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精神变物质的现实故事

  • 时间:   2018-05-16      
  • 作者:   洪炉      
  • 来源:   1师分会      
  • 浏览人数:  1748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物质当然先于精神,物质第一,精神第二。

不过,有时精神也可能是第一,这有现实例子。

如今四海闻名的沙家浜,当然是个物质,可她最初只是一台戏,即原名《芦荡火种》的名剧《沙家浜》。剧作当然是精神产品,沙家浜这一物质,就是由《沙家浜》这一精神变成的,这有事更有史为证。

现在正说的沙家浜精神,是由沙家浜这个物质升华出的,这确是一个既新潮又响亮的时代用语。但是她的出生年月,并不算多久远,要论资历资格,肯定并不如我。

老汉今年虚岁八十又五,参加革命也有七十多年,身份和头衔是:当年的新四军小兵,后来的解放军文艺兵,接着是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地记者,又作为《解放军报》记者参加了援越抗美战争;已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新闻工作者(即记者)协会,还是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和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的理事等等。如今只是个离休老兵,定居在北京的部队干休所,却与江南的沙家浜以及那片热土,一直藕断丝连,几乎缠绵了一辈子。因此如果要我为此说点什么,还是颇有文章可做的。

我且从头说起——

:历史渊源

当年我曾在沙家浜所在地区驻军,时间虽然只有二年不到,那里却从此把我给上了,直到那里已经名扬中外,仍然有着联系以致牵连,这使我可以大言不惭地宣称:本人就是沙家浜精神,从发生发展到发扬光大的重要见证人,至少是个之一

其实话说回来,在几十年以前,谁也没听说过什么沙家浜,更别说又有个什么精神,只知道江苏省有个常熟县,从县境内到苏州北边,有个既浩淼又曲里拐弯的大水荡子,后来听说那里叫阳澄湖,湖上都是大片芦苇滩,还有些大小渔村,其中一个名字很怪,叫做家浜,第一个字没几个人念得出,有人说这音(我查了汉语词典,正确读音是she,应念为),这才成了后来的沙家浜。就因为这个藏在湖中芦苇荡里,抗日战争中的新四军游击队一些伤病员,就隐藏在这里治疗养伤,归当地即常熟党的地下组织领导和联络,又由本地人民群众保护照顾着。由这些伤病员们开始,渐渐拉起一支抗日武装,他们的对手除了日伪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杂牌队伍,也就是号称忠义救国军胡传奎那伙人(胡传奎确有其人),这就有了些故事及各种人物,也有了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

厍家浜出来的这支队伍,后来被编进新四军主力部队,1949年起又成为解放军20军的一部分,也就成了我们的兄弟部队。这支部队的文艺战友崔左夫等,将他们当年的故事写成文章编成书,一时广为流传。20军文工团的陈荣兰大姐,转业进了上海市,当上了人民沪剧团的团长,恰好我与上海人民沪剧团有些老关系,更有不少老朋友,这才使我与后来的沙家浜,特别是样板戏《沙家浜》,也有了某种关系或关联。

故事再回头说,我们部队从新四军到解放军和志愿军,与20军确是铁哥们老关系,当年都是新四军1老师长粟裕将军的部下,他们是1旅,旅长叶飞,我们是3旅,旅长陶勇,叶旅长和夫人王于耕还兼任了我家乡地区的领导。后来又都是华野主力1纵和4纵,解放战争中一直并肩作战,大军渡江后一起攻进了大上海,他们驻在沪北远郊,我们去参加解放舟山群岛。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们第一批赴朝参战,我们来沪接防,和他们一样,军部在嘉定,有一个师驻常熟,在军部的我就常去常熟,从虞山到阳澄湖,我们都去游山玩水过,不过没去什么沙家浜,连厍家浜都没去过,但对这里的山山水水,尤其是当地的人文景观,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我个人对于常熟,另有一段深刻记忆。抗日战争开始后,原在江北老家教私塾的父亲,为了抗日救国决心投笔从戎,在江北找不到抗日军队,听说江南才有,就通过关系来了常熟,却碰上了国民党的杂牌队伍,也就是胡传奎那样的忠救军,竟把我父亲当新四军探子抓住了,已经决定将他枪毙,刑前他悲愤地吟诗喊冤,诗曰:

      赤胆忠心闯江南,誓灭倭寇还河山;

      有兵不战钻山洞,空留耻辱满人间。

      我未杀敌遭敌杀,人到黄泉心不甘;

      今日头断太冤屈,中华男儿应自惭!

他的大声吟诵,被那里一位文书听到了,此人也是个书生,更有爱国爱才之心,忙对上司为我父亲说了好话,请求胡传奎们刀下留人,竟被说服恩准免死,事后又在那文书帮助下逃了出来。他被抓被审时,听出新四军才是真正的抗日队伍,就去寻找他们,辗转漂泊中又得知,新四军已东进到了江北苏中地区,连忙赶回老家,党的地下组织也找到了他,入党后一直在地方工作。而他参加革命的转折点就是常熟,那个救他一命的文书,很可能就是位常熟人,这使我从小就听父亲常常讲起常熟,特别是在那里的险遇,所以常熟早就是对我有着特殊意义的福地宝地。

