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新四军与抗大

  • 时间:   2018-05-07      
  • 作者:   刘华苏      
  • 来源:   新四军研究会     
  • 浏览人数:  2361

抗大,一个培育人才的红色摇篮,一座淬火成钢的革命熔炉,一面指引方向的光辉旗帜。

抗大的前身是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央红军学校,1933年扩建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4年随中央红军长征。19362月,中共中央决定续办红军大学。61日,在陕北安定县(今子长县)的瓦窑堡镇米梁山上闾家大院,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抗日红军大学,随即改名为中国抗日红军军政大学19371月,红大跟随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并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毛泽东亲自兼任教育委员会主席。

抗大,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最高学府。从19366月创建到19459月抗战胜利的9年间,培养出10多万军政干部。抗大是在政治军事环境和教学生活条件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而且越抗越大。毛泽东主席指出:抗大为什么全国闻名、全世界闻名,就是因为他比较其他的军事学校最革命最进步,最能为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而斗争。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抗大成立了多所分校,在西北、华北、华中的广大区域,到处都飘扬着抗大的旗帜,回荡着抗大的歌声。

在新四军初建时期,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为了加强新四军领导,派了大批干部南下华中。其中,有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军副参谋长兼教导总队总队长周子昆等许多红大、抗大的领导、教员和刚刚毕业的学员。在新四军抗大分校初建时期,抗大总校先后两次派出分别由200余人和130余人组成的华中派遣大队,有力地支援了新四军抗大分校建设。其中,由洪学智率领的第二华中派遣大队,就是从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出发的。他们于1940119日启程,历经6个省、2500余里,19416月初到达苏北盐城,并入抗大第五分校。

活跃在华中的新四军抗大分校,是抗大历史中的光辉篇章。

一、新四军抗大的概况

新四军从19403月起,在华中地区创办了7所抗大分校。

抗大华中总分校(军部直属抗大第五分校) 194011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创办的抗日军政学校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创办的江北军政干部学校与南下的八路军第五纵队教导队合并,在江苏省盐城市孔庙附近的盐城中学成立抗大第五分校。19411月新四军重建军部后,抗大第五分校由军部直接领导。6月,抗大总校第二华中派遣大队与抗大第五分校合并。19421月,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以抗大第五分校为基础,成立了抗大华中总分校,于61日在江苏省阜宁县阴空寺举行了开学典礼。军部直属抗大第五分校共办两期,总分校仅办一期。1943年初,根据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关于精兵简政、缩小机关、减少单位、加强基层的指示,总分校教职学员分配至部队和分校,抗大华中总分校结束。

新四军第四师抗大第四分校。新四军中成立最早、历时最长的抗大分校。1940318日,在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的基础上扩编,于安徽省涡阳县麻冢集成立抗大第四分校。71日,抗大总校华中第一派遣大队与抗大第四分校合并。7月,隶属八路军第四纵队。翌年1月,隶属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师长牺牲后,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政治部决定,将抗大第四分校改名为雪枫军政大学。共办七期。后改名为华中雪枫大学、华东军事政治大学、第三高级步兵学校。19522月,改建为总高级步兵学校。现为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新四军第三师抗大第五分校。军部直属抗大第五分校改为抗大华中总分校时,将学员留下4个男生排,2个女生排,还有一个班是马来西亚归国华侨青年,组成地干队,划归隶属新四军第三师的抗大第五分校。194110月,在江苏省阜宁县郭墅张庄成立抗大第五分校。其中有一个队是外籍人员队,主要是朝鲜人,后来的教育长王信虎(金雄)就是朝鲜劳动党派来领导这个队的。共办两期。19458月,抗大第五分校改编为盐阜军分区独立旅司令部。

新四军第二师抗大第八分校。194154日,以第二师军政干部学校为基础,在安徽省天长县张公铺成立抗大第八分校,隶属新四军第二师。1943年春,抗大华中总分校结束后,部分干部和教员加强充实抗大第八分校。共办四期。19458月,抗大第八分校奉命结束。

新四军第一师抗大第九分校。19425月,以抗大第五分校苏中大队为基础,在江苏省海门县海复镇成立抗大第九分校,隶属新四军第一师。该校成立后,辗转多点办学。在苏南地区时,与第六师第十六旅教导队合并。共办五期。194461日,抗大第九分校改建为苏中公学,后并入华东军事政治大学。

