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新四军反“扫荡”作战主要策略探析

  • 时间:   2018-05-08      
  • 作者:   车军辉 赵程远      
  • 来源:   车军辉 赵程远      
  • 浏览人数:  2238

摘要:扫荡,是日本侵略者企图从军事上消灭或驱逐占领区抗日武装的一种主要军事行动。反扫荡,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为保卫根据地,打击和消灭进犯的日伪军的一种作战形式。在华中地区,日军以扫荡为主,集中强大兵力,进行分区清剿纵深扫荡。新四军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下,同日伪针锋相对,展开了英勇顽强的反扫荡斗争。

关键词:新四军  扫荡”  策略

 

扫荡,是日本侵略者企图从军事上消灭或驱逐占领区抗日武装的一种主要军事行动。针对日军的企图和扫荡形式及特点,新四军提出主力为反扫荡的骨干,灵活转移,在适当时机予敌以致命打击;地方军之时隐时现,零整互化;民兵就地游击,就地坚持,神出鬼没于敌之卧榻居室,构成敌伪之日常恐怖。三者互相配合,互相转化,使敌伪难于捉摸。敌伪虽强大,终必低首于此军民联合打击之下!”[],并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应对日军扫荡

一、精兵简政,实现主力部队地方化,提高反扫荡作战力量战斗力

敌后抗战进入严重困难时期后,新四军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根据地军事建设和精兵简政的指示精神,普遍实行精兵主义,精减主力军,实行主力军地方化,即以不少于三分之一的主力军下放给军分区、独立团、游击队作骨干,各部队的指挥机构与军部合并,部分主力旅与军分区合并,以提高地方军的军政素质和战斗力,加强地方军的组织指挥,并以部分地方军加强区、乡群众抗日武装,直接带领民兵、自卫军就地坚持斗争,做到村不离村,乡不离乡,守土抗战,在各抗日根据地内形成了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自卫军三种武装相结合的反扫荡力量。在地方党委统一领导下,互相配合,相互支援,成为有机的整体,在广阔的敌后战场上对敌实施积极的打击,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威力。1942417日和521日,陈毅等两次就新四军和华中根据地精兵简政的情况电报中共中央军委。报告说,华中脱离生产的人数与基本地区人口总数之比尚未超过3%,各地还有发展前途。除精简机关,裁并重迭机构外,打算将主力部队由8万人发展到10万人,地方武装由4万人发展到10万人。[]

新四军的精简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精简主力部队,加强地方武装。新四军在精简之前,除第6、第7师外,第1、第2、第3,4、第5师都是按三三制编组的,即每个师3个旅,每个旅3个团,每个团3个营,每个营3个连,每个连3个排。从编制上看是整齐划一,实际上有的团、营兵员很少,有的连队只有二三十人。各师根据1942926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分会联合发出的《关于精兵简政的通知》中,确定的提高部队质量与加强战斗实力的精兵原则,积极调整编制,合并的合并,撤销的撤销,充实连队。例如,第14个旅,每个旅只保留1个主力团,即第1、第4、第7、第52团,其余8个团编为地方部队。每个主力团编1800余人,配重机枪6挺,迫击炮2门,每个营配小迫击炮2门,每个步兵连配轻机枪45挺。这样,主力团的人数大大充实,装备得到加强,战斗力得到提高,真正形成了能够机动作战的拳头。

二是精简领导机构。新四军军部机关及直属单位连续精简了4次。精简前有l6个单位,3884人;精简后只有9个单位,1803人。各师(军区)、旅(分区)、团的机关,也认真地进行了精简。第1、第6师对内实行合并,精简了1个师部机关。第1师兼苏中军区及苏中区党委、行署这3个机关,原有400多人,精简后只有72人,师部和军区机关只保留26人。[]经过精简,各级领导机关精干了,更适应敌后游击战争环境。同时,也减少了脱产人员,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更加密切了党群政群和军民关系,更有利于根据地建设,更有利于打破日伪的扫荡

