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战斗中建立巩固和含抗日根据地

  • 时间:   2018-06-23      
  • 作者:   马定荣      
  • 来源:   鞍山市含山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 浏览人数:  2966

201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新四军建军80周年,在这不平凡的年份回顾新四军当年在和含抗日根据地的战斗历程和业绩,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日军为扫清西进障碍,狂轰滥炸和县城和含山县城。1938年1月,日军侵占南京郊区江浦,4月23日从当涂采石西渡,24日占领和县,26日占领含山,30日占领巢县。日军所到之处,无不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工农业、商业受到空前的洗劫,和含地区人民翘首盼望抗日队伍的到来。

东进抗日,开展和含地区抗日游击战争

为了挽救国家危亡,新四军四支队奉命东进抗日。1938年4月,隶属于该支队的东北抗日挺进团首渡巢湖,越过淮南铁路,进至巢县、全椒、含山、和县、肥东一带,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动员民众拿起刀枪抗日,鼓励青年参军杀敌。在其影响下,和含地区有识之士和爱国青年奋臂举起抗日义旗,含山境内含北黄山地区及铜庙地区组织人民抗日自卫队,和县南乡赵鹏程拉起了一支抗日队伍,他们依靠共产党的领导,不畏强敌,拿起大刀、土铳和日军开展了游击战。保卫家乡,保卫国土,赶走日本侵略者成了和含人民的共同战斗目标。同年9月,新四军四支队第八团挺进肥东梁园地区,会合东北抗日挺进团,在巢肥含三县边区,伏击日伪小股武装,首先在含山六衖一带撕开日伪设防缺口,并将含北黄山人民自卫队改建为黄山游击队,归挺进团建制,开展了地跨巢含全地区的黄山抗日游击战争。是年10月,四支队九团一部挺进到含山南部运漕地区,打了两次胜仗,歼灭日伪军150多人,给驻守和含地区的日伪势力有力打击,进一步武装了和含地方人民游击队,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为和含地区抗日斗争创造了一定的基础。

1939年2月,中共含山区委成立,4月成立中共和含全县委、和县善后区委。和含地区党组织深入发动民众,秘密发展党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爱国力量,特别注意团结国民党地区当局的上层爱国人士开展抗日救亡斗争。9月初,江北游击纵队一大队廖成美、余龙贵部从无为开城桥越过淮南铁路封锁线,深入和含陶厂、南义一带,展开了游击战争,创立方圆10多平方公里的一小块根据地。为迅速打开和含全地区局面,10月,撤销中共和含全县委,分别成立中共含山县委、全椒县委、和县善后区委,在此之前,中共皖江工委派祁式潜深入和县北乡和南乡,组织和县县委,正当和含地区党组织和游击纵队一部在和含地区轰轰烈烈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之时,国民党顽固派推行反共政策,不断制造摩擦。活动在和含地区北部的共产党组织及地方武装,遵照上级指示,南移陶厂、南义一带,与游击纵队一大队汇合,展开了和含地区南部抗日游击战争,逐步扩大和含南部抗日游击根据地,此时,原先开辟的黄山游击根据地被国民党顽固派抢夺占领。

1939年12月,中共舒无地委为了贯彻新四军军部向北发展的战略意图,控制沟通大江南北交通的和含这块战略性要地,在和含地区南部建立中共含和工委,与江北游击纵队一大队紧密配合,展开了抗日游击战。不久,中共含山县委与含和工委合并,成立含和中心县委,由中心县委领导的铜关游击队、半湖乡游击队等地方武装紧密配合游击纵队一大队行动。1940年3月12日,一大队与和县赵鹏程游击队、铜关游击队及含北地区随县委南迁的武装及群众团体的骨干力量合编,成立了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新七团,团长余龙贵,政委廖成美,赵鹏程为第二营营长。新七团成立,和含抗日游击力量显著加强,一方面限制了淮南铁路和含段的日伪势力,并不断给以有力袭击,使其不能为所欲为;另一方面积极展开反击顽固派的斗争,缓解了顽固派对游击区的进逼。此时和含南部抗日游击根据地迅速扩大到巢县附近,方圆数十里,与无为等县游击根据地间隔相连。顽固派对于新四军开辟的敌后地区,步步紧逼,不断骚扰,游击区人民难以安宁。纵队新七团在含和中心县委有力配合支持下,积极投入反顽战斗,在两个月的时间内,进行了大小六次反顽激烈战斗,保护了初创的和含南部这块游击根据地。是年4月21日,顽固派偷袭江北游击纵队,参谋长桂逢洲在反顽战斗中英勇牺牲。4月22日,游击纵队及舒无地委等机关领导人员被迫从无为转移到新七团地区小庙岗一带,不久转移津浦路西。顽固派把新七团开辟的这块游击根据地视为眼中钉,不断增兵围攻,这块游击根据地四面受敌,当时态势是:和含地区对岸当涂、芜湖是日军重兵据点;南部和西部,系淮南铁路沿线重镇,皆驻守日伪军,切断了新四军南线通道;北面是国民党桂系顽军政权皖东专员公署所在地古河,顽固派有数师兵力;和县北既被大刀会割据,又系土顽刘子清、柏承君等武装盘踞之地。和含这一小块区域狭小,正处于敌顽夹击之中。此时游击纵队总部亦已转移,和含地区只有新七团一支新四军抗日武装,虽然游击队有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但长久终难挡住四面之敌。1940年6月上旬,新七团在含山的陶厂一带与国民党顽固派装备齐全的保安团激战,敌顽不断增兵,企图歼灭新七团。为了保存实力,新七团与含和中心县委便主动撤离津浦路西地区。为了收复失地,根据当时形势特点,舒无地委决定了和含地区新的斗争方针,认为和含地区大部队不能进,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要坚持这一地区,必须让在该地区工作的同志秘密隐蔽,选有利基础地区作依托,开展隐蔽的游击战争。在新七团大部队撤出和含地区后,原由含和中心县委直接领导的江文、刘云为首的游击队仍坚持在含山福山地区与巢县南部银屏山地区。7月,含山地区党的领导人随无为胡德荣部返回巢县南部,不久即到含山清林地区与江文领导的游击队汇合。活动隐蔽,战术灵活,斗争取得了一些胜利,队伍不断壮大,地区不断扩大。在此基础上,中共和含巢无中心县委建立,和含地区抗日游击战争声势由此越来越大,局面又逐步打开,一小块游击根据地又在隐蔽中坚持发展起来。