新四军第五师抗大第十分校。194110月,由第五师随营学校扩编成立抗大第十分校,隶属新四军第五师。1942215日,在湖北省随县白兆山区洛阳店举行开学典礼。由于新四军第五师兼豫鄂豫湘赣军区部队较为分散,该校编成4个教导团分散办学。共办五期。19459月,抗大第十分校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第十四旅旅部。

新四军第七师抗大皖江第十分校。19455月,以新四军第七师教导队和干部训练班为基础,在安徽省无为县团山里村成立抗大皖江第十分校,隶属新四军第七师。194510月,抗大皖江第十分校改编为新四军第七师随营学校。

二、新四军抗大的贡献

新四军抗大分校是整个抗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革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四军抗大分校的数量多。在抗日战争中,抗大成立了14所分校,其中,新四军就有7所,可谓是二分天下有其一,占据了半壁江山

新四军抗大分校的规格高。毛泽东主席说:一个军事学校,最重要的问题是,选择校长教员和规定教育方针。

新四军各抗大分校的校长均由主官兼任。请看:

抗大华中总分校(军部直属抗大第五分校)校长兼政委:代军长陈毅

新四军第四师抗大第四分校校长:师长彭雪枫、()师长张爱萍

政委:师政委邓子恢

新四军第三师抗大第五分校校长:师长兼政委黄克诚

新四军第二师抗大第八分校校长:新四军副军长兼师长张云逸、()师长罗炳辉

新四军第一师抗大第九分校校长兼政委:师长兼政委粟裕

新四军第五师抗大第十分校校长兼政委:师长李先念

新四军第七师抗大皖江第十分校校长:师长谭希林

政委:师政委曾希圣

新四军军、师领导不仅十分重视抗大的工作和建设,而且身体力行,亲自到抗大给学员们授课、作报告。刘少奇政委的《论共产党员修养》《我们到敌后干什么》等著名论著,就是在抗大、党校的演讲。陈毅代军长多次到抗大第五分校作时事报告,回答干部、学员们提出的问题。赖传珠参谋长也到抗大第五分校讲授《游击战术》。张云逸、粟裕、罗炳辉、黄克诚、彭雪枫、邓子恢、张爱萍、李先念、谭希林、曾希圣等各师主要领导,在各分校既挂帅又任教。

新四军抗大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员中不乏著名的专家学者。在抗大华中总分校,就有冯定、薛暮桥、夏征农、陶白、罗琼、钱俊瑞、张崇文、石西民等,他们为学员带来了先进的理论知识。

新四军抗大分校的贡献大。1940年至1945年,新四军抗大毕业的学员达到2万余人,在此之前,抗大式的新四军教导总队培训了4000余名学员。这些德才兼备的干部,成为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骨干与中坚,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战斗在各条战线上,为社会主义建设殚精竭虑,功勋卓著。直至今日,他们仍然在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铁军精神,老骥伏枥,奋斗不止。他们用毕生的精力,实践了自己的誓言:“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我们是劳动者的先锋!”成为永远值得学习和怀念的一代人!

校名

培训学员数

抗大华中总分校(军部直属抗大第五分校)

2815

新四军第四师抗大第四分校

  4500余名

新四军第三师抗大第五分校

  1600余名

新四军第二师抗大第八分校

2667

新四军第一师抗大第九分校

  3300余名

新四军第五师抗大第十分校

  5000余名

新四军第七师抗大皖江第十分校

  1000余名

总计

总计

  2万余名

新四军抗大分校的培训学员数

 

三、新四军抗大的精神

说到新四军抗大,我就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感情。因为,我的父亲自19396月起,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军政干部学校、新四军军部直属抗大第五分校、新四军第二师抗大第八分校,前后工作了4年零4个月;因为,我的母亲194011月参加新四军,就是军部直属抗大第五分校第一期女生队的学员;因为,我的父亲母亲就是在抗大第五分校相识相恋,开始了家庭的起源;因为,从母亲留下的抗大日记中,从看到的回忆抗大的文章中,我深深地被那一代人的革命精神所感动、所激励。

今天,我们学习、研究、学习抗大,为的是铭记光辉历史、缅怀英雄先辈,更为的是不忘初心使命、弘扬抗大精神,让革命熔炉的火焰永远燃烧,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我感到,新四军抗大的精神,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193849,毛泽东主席在《在抗大应当学习什么?》

的演讲中说,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政治方向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向,你们要学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

给大家暴露一封情书

倩:

共产主义者必须以马列主义的理论来确定与坚强自己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同时要在不断的革命斗争中锻炼自己。为此,必须从理论上去努力学习,从工作中去追求经验,从思想上去检讨自己。

再会吧!!!          

