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伟迹,弘嘉德,红色基因欣赓续;
小海螺,大情怀,宋公精神永传承。
——题记
12月27日下午,江苏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示范项目《基于校馆合作的“铁军魂•盐城红”革命精神区域一体化教育实践》滨海区域联盟观摩活动在宋公堤举行。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盐城市各县区思政课教师60多人参加活动。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本次活动利用宋公堤与宋公堤文化展陈馆的生动资源,紧扣“盐城红·铁军魂”这一主题,充分用好用活红色场馆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大课堂”。
红旗映霞筑堤志,丹心耀日为民情。在宋公亭前,“宋公堤小海螺宣讲队”名誉队长、中国好人徐振理讲述滨海海岸线迁徙路径和治海历史:古人治海,有心无力;国民党治海,中饱私囊;共产党治海,一心为民。
2023年1月,水利部公布的117项“人民治水 百年功绩”治水工程项目,集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至2021年间领导人民治水兴水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滨海县境内的宋公堤、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同时入选百年治水工程,我们在黄海岸边扁担港村,可以同时看到这三项水利工程的壮观景象,乡亲们誉其名为“三泓汇大海”。
83年前,共产党人一诺千金治海修堤保护人民生命;83年来,一脉相承治淮兴水保障人民生活。表面上看是三项水利工程在滨海交汇,实质是共产党为民服务精神在滨海交汇。
在“宋公堤主题文化展陈馆”序厅,王艺哲同学带领“宋公堤小海螺宣讲队”16位“小海螺”们齐声高唱地方民谣“由南到北一条龙,挡住咸潮侵阜东。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营造了浓浓的研学氛围,自然地导入了本次的研学课堂。
接着队长徐文婷老师、副队长沈姝君老师引导小海螺一一讲解,并和宣讲队员们生成互动,探讨研学感受。两位老师因地制宜,通过实景观摩+现场讲解+互动讨论+主题朗诵+自主思考等方式,打造了一堂沉浸式红色实景体验课。
课堂上老师巧妙设疑、置境、激趣,引发同学们讨论、思考、表达,小海螺们声情并茂的讲解,探寻一个又一个艰苦卓绝的历史真相,讲述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课堂上,同学们观其所见、抒其所感,从“听话人”变身成“说话人”,达到思政教育“外化于行”的成效。
接着,由王道升同学向我们详细介绍了第一篇章——红旗十月满天飞(时代背景);郭少航同学介绍当时的修堤决策;迎难而上修北堤,险象环生筑南堤;江奕阳和吴思豆两位同学通过讲解修堤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向我们再现共产党人在修堤过程中展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艰苦奋斗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为民情怀。
沈姝君老师带领小海螺们观看展板——两堤一脉:宋公堤和范公堤。范公和宋公为民造福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范仲淹是千年之前的古代先贤,他是个人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而宋乃德则是代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胡哲同学向大家描述了宋公堤遗址现状,并邀请大家共赏宋公堤下好风景。陈展馆内一张张图片、一幅幅场景、一件件陈列物品,展现了当年修筑堤可歌可泣的奋斗历程和丰功功绩,将同学们又带回那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通过本次活动,大家不仅对宋公堤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深刻感悟宋公堤精神。
这是 一次“知”与“行”双向奔赴的思政课堂——宋公堤遗址与展陈馆为我们的“大思政课”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让红色旧址与场馆焕发出新的光彩。课堂上,将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下的单向理论灌输,转化为接地气、符合青少年认知规律的具体实践活动,学生参与度高、融入感强,能够自觉吸收和转化宋公堤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对高质量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小海螺们齐声配乐朗诵戴训鹏老师的原创诗歌《每闻潮声思宋公——献给伟大民心工程宋公堤》,将本次思政课推向了情感高潮与主题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我们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就要强化宋公堤红色文化的“浓度”、“深度”与“亮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更加贴近学生,促进产生共鸣,有效避免了教育的“虚无感”和“距离感”,切实引导同学们自觉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铁军精神,以实际行动做好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少年。
这是一程穿越时空的体验,这是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这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本次活动立足身边的红色资源优势和革命文物特色,坚持用好宋公堤遗址与场馆这一红色资源,发掘宋公堤的精神内涵,为增强新时代青少年的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共鸣。
戴训鹏 施浩山/文 徐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