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走近世纪伟人周恩来 ——周恩来总理故居、纪念馆巡礼

  • 时间:   2018-06-04      
  • 作者:   黄进琪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     
  • 浏览人数:  1902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讲话精神,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和新四军成立80周年,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和有关单位联合开展“新四军历史回顾和文物展示活动”。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浙东分会遵照总会要求,开展“重走北撤集结路 追寻铁军红色情”调研寻访活动,从浙江慈溪、海盐,一路北上,经上海青浦、江苏张家港、海安、东台、涟水、淮安、高邮,直到镇江,重走当年新四军北撤一路战斗的路线。

   2017513日,笔者随浙东分会调研寻访团,来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淮安。上午,我们一行30人(大多是新四军的第二代)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瞻仰周恩来故居。周恩来故居坐落在淮安市淮安区驸马巷内。正门匾额“周恩来同志故居”,是邓小平同志于1984年亲笔题写。

189835日,周恩来诞生在这里,他在故乡度过了12个春秋。家乡的山山水水哺育了他,在这里他接受了包括江淮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初步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启蒙,使他懂得了生活的艰辛,磨练了他精明果断,富有条理的办事能力。

周恩来故居由两个宅院组成,共有32间房屋,面积1987平米。整个建筑为青砖灰瓦木结构的平房,是典型的明清时期苏北民居的建筑风格。

同志们跟着讲解员清晰的讲解,参观了周恩来的出生房、读书房、乳母住房、主堂屋等。他的曾祖父周光勋、祖父周攀龙在清道光19年(1839年)从浙江绍兴迁居淮安县。祖父曾任过淮安府师爷,阜宁、涟水县知县等。参观“周恩来家世家风图片展”、“周恩来故居书画展”,可以看出周恩来始终保持着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也继承了周家历代兄弟叔伯子侄间真诚相助的良好家风,对于长辈尤其敬重。战争年代,周恩来一直把亲笔写有“爹爹遗像”的照片放在贴身的皮夹里。周恩来从未忘记八婶对他的养育之恩,一直承担她的生活和医疗费用,曾两次接八婶到北京居住。

周恩来不仅是治国理政的楷模,而且是修身齐家的典范。他重视亲情,孝敬长辈,体现一位伟人至情至理的凡人情怀;他注重家庭,伉俪情深,“八互”(互爱、互敬、互勉、互慰、互让、互谅、互助、互学)佳话为后人树立婚姻典范;他以身作则,严于家教,“十条家规”让后人终生受益。周恩来担任26 年总理,日理万机,但始终对家乡魂牵梦萦,深情难忘。他常常回忆童年往事,向人介绍家乡的历史文化。他关心家乡的亲人故旧,指导家乡的建设发展。周恩来每见家乡人,深切关心;每逢家庭事,公私分明。

19587月,时任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受县委委托,去北京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工作,这是周恩来第一次接见家乡的负责同志。当王汝祥谈到希望给予照顾时,周恩来明确表示不行,并委托他带一封信给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信中说王汝祥这次来想在北京解决钢材问题,我当然不能这样做。周恩来指出,淮安要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这样,原料、资金、市场都易解决,就更利于发展,可以先将铁木农具厂搞起来,然后再及其他。王汝祥没有带回一根钢材,但带回了更宝贵的财富——周恩来伟大的无私精神和对淮安发展思路的指导。1959年为确保建国10周年大庆顺利进行,周恩来带头遵守政策规定,要求外地来京的四嫂陆淑珍、十一弟媳陶华在国庆节前返回家乡。

当天下午,调研寻访团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纪念馆位于淮安市城北桃花垠。馆区由两组纪念性建筑群、一个纪念岛、三个人工湖和环湖四周的绿地所组成。馆区总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70%为水面。在纪念馆南北800米长的中轴线上,依次有瞻仰台、纪念馆主馆、附馆、周恩来铜像和仿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等。总建筑面积为3265平方米,其中主馆1918平方米,附馆1345平方米。

主馆坐落在绿色草坪的基台上,象征着周总理是中国人民忠实的儿子,他将永远扎根在祖国的土地上。主馆高26米,与南京中山陵、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为同一等级高度。主馆呈四方形,内八角。四方八面体寓意着周恩来的精神普照着我们中华民族。四根花岗岩石柱寓含着周恩来生前曾先后于1954年、1962年、1964年和1975年四次提出要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设想。四根花岗岩石柱支撑着四坡屋顶,看上去可使人联想起古老江淮平原上提水灌田的牛车棚,寓含着周恩来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四根柱子支撑四坡屋顶的造型还像苏北里下河地区的待渡亭。周恩来1910年离家赴东北时曾在运河边的待渡亭候船,然后登舟北上。以待渡亭的形状作为他的纪念馆寓意周恩来从淮安待渡亭走出,最终又回到了他的故乡。主馆分三层。底层为陈列厅,沿南边51级台阶就来到了二层瞻仰大厅。周恩来1921年23岁时在法国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当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他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时年正好是51岁。

主馆按以下八个展台,运用丰富而详实的图片、实物和电视显示屏,全方位全过程地全面展现了周恩来光辉灿烂的一生,即:(1)立志求索,为了中华崛起;(2)离别故土,北上东渡求学;(3)重返天津,参加五四运动;(4)艰辛奋斗,为了新中国的诞生;(5)峥嵘岁月,投身革命洪流;(6)呕心沥血,臂划发展蓝图;(7)国难当头,拯救民族危亡;(8)鞠躬尽瘁,为了祖国昌盛。特别是在“文革”中,周恩来总理殚精竭虑,苦撑危局,周总理曾说:在“文革”中,我只有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同志们认认真真地看,专心致志地听,通过周恩来同志留下的一衣一物和他教导国人的一言一行,大家始终熏陶在总理可贵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的思想品质之中,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爱国之情,激发了报国之志。参观中,同志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我们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在半个多世纪的光辉革命生涯中,周恩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出生入死,鞠躬尽瘁,信仰坚定,百折不挠,对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统一战线、文化教育和党的建设等领域,从理论到实践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周恩来的一生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的一生。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周恩来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建树的卓越功勋,他的崇高品德和光辉人格,丰碑似的屹立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深深地铭记在中国各族人民的心中。周恩来同志风范永存,人民公朴,心系人民;全党偕模,光耀千秋;世纪伟人,永恒丰碑。

为此,中共中央原总书记胡耀邦于19841029日瞻仰周恩来故居时,欣然题词:“全党楷模”。199161日,江泽民题词:“学习周恩来同志的高尚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97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将周恩来故居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像周总理这样的一代楷模,真是我们现在人,尤其是党政干部学习的榜样,特别要学习他做人的风范,首先是做人,其次是做个模范共产党员,再就是做个革命家,我们要见贤思齐啊!”

通过参观,同志们经受了一次周恩来伟大精神和高风亮节的洗礼,革命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大家表示,作为新四军的后代,一定要遵照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要求,努力学习周恩来的高尚品质,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铁军精神,把研究新四军的历史更上一层楼,为实现中华民放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浙东分会 黄进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