁修理厂用地需要,刘潭社区毛岸村整体拆迁,数百户居民兴高采烈地搬进了30多层的“幸福家园”。刘潭地铁站附近“星光天地”、“万荃城”两个高层住宅小区已拔地而起。不久,又一批居民将入住新楼。
文教事业蓬勃发展,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我小时读书的刘潭中心小学,6个班。那时教学条件简陋,泥土操场,没有围墙。现在的社区中心小学,12个教学班和教师办公室集中在一幢三层楼里;语音室、电教室、音乐室;电脑、投影仪、钢琴、电子琴;操场跑道是塑胶的。
我读书的无锡县天一中学,原是私立学校,1952年由政府接办初级中学。1958年扩办为完全中学,我是第二届高中毕业生。那时只有20多个班级,平房,教学条件和质量一般。
改革开放后,党十分重视基础教育,政府加大投入。从此,母校有了跨越式大发展。1978年被江苏省确定为重点中学,1990年经省教委验收确认为“首批合格重点高中”,1997年更名为江苏省天一中学,1999年被确认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2003年市政府投巨资新建了占地450余亩的现代化新校区。现在,母校是有104个教学班、5000余名学生、500多名教职工的全国一流重点中学。
教职工敬业奉献,学生崇尚科学,全体天一学人与时俱进、追求卓越,迎来了教学质量大飞越。以2006年高考为例,省状元花落天一,省前10名天一占3名,13人录取清华、北大,9人录取复旦、人大、上海交大,5人录取中国科技大学,41人录取南京大学。
巍巍学府,桃李天下。在学校的博士长廊里,我拜读了从天一走出去的150多名博士风采。他们活跃在祖国建设的各个领域,他们遍布世界各地,他们是母校的光荣、故乡的骄傲!
创建和谐文明社区,构建祥和幸福生活。
刘潭社区有本地居民5900多,外来务工者6100多,工商企业70余家。全社区有党员420名, 19个支部。遵照无锡市“创建文明城区,建设魅力无锡”的理念,刘潭社区认真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乡村振兴战略,以爱心为品牌,以服务为宗旨,以创建为动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文明幸福的亲民社区。为此,着力夯实基层党组织,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办事方针,为便于广大居民监督,社区的宣传栏里公布了党委、支部成员和居委会组织。近几年来,社区党委为居民群众办了以下实事。
筹集慈善捐款640万元,创建了“爱心家园”综合服务中心,设立棋牌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健身房、儿童乐园、医务室、法律援助室、多功能文娱室、电化教育室。
创建“十星文明家庭”制度:爱国守法、家庭和睦、文明礼貌、热心公益、勤俭持家、勤劳致富、优生优育、邻里团结、好学重教、卫生美化。提倡文明治家蔚然成风。
加快养老工程建设。刘潭社区先后办起了“丰涵养护院”和“颐养院”。宗旨是“替天下儿女尽孝,为亿万家庭分忧”。丰涵养护院于去年1月开业,设有综合活动室、康复器材室、阅览室,网络电视全复盖,设单人、双人、三人间共65间,100多位老年人先后入住,安享晚年。
梁溪区在社区设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承办法律咨询、帮教安置、护法护权、人民调解、定纷止争等事宜,居民有了安全感。
实行环境卫生网络化管理。响应习总书记号召,进行“厕所革命”,社区所有公共厕所全部翻新重建,尿池用不锈钢材料,冲水保洁,配备专职保洁员。制定环卫作业标准:垃圾日产日清,一日两清扫;垃圾箱、筒一日两清洗;路面干净无垃圾,无杂物堆积、无果皮纸屑。
现如今,刘潭社区已基本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和诣亲民的文明社区。居民得到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为此,社区先后荣获江苏省、无锡市先进文明社区、无锡市对外宣传交流示范基地、全国妇女健身示范点、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浙东分会:黄进琪
下一篇: 国庆,喜迎十九大-------陈昊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