二、敌进我进,将内线与外线有机结合,夺取反扫荡作战主动权

1941年至1942年,日军将以前的分进合击、分区扫荡,发展为铁壁合围拉网扫荡梳蓖清剿辗转抉剔,并组织小股部队奔袭新四军的领导机关和后方重要目标。在兵力运用上,采取机动兵团与分散驻守点的兵团相结合的方法,在统一指挥下,对新四军的各个根据地逐一进行大规模扫荡,企图彻底摧毁抗日根据地。针对日军扫荡的新特点,新四军在反扫荡作战中,采取敌进我进的策略,即向日军后方进攻,敌打进我这里,我打到敌那里去,变被动为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实行敌进我进策略中,新四军把内线广泛的分散的游击战与外线的进攻的破袭战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日军开始扫荡时,以主力一部协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消耗、疲惫敌人。转到外线作战的部队,则组成若干敏捷的支队,向敌后交通线和据点展开多点攻击,迫敌回援,并在敌回援时,协同内线部队对敌进行夹击,陷敌于腹背受击的不利态势。实践证明,实行敌进我进的战法,可使内线变外线、被动变主动,是新四军粉碎日军优势兵力大规模扫荡的有效方法,也是取得反扫荡作战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四军在反扫荡时,针对日军集中重兵进行分区扫荡和合围扫荡的情况,通常在兵力部署上,以地方兵团,坚持根据地腹地斗争,在内线牵制敌人;主力兵团则从敌合围间隙适时跳出敌人包围圈转入外线。跳出合围圈的目的不只是消极地脱离敌人的压缩合围,而是为了积极地更有力地来粉碎敌人的围攻。在日伪扫荡部队翼侧隐蔽,看准敌人弱点,突袭并歼其一部。如敌扫荡兵力多、规模大,且成密集梯次推进,我主力兵团不易找到战机,就应大胆机动,挺进到敌伪控制区的纵深地带,进行广泛袭击,以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扫荡。比如,1941年秋,日伪军对苏北、苏中地区进行大扫荡,当其兵力正展开于盐城、阜宁地区时,我军在泰州、海安以南地区发起攻势,攻下一批敌伪据点,并迅速迫近敌指挥中心泰州城附近。日伪军被迫调转兵力,回救后方。

在敌扫荡末期,内、外线的密切配合可以取得良好的歼敌机会。这是由于日伪军经过长时间扫荡’”后,兵力疲劳,戒备松懈,如我方情况掌握得好,也有乘敌之隙的可能。如1941年冬,日伪扫荡如皋西部地区,我先以地方兵团作佯动,以示形吸引敌人,使敌屡屡扑空,疲劳不堪;而我主力兵团在敌军扫荡外围地区隐蔽待机,待日伪军各路扫荡兵力急于退回据点时,我军隐蔽接敌,抓住其一路,乘其不备,歼其一部。我军在如皋以西取得高明庄战斗的胜利,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战例。

内线与外线之分并不是绝对的,需要根据实际的敌情灵活掌握。如日军由于采取分进合击战法进攻我根据地连遭失败,于是改变战术,采用避实击虚的手段突然袭击我根据地的基本区。粟裕就根据敌情变化而适时调整战术,采取以实击虚的办法与敌斗争,即集中适当兵力,对突入我基本区的敌人予以坚决反击。这种反击,主要是抓住敌人来犯兵力不大,又没有更多的增援,突入我基本区之后十分孤立这样一些弱点,趁敌在运动中,从侧后予以突袭,从而挫败敌之企图。1941年,日军为消灭中国共产党在华中的抗日领率机关和主力部队,集中了1.7万余人的兵力,于720日开始分四路对苏北盐城地区进行扫荡。在苏北的新四军决定采取敌进我进的战法,以第3师的第7旅、第8旅和第1师的第2旅,在苏北进行反扫荡,以第1师其余部队在苏中地区发动攻势,以策应苏北的反扫荡作战。是役,苏北、苏中军民共作战130余次,歼日伪军3800余人、击沉汽艇30余艘,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三、以分散对集中,以集中对分散,适时转移相机歼敌,灵活运用多种反扫荡战法

