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傍晚时分,浙江上虞籍浙东新四军老战士徐达庆老人在家安详离世,享年102岁。徐达庆1923年出生于上虞驿亭徐家岙村,1938年参加革命,1940年3月入党,是迄今上虞区党龄最长的共产党党员。他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的洗礼。
17岁入党,从抗日战争打到抗美援朝战争
徐达庆老人的“红色过往”,称得上一段传奇。他和兄长徐涤生、弟弟徐少军兄弟仨,投身革命报效国家。2023年6月推出的上虞电影党课“共产主义的上虞回答”系列《青春无畏》中,老人曾出镜讲述红色家庭故事。
他在兄长的引领下走上革命道路。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兄长失学回家。兄长是个进步青年,回虞后组织抗日救亡队,宣传抗日思想,1938年5月由中共上虞县工委书记陈树谷介绍入党。徐达庆受兄长影响,很快融入到革命的洪流中。1939年初夏,上虞县工委驻地暴露后,从百官杜家秘密转移到横塘徐家岙村(现为新横塘村),地点就设在徐家。兄长还在家乡筹办起私立兰阜小学,任教老师大多是地下党员,以学校为掩护,给徐家岙这个宁静的小山村带来了革命火种。
1940年3月,年仅17岁的徐达庆因政治素质过硬被吸收入党,成为当时全县120多位地下党员中的一员。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形势急转直下,党组织决定让已暴露身份的10多位骨干从上虞撤离。临行前,兄长告诉他:“今后条件会很艰苦,我们甚至会掉脑袋,但革命的火种决不能熄!”1943年,兄长在赶赴陕北的途中牺牲。
1945年,在抗战胜利后的第二个月,根据中共中央确定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组织在丰惠召开北撤会议,决定7天内部队全部北撤。徐达庆惜别年迈体弱的老母、新婚不久的妻子,和弟弟徐少军随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奉命北撤,从杭州湾渡海北上,一路打退沿途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抵达苏北后被编入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三旅。
之后的解放战争,徐达庆先后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著名战役,数次立功授奖并成为一名连级干部。新中国成立后,徐达庆来不及回家看望母亲和妻儿,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他又随志愿军赴朝作战。
转业地方,不在名利上争高低
“我母亲1927年出生,今年也已99岁。”徐达庆儿子徐翔说,父母淡泊名利,平日的生活十分俭朴,多次婉拒孩子们给他们做寿宴。
当年,徐达庆妻子潘筱花嫁入徐家不到三月,丈夫就随部队北撤。她挑起生活重担,照顾婆婆,里里外外操持着这个家。再加上当时还被定为所谓的“匪军家属”,她和婆婆不断受到反动派种种欺凌。“婆婆在抗战时一直为革命工作,默默付出,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后,她被敌人抓去,询问两个儿子都去哪里了?她不肯说,就遭殴打,腿骨都被打断。”这段往事,在很长的岁月中,一直让徐达庆夫妇唏嘘不已。
解放后,潘筱花成了一名光荣的军属,她积极参加村里的工作,之后还一度担任横塘乡乡长。由于徐达庆长年不在家,母亲身体日益衰弱,夫妻俩商量后,潘筱花辞去工作,甚至放弃随军的机会,留在老家专心照顾婆婆,直至婆婆去世。
徐达庆在部队多年,潘筱花独自承担养儿育女的重担,对子女的教育倾注了大量心血。如今,他们的一儿一女都子孙满堂、家庭美满。
1958年,徐达庆转业回到地方。几年间,他先后担任安徽霍山和上虞的检察院检察长,后又调任百官区副区长、下管粮管所所长。每次职务变动,他都服从组织调遣,从无怨言,直至离休。
1962年,潘筱花随丈夫从当时的县城来到贫困的下管山区时,心里难免犯嘀咕:他会不会是犯啥错误被降级了?!
一天晚上,夫妻俩敞开了心扉。徐达庆告诉妻子:“我参加革命以后没犯过任何错误,这次组织上派我到最艰苦的下管担任粮管所所长,我没二话。党员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现在是国家困难时期,我是老党员,必须听党的话,没有与组织讨价还价的权利。”
徐达庆在下管山区一干就是10多年。其间,他获得了浙江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与他共过事的同事都说,徐达庆从不显摆“老革命”的资历;他心里装着老百姓,关心群众的疾苦冷暖,哪个员工家里遇到困难,他都一清二楚。当年所里有名职工生育了5个子女,妻子患病,两个孩子没钱上学,药费、学费都由徐达庆掏钱资助。逢年过节,他还忘不了叫老伴给他们送去一刀肉。
爷爷没有留下物质财富,却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
无论是革命岁月、建设年代还是离休后,徐达庆始终不忘记党的教诲,牢记党员的使命就是要付出,而不是索取。
这样的信念,一直支撑着老人甘受清苦、永葆本色。20多年前,看到老家的村道还是坑坑洼洼的泥泞路,他带头把节省下来的钱捐出来修路。“当时修路的钱不够,他又发动亲戚朋友和子女们一起捐款,终于凑足了10多万元,硬化了那条路,方便村民出行。”潘筱花说。
徐翔说,离休后的徐老,坚持每天读书看报,了解时事。老人常言:“人退休了,思想不能退休;人老了,精神不能老。我的兄长徐涤生在赴陕北途中壮烈牺牲,弟弟徐少军也在兄长的影响下,参加了浙东新四军,比起千千万万牺牲的战友,我们活着,已很满足”。
徐老生前最爱看的是《大江南北》杂志。今年1月21日,上虞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开展春节前走访慰问新四军老战士,看见因腿部疾病躺在床上的徐老,身边放着一叠大江南北杂志,徐翔告诉笔者,“这是老爷子平时最爱看的”,我想,这是一种何等的信念,何等的信仰,让一位深受疾病痛苦的百岁老人,对“红刊”情有独钟,如此孜孜不倦。
徐达庆的孙子,杭州市劳动模范、浙江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齐说:“爷爷是位老革命,他的一生,工作上一贯兢兢业业、克己奉公;生活上始终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没有给我们留下物质财富,给我们留下的是无尽的精神财富,他教导我们如何做事、做人,我为有这样的爷爷感到骄傲。
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