毓标 

1941.6.11.于盐城抗大离别赠

这是当年在抗大第五分校时,我的父亲刘毓标在赠给母亲赵倩日记本上的留言。当时,他们正在热恋阶段。可除了一个字,通篇都是政治上思想上的要求。

初入抗大的学员中,也有政治上不坚定者。我的母亲在1941年的一篇日记中记述道:

1941618  星期三 

今天是我们女生队第二期开始以来,最不幸的一天。事实是这样的,我们五排里有个女生,她叫蒋国均,到女生队来以后,生活上一贯是散漫的。今天早上队长叫她去谈话,因为她到外面去买东西吃,叫她下次不要这样。哪知她不但不听,而且在同学面前挑拔离间,还鼓动旁人开小差,结果到晚上七时便发觉不见她。再调查之后,知道她拿了东西走了,我们便报告队长,队长便到十一队去查问她的丈夫,哪知她的丈夫与她同时逃亡了。我想他们为什么这样的不忠实革命,他们来的动机是想来做投机分子,来混个名分的。这几天因为鬼子的扫荡,生活比较艰苦些,他们便动摇得逃亡了。

所以我们要知道,革命是艰苦的、伟大的,那些不良分子是站不住脚的,遇到了困难便要走,因此真正的革命者是在各种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

陈毅同志在华中抗大工作会议上所作的《对抗大工作的建议》讲话中指出:抗大性质从政治上说是党领导的学校,锻炼党性,整顿党风为其基本任务。新四军各所抗大分校始终注意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心环节,开设中国革命运动史、政治经济学等马列主义基础理论课,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着力培养学员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抗大学员毕生的鲜明特征。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中面对生死考验,还是在历经坎坷的人生道路上面对种种磨难,他们总是铁心跟党,矢志不渝,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向前向前,永不回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今天,我们在新四军研究会,就要学习和继承新四军抗大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时刻注意站稳政治立场,端正政治观点,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敏感性,维护党的领导权威,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党在思想战线上的坚定捍卫者和红色尖兵。

二是为民救国的责任担当。《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中的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点明了抗大的宗旨。正如毛泽东主席《在抗大应当学习什么?》中所指出的:“你们可以学一样东西,一样很重要的东西,就是学一个宗旨,这个宗旨也就是全国的全中华民族的宗旨——抗日救国。这是我们学校的总的方针,也是全国人民的要求。

在国家危急、民族危亡、人民危难之际,千千万万热血青年背井离乡,投笔从戎,舍弃繁华诱人的城市和衣食无忧的生活,来到抗大,来到新四军,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这是一种历史的担当。

时至今日,这种为民为国的高尚情怀和责任担当,依然生动地体现在那一代抗大人身上。我们一师分会的老领导章立人阿姨,是1940年抗大第五分校第一期女生队学员,当年只有13岁,如今已年过九旬。今年春节,我去探望因心脏病长期住院的她。在两个多小时中。老人家关心的是党和国家的大事,是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的工作和建设。她寄语研究会新班子,要抓好十九大精神的学习贯彻,要抓好新年度的各项工作,要抓好研究会的自身建设。殷殷之情,令人感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他坦陈:“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今天,我们在新四军研究会,就要学习和继承新四军抗大为民救国的责任担当,切实践行研究会的宗旨,全面、系统、深入地学习、研究、宣传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历史经验,坚定崇高信仰,继承听党指挥、热爱人民、精忠报国、奋斗牺牲的新四军铁军精神,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为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努力做好我们应该做而又能够做的事情。