回顾总结,历史的经验值得记取传承

党的建设是根本

八年抗战的史实告诉我们,凡是有中共党组织领导的地方,民众抗日的热情发动就比较充分,青年参军参战的积极性就比较高,抗日武装建立就比较早,基层民主政权就建设得比较完善。1939年2月,遵照中共皖东工委、巢县县委的指示,刁筠寿、张克林、杜少安等含山籍中共党员,回到含山,在抗战初期成立了中共含山区委,随后恢复了含山县抗日动员委员会,建立了含山县抗日工作团。4月,中共苏皖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成立中共和含全县委。县委依靠动委会、工作团,利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机会,正确执行统战政策,在广大农村、集镇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发动群众,发展党员,大力培养青年干部、抗日骨干,为深入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作了充分的组织准备。

在整个八年抗战期间,中共含山各级党组织为适应抗日斗争形势需要,先后进行多次组织调整。中共含山党的组织形式八年中先后发生了9次大的变化,究其原因:一是上级党组织根据形势任务变化对所属县级党组织作出相应的调整。如地委层级,开始是舒无地委,后更名巢湖地委,以后又改为无为地委,随后又设和含地委。地委层级调整一次,必然要涉及到县级党组织的设置变动。二是和含地区是日伪、顽、新四军三方都十分关注的抗日敏感地区,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是常有的事,这一进一退,组织形式也要适应形势变化重新设置,这是很正常的事。三是有的地方领导力量薄弱,领导班子一时配不起来,暂时将几个县合在一起成立中心县委,也是便于加强领导,扩大回旋余地。

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含山一大批青年走上抗日的第一线,他们经过抗日烽火的洗礼和考验,培养了一大批党的建设骨干和经济建设、文教卫生等方面的人才。

统一战线是法宝

毛泽东主席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三个重要法宝。”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中共含山各级党组织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统一战线工作:一是广泛动员民众投身抗战;二是充分发挥爱国民主人士作用;三是认真耐心做好帮会工作;四是注意策略分化瓦解敌人;五是重点孤立打击顽固势力;六是民主建政,凝聚人心。

由于正确地贯彻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各项方针、政策,从而达到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目的。

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大大巩固和扩大了抗日队伍的阵营,使抗日力量一天比一天壮大,形势越来越朝着有利于抗日的方向发展,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武装斗争是关键

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期间,由国共两党分别在含山、和县驻扎和建立的各种抗日武装有10多支。在这些抗日武装中,有从外地调防过来的;有在和含巢抗日根据地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些抗日武装中,既有国共两党的正规部队,又有游击队、武工队、民兵。国共两党领导的军队有时也闹摩擦,但在国难当头,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时,又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日。

在整个抗战期间,含山的抗日武装先后向日伪发动过数百次的大小战斗,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日烽火中,以和含优秀青年为主组成的含和独立连、含和独立团、含和支队,是一支能征善战的抗日队伍,给了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为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再就是在国民党军队中也有以民族大义为重,坚持抗日的队伍,尤其是抗战初期,三次含城保卫战,虽没有取胜,但参战抗日军民奋勇杀敌精神可嘉。在一次反扫荡中,县国民兵团和国民党军队三支队阵亡500多人,其情其景令人震撼。

兵民之本是保证

毛泽东主席在著名的《论持久战》一文中明确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回顾含山八年抗战史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八年抗战中,全县广大民兵不仅为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运送弹药粮草,救护伤员,侦察敌情,维护社会治安,而且还拿起武器配合主力部队歼灭敌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自1941年5月至1945年8月,全县民兵共参加大小战斗上百次,为抗日军队输送兵员8000名之多。在八年抗战中有无数优秀含山儿女血洒抗日疆场,在众多伤残抗日军人中,有的至今身上还留有日伪军的子弹头和弹片。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

如今,历史的车轮驶入二十一世纪,抗日的烽火硝烟与我们已渐行渐远,当年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土地上,胜利的花朵正在盛开怒放,但是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过去,抗战精神永存。光荣的革命传统——新四军“铁军”精神,必将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发扬光大,成为含山人民永远的宝贵财富,传之长远,日久弥新。

     

马定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