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年底,我随王必成同志带领的新四军二旅回到江南后,分配在新四军十六旅独立二团(任政治处主任至政委),到一九四五年七月,我一直坚持在太滆地区进行抗日游击战争,参加了一九四三年开展的反“清乡”斗争。对这些几十年前的往事,由于亲身经历,其情其景回忆起来也是 垂老难忘,一些情景仍然记忆犹新。我主要谈谈一九四三年,我们坚持太滆地区粉碎敌伪 “清乡”、“扫荡”和打退顽军向我进攻的一些情况。
一、太滆地区抗日基本状况
一九三八年六月,新四军一支队在苏南的茅山地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茅山成为一支队司令部所在地。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由于正确地执行了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逐渐发展到了整个苏南、苏北地区,成为抗战时期重要的根据地之一。它犹如一把锋利的钢刀,直刺敌人的心脏。由于苏南是日、伪军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基地,是日、伪政府和军事首脑所在地,我们在敌人心窝里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游击战争,搅得他们日夜不安,日、伪便不断发动“扫荡”、“清乡”,妄想拔掉这把钢刀。这使我们苏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也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变化、敌我力量的对比,变得复杂、曲折起来。
到了一九四二年前后,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为了支持这个战争,日寇在华战略上停止了正面战场的军事进攻,对国民党主要是采取政治上的诱降,而向我八路军、新四军根据地和游击地区大举进攻。在苏南敌后,日伪于一九四三年一月开始,对我茅山和太滆地区进行封锁、增设新的据点,抽调兵力对我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实行残酷的“扫荡”和“清乡”,妄图推行伪化苏南,建立一个所谓的稳定后方。
而此时,国民党一方面大搞“曲线救国”,派遣党政人员和特务以及大量军队投奔敌伪;另一方面加强派遣武装特务,袭击我地方政权和扑杀我党政干部,并调遣大军(在太滆、两溧地区的兵力就达十二个团),不断向我根据地挑衅、搞摩擦或进行突然袭击,我又不得不被迫与顽军作战。
所以,在这一时期,我茅山抗日根据地处在敌、伪、顽夹击之中,形成腹背受敌,斗争非常尖锐复杂、激烈艰苦。可以说:一九四三年反“清乡”斗争是自“皖南事变”后,我们与敌、伪、顽的又一次“生死搏斗”。
二、敌伪“清乡”的军事部署及顽军情况
1、敌人在组织上成立了“清乡”主任公署驻镇江,同时设立“清乡”保安司令部。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划定的“清乡”区,组织训练各地“清乡”人员,频繁调动辖区内的“清乡”部队,执行“清乡”计划。
2、在政治上,利用报纸对人民进行欺骗宣传,提出了军事、政治、经济总动员,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建立和平模范区、乡、村等口号。敌人的“清乡”人员—汉奸、特务到处活动,还加强了“保甲伪化制”(即将顽保甲制变为伪保甲制),以达到破坏我地下组织,对付我地方工作人员和有影响的群众团体等,并利用威胁、利诱、欺骗,甚至强迫他们自首,对地方绅士和实力派采取怀柔政策,以名利拉拢,为达到破坏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以华制华的目的。
3、敌人在军事上抽调大量兵力进行“扫荡”,增设新的据点,密建碉堡,并以据点为中心编造几百里长的竹篱笆墙,实行军事封锁。一九四三年初,日伪集中三千多兵力对茅山及太湖地区进行 “扫荡”。敌人还在清乡区内,增设流动巡逻哨,配合据点敌人反复搜查和屠杀我地方干部及革命群众。当时,宜兴虽未正式宣布为“清乡”区,但敌人在宜兴城内驻有重兵,与各处据点一样增兵,还在宜兴地区的各据点间构筑了竹篱笆墙。
这就是敌伪疯狂地向我太滆地区“扫荡”、“清乡”,实行残酷的烧、杀、抢的“三光政策”的军事部署。
4、顽军情况。从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三年,国民党先后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自一九四一年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起,特别是“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派遣李宗仁、汤恩伯、李品仙等部向我苏浙皖地区不断大举进攻。当时太滆地区有顽军保九旅张少华部;“忠义救国军”宴子风部;宜兴地区还有土顽程维新、王渭溪等地区实力派,以及“顽化伪军”(就是由伪军投降国民党的部队)。他们与日、伪相互勾结,专门破坏抗战,向我军找摩擦,对我背后搞突然袭击。
由于我们在敌、伪、顽夹攻的最前哨,当时太滆地区反“扫荡”、“清乡”的斗争形势是非常残酷而艰巨的。
三、我们反“清乡”斗争的准备和采取的对策
1、我们的基本方针。根据苏、常、太和澄、锡、虞地区反“清乡”斗争的经验教训,我们在太滆地区党委一员化领导下,提出了巩固基本区、发展游击区、坚持“清乡”区,保存和积蓄革命力量,寻找战机,要打必胜的方针,并在思想上、组织上以及军事部署上做好反“清乡”的准备工作。
2、反“清乡”斗争的思想动员和教育工作。我们根据苏、常、太地区的反“清乡”斗争的经验,用其他地区斗争胜利的事实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使其增强对敌斗争的勇气,并说明我们党和新四军始终要和当地人民战斗在一起,使广大人民对反“清乡”的斗争增强胜利信心。我们还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口号,积极发展进步力量,争取中间力量,孤立顽固势力的斗争策略,依靠基本群众,对伪军家属也做宣传工作。在部队内部,我们结合国内外的形势,和各部队反“扫荡”的胜利消息,进行政治宣传教育,以鼓舞指战员的斗志和胜利信心。