三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正确贯彻抗大的教育方针的关键,在于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l942年,陈毅在华中抗大工作会议会上的《对抗大工作的建议》报告中指出:理论与实际一致,所学与所用一致(做什么学什么)、教育与作战联系,这是我们军队教育上学习上应该采用的三大原则。战争时期办学,部队迫切需要,加之华中战事频繁,情况错综复杂,这就决定了新四军抗大分校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军政并举,因材施教,注重应用。抗大不仅军事课重视实践,政治课和文化课同样如此。全体人员密切与人民的联系,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还帮助地方加强党的建设、政权建设、文化建设。抗大的这些工作,既加强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又使来自城镇的学员们了解了中国国情,提高了运用革命理论分析、认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不尚空谈、求真务实的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掌握真实情况,把握客观规律,发扬务实高效、不尚空谈的工作作风,踏踏实实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好。今天,我们在新四军研究会,就要学习和继承新四军抗大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既要学好更要用好党的创新理论,紧跟形势发展,紧密联系研究会的实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驰于空想,不婺于虚声,踏石留印,抓铁留痕,扎扎实实地把研究会的工作和建设推向前进。

四是奋斗牺牲的传统本色。《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中的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与《新四军军歌》中的发扬革命的优良传统,锻炼艰苦的牺牲精神,寓意相同,一脉相通。毛泽东主席给抗大学员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你们要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建设新中国永不退缩,勇往直前,要坚决地为全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奋斗到底!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全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不是为了自己的家,而是为了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家,牺牲一切。所以第一个决心是要牺牲升官,第二个决心是要牺牲发财,第三更要下一个牺牲自己生命的最后的决心!”

新四军抗大分校所处环境之复杂,办学条件之简陋,物质生活之艰苦,是难以想像的。仅以新四军第一师抗大第九分校为例:学校在日伪军频繁进行大规模扫荡的情况下,白天上课,夜晚转移,有时分散到黄海的渔船上教学。从抗大苏中大队起到转为苏中公学止,在两年8个月中,辗转于一师4个分区、三师盐阜地区、六师苏南地区、四师淮北地区、二师淮南地区,行程7000公里,直接参战20余次,被称为一面战斗,一面学习的学校。毛泽东主席风趣地说,抗大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着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各抗大分校师生始终坚持自建校舍、开荒种地、背粮打柴、轮班做饭,不仅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还使学员从亲身实践中认识劳动创造世界的真理,对于转变思想、改造世界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1941年二三月,抗大第五分校第一期学员经受了春季反扫荡的考验,伤亡、失踪及其他减员216人,约占学员总数的15%19417月,日伪军分四路进攻盐城,抗大第五分校第二期学员在盐城以东地区反扫荡,伤亡、失踪及其他减员269人,约占学员总数的18%。最为惨烈的是抗大第九分校参加苏南反顽作战中的铜山之战。19432 月,抗大九分校南渡长江,进入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六旅驻地。3月,国民党顽军调集了装备精良的5个师兵力围剿溧水、溧阳地区,妄图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4月中旬,在兵力不足、弹药奇缺、山势平坦、不易守卫的情况下,抗大九分校与数倍于我的顽军激战三天,坚决完成了阻击任务。战斗中,全校伤亡近200人,其中大部分是班、排干部,还有部分连、营干部,2名团级干部。在铜山战斗打响之前,未满20岁的学员晓星写下平生第一首诗《战士琐语》:无论立在危崖绝壁,或面临天险地渊,莫为彷徨的懦夫,只顾及一己的安危,而是流血不流泪的英雄,万死不惧的好汉!充分体现了抗大师生视死如归,勇于牺牲,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突围中,晓星身中4枪,7处伤口,被写入阵亡烈士名单,开了追悼会。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在人民群众的掩护下,奇迹般地返回部队。他作为活着的烈士归队后,在拍摄于淮南抗大第九分校的照片上题诗:四月铜山英烈血,染红溧水早春花。斯人已渡长江去,战地空留一缕霞。

194153日,抗大第四分校在反顽战斗中,第一大队第一队的110多名学员,为了掩护校部直属队和女生队安全转移,发扬抗大英勇牺牲的精神,与敌人殊死搏斗,除几个重伤员外,绝大多数壮烈牺牲。他们都是部队选送的营、连干部,其中还有十几名红军干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今天,我们在新四军研究会,就要学习和继承新四军抗大奋斗牺牲的传统本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下定决心,攻坚克难,以实际行动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事业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新四军抗大的伟绩,与日同辉!

新四军抗大的精神,永放光芒!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20009 国防大学出版社

2.《华中的抗日革命熔炉》 洪学智 薛暮桥 谢云晖  《新四军回忆史料(1)》 1990 解放军出版社

 

 

刘华苏

2018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