在战略相持阶段中期,日军为巩固其占领区,变点线占领为的占领,主要依托占领的城市据点和交通线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在扫荡中。把过去围攻时长驱直入的作法改为逐步推进,企图不给新四军打击其一路的机会。同时大力修筑道路,增设据点.构成新的点线,企图以此来分割新四军的抗日根据地,尔后再分区清剿,以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在兵力使用和部署上,采取先集中,后分散,即扫荡开始时,首先集中主力四面包围,逐步推进,并建立新的点线。尔后,分散部署兵力,依托新的点线,进行扫荡。但是,由于日军兵力不足,采取这种扫荡的方法,常常顾此失彼,虎头蛇尾。

针对日军的这种扫荡,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也改变了过去在内线集中兵力打敌一路的战法,采取了以分散对集中,以集中对分散的策略。彭雪枫在论及反扫荡战术时明确提出新四军必须化整为零化零为整……以软对硬,不打没有绝对把握的仗,以硬对软,狮子搏兔,集中力量打敌一点[]。在日军扫荡开始后。为避其锐势,新四军先将主力分散,以小部队转移到扫荡日军的侧后,打击日军,切断其后方补给线;以主力的一部与地方武装和民兵游击队相结合,于内线袭扰、消耗、疲惫日军。当日军分兵转入建立新点线,采取高度分散部署时,或在根据地内难以立足实行撤退时,新四军则集中兵力逐一摧毁日军的据点,或歼灭其撤退中好打的一部,以此粉碎日军的扫荡19418月的苏中反扫荡作战中,新四军1师在军部的统一指挥下,适时将先期分散的主力部队集中于南线、北线,直指日伪最敏感的后方地带,对其形成强大震撼,终于粉碎了敌人的扫荡,有效地保卫了根据地。

以分散对集中,以集中对分散策略的目的是保存力量,各个击破,这也是新四军取得反扫荡胜利的基本法则。当日伪扫荡初期,敌人以较大兵力,分为数路,长驱直入,兵力集中,队形密集,弱点尚未暴露,我无隙可乘时,为保存实力,新四军采取适当分散兵力,利用人地两熟和根据地的有利地形条件,广泛运用各种传统战法,杀伤、消耗、疲惫和迷惑敌人,迫敌以分散对我分散。在扫荡中后期,新四军集中优势兵力,寻机歼其较弱的一路或一股,尔后伺机歼灭他路之敌,各个击破。1941年,日军为了全面占领苏中、苏北,乘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和新四军在苏中、苏北立足末稳之际,企图首先摧毁新四军领导机关,然后寻歼新四军主力,对苏中地区实施扫荡作战。4月中旬,新四军第1师乘敌人疲惫之时,适时集中兵力发动攻势,相继攻克泰兴、靖江地区的黄桥、古溪、蒋垛、苏陈庄、大洒庄、孤山、老庄头、姚家垫等据点,东台地区的沙沟、中堡、北宋庄等据点,南通、如皋地区的马塘、潮桥、岔河、双甸、汤家园等据点,并3次进击海安城。在姚家华战斗中,击毙日军泰兴城防司令以下20余人,生俘日军2人。在兴化梓辛河伏击战中,击沉日军汽艇一艘,歼日军1个小队,俘2人。同时还袭击和破坏了日伪军的交通运输线。这一系列的战斗胜利,稳定了群众情绪,坚定了军民坚持敌后抗战的决心和信心。在新四军历次反扫荡作战中,最后挫败敌人企图的,绝大多数都是采取的适时集中兵力,打击其中一部敌人的方法。

 

 

 

               作者: 车军辉  赵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