3、组织上的准备。在“清乡”前,我们在组织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对机关实行精兵简政,动员年老体弱的和难以坚持的女同志暂时离开机关和部队,安置到适当的地方隐蔽或学习;对于“清乡”区内的党组织进行隐蔽政策,改建为秘密党支部;对于“清乡”区内平时比较活跃的公开党员调往别区或跟随部队;为了坚持内线斗争,党政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化整为零,都配备了短武器;组织成精干武工队,由县、区主要干部亲自掌握,分配在可靠的群众家里进行隐蔽;这些武工队夜间又集中外出活动,镇压打击对我危害极大的“地头蛇”—汉奸、特务,清除敌人的耳目,打击敌人的反动气焰;“清乡”区内的党组织进行隐蔽政策,建立隐秘的联系点,准备两套班子(既公开和秘密各一套)进行工作等等。
4、做好统一战线工作。为了坚持“清乡”区的内线斗争,坚决执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派,打击顽固分子”的方针,在统一战线方面,除了做上层人物的工作外,还要做大刀会、青红帮的工作,允许我们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收徒弟。如我们独立二团的参谋长王香雄同志,在武进地区就收了不少徒弟。党对这一工作的方针是利用一些封建的方法,到达消灭封建、团结改造一批人到抗日方面来的目的。这对我们坚持在“清乡”区内的斗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另外,在争取“两面派”人员方面也做了研究和布置,以团结、争取、改造伪乡、保、甲长为我所用。
5、军事部署上我们主要是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太滆、宜兴是我们坚持斗争的基本区,这里的部队主要是我们独立二团。一九四三年上半年,我们以化整为零行动为主:由团长杨洪才、参谋长王香雄和我三人各带一个连的兵力分散行动。我们这种小部队活动,目标小、转移快、灵活性强、易于隐蔽、便于选择时机打击小股敌人。这是为了避开敌人集中兵力对我们“扫荡”时的锋芒,保存和积蓄革命力量而采取的必要行动。待“扫荡”过后迅速集中部队形成拳头,狠狠地打击敌人。当在外线行动的部队取得了不断的胜利时,就有力地支持了“清乡”区内的斗争。如我武南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就发动群众开展反“封锁”斗争,动员五、六千人,先后破坏和烧毁竹篱笆一百七十多里,使敌人顾此失彼,疲于奔命。
这一时期,我主要是在宜兴以北(即:和桥、漕桥、万石桥、周铁桥、芳桥等)地区活动为主,这些地方都有敌人的据点。为了坚持和战斗,我们的部队常要在夜间,风雨无阻的行军或转移宿营地,穿插战斗在这块狭小的地方。我们紧紧依靠地方的党政干部的支持和掩护,如当时的县委书记徐敏同志、县长张之宜同志,还有区里干部谈平东、严昔茵、王平、孙芝轩……等,也全副武装,常与我们在一起行动、打仗。在他们的帮助下,不但解决了我们部队许多实际困难,部队也有了对敌情的了解,能在敌人眼皮底下活动,而让敌人摸不清我们的行动情况。
由于苏南地区党委制定了反“清乡”和反对顽军进攻的正确方针、政策,新四军军部又及时派了一师二旅野战部队南下,支援苏南地区的反“清乡”斗争。在军事上采取机动灵活地游击战争,歼灭了大量的敌伪军,挫败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粉碎了敌人的 “扫荡”、“蚕食”和“清乡”的策略。在一九四三年反“清乡”斗争时期,我们独立二团打了许多仗,一九四三年六月我们做过统计,半年就打仗80多次。我们在地区党委一元化领导下,随着每一次军事上的胜利,更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敌斗争的信心,使敌人的“清乡”计划不断被我们所粉碎。实际上到了一九四三年六月敌人的“清乡”计划已被我粉碎,完全破产了。
在一九四三年,太滆、宜兴地区反“清乡”、反“扫荡”的斗争,是我们在抗日战争中最艰苦的一段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们依靠和执行了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不仅粉碎了日伪的“清乡”、“扫荡”,也打退顽固派的军事进攻;不但保卫了茅山根据地,巩固了太滆、长滆地区的根据地,并且还发展扩大了苏浙皖边区新的根据地,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用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精神,战胜了空前的困难,渡过了难关,创造了许多英勇事迹,最终走向了胜利。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啊!它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凝而成的,我们谁也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最后我以诗歌作为结束语:
当年抗战太湖边,健儿斗志钢铁坚。
军民团结打敌顽,鱼水深情多亲切。
古竹全歼伪海军,血战马山中秋节。
平台山下决死战,英雄将士洒鲜血。
烈士英名传千,古,血染红旗色更艳。
太湖名胜天下闻,今日沿岸春满园。
注:
1、这一时期父亲所在部队为新四军六师十六旅独立二团,团长为杨洪才、参谋长为王香雄。
2、该文是父亲林胜国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完成。
3、本文根据父亲林胜国原文稿重新整理。
林胜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