第一:书归正传

上面这段虽非闲言,既已叙罢且归正传。我们部队在沪北接20军防一年多,奉军令也开赴朝鲜,还是接的20军防地,将他们替换回了国,由我们上前线痛打美帝。苦战不到一年,打出了朝鲜停战,终于迎来了东亚和平。为了欢庆这一伟大胜利,195310月志愿军出国作战三周年时,祖国派来了规模巨大人数众多的慰问团,奔赴前线各地慰问中朝军民,并且是哪里来的最可爱的人,就由哪里的祖国亲人慰问,我们部队是华东地区上海北郊来的,来的就是华东分团又以上海人为主,慰问演出的主力军则是上海人民沪剧团。我们在嘉定、常熟等地驻军时,就没少看沪剧,只觉得有点嗲兮兮又软绵绵,但是很好听,老家来的剧团当然受到子弟兵的格外欢迎。由于我是所在部队的《战地》报记者,对本部队的战斗情况和英雄事迹比较熟悉,领导上让我陪同祖国亲人去各团各阵地,一边慰问演出,一边搜集创作素材,这就和他们亲密接触了,又从此成为好朋友。

当时沪剧团带队的是市文化局的汪培(他后来在市艺术研究院),团里挂头牌的主要演员是丁是娥,演出的主要剧目是《罗汉钱》,这部戏在全国会演时得了大奖,女一号小飞娥就由丁是娥扮演(正是她后来又是《沙家浜》前身《芦荡火种》的女一号阿庆嫂),她的丈夫解洪元在剧中还是她丈夫张木匠,另一女主演筱爱琴却成了他们的女儿,胖胖的石筱英把媒婆五婶更演活了,与她演对手戏的燕燕,一曲《紫竹调》唱得至今还在流传。《罗汉钱》的编剧是宗华和文牧,前者后来成为我的战友、作家韩晓鹰的妻子;后者却成为名剧《芦荡火种》的原创作者,都是上海文艺界的重要人物。我们部队干部战士不少是北方人,却都被南方的沪剧迷住了,剧中有一段小飞娥关于罗汉钱的大限咏叹调独唱,我这个男兵竟能一字不落地从头唱到尾,可见他们的演出多么深入心。他们从195310月到朝鲜,直到19541月才班师回国,分别前我们都互留了地址,以后凡去上海必去沪剧团探望亲人,我们军文工团的葛乃庆,转业回上海竟成为那儿的导演,加上宗华、韩晓鹰夫妇,尤其是丁是娥、解洪元和筱爱琴、邵滨逊夫妇等,都格外欢迎去看望他们的最可爱的人1955年我到北京后,沪剧团每次进京,都请我去看他们的新戏,不断和这批祖国亲人们保持着亲密接触。作为沙家浜精神之一的军民鱼水情,早就在我们中开始了。

第二:好戏这才开锣

来自20军的陈荣兰大姐,就任上海人民沪剧团团长后,把人民军队的传统作风也带来了。沪剧过去主要演出些儿女情长类的剧目,陈团长来后先带剧团常去部队演出,就加了些革命斗争和军队题材节目,为了演得好像个兵,她就派人深入部队体验生活,编、导、演等主创人员还下连当兵,他们的孩子长大了,干脆就参军入伍成为战士,老演员邵滨逊、筱爱琴夫妇等,都成了军属大爷大妈,团里的演出剧目,更有了一批革命历史和战争题材作品,从而使这个地方剧种,由原来比较阴柔转为阳刚了。正是陈荣兰团长,将老部队一批伤病员在家浜的故事,引进剧团交代给编剧文牧和导演杨文龙等,和他们一起打造出了一台革命战争题材新戏,这就是先为名剧的《芦荡火种》,后来又成为样板戏的《沙家浜》。他们原创的《芦荡火种》演出后竟一炮打响,迅速红遍了大江南北,沪剧皇后级主演丁是娥的阿庆嫂,作为春来茶馆老板娘,与胡传奎、刁德一智斗的男女声三重唱,也成了几乎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唱段。

《芦荡火种》的走红,竟引起了一个大人物的注意,此人就是当年的第一夫人江青,她正在搞什么京剧改革,主张多演现代戏。1963年正是由她点将,邀请沪剧团来京演出《芦荡火种》,好让北京的京剧团观摩学习,准备改编为现代京剧。只是这时的江青,远不如后来在文革中那么,连正任北京市长的彭真等人,也不大瞧得起她,由她请来的上海沪剧团,到了北京竟不安排剧场让他们公演,连住的地方也不给,只得在前门外一条小胡同内,找到家十分蹩脚的小旅馆安身。他们一到我就赶去了,还约了军事博物馆的画家彭彬,他是陈荣兰大姐的新四军老战友,我们看到他们下榻处的窘相,身为北京人也为北京市如此对待他们,认为太不够意思,因而很不好意思

但是陈团长和大演员丁是娥等都不计较,看来他们确是学到了革命部队的艰苦奋斗作风,照常乐乐呵呵又快快活活地,准备向首都人民和领导们汇报演出。因为北京市没安排正式剧场,陈团长就通过部队的老关系,借到了城边上的总政文工团排演场(就是现在的解放军歌剧院原址),在那儿演出了许多场,我和彭彬带着全家人都去看了,自己更是看了又看。团里同志告诉我们,江青同志不仅也去看了戏,还去他们住的蹩脚小旅馆,亲自莅临视察过,不过这个说法不是他们当时说的,而是我现在特意加工出的,因为那时的江青,虽是第一夫人,为人却还平易近人,甚至相当谦虚谨慎,与她后来成为红都女皇时,根本不是同一个人。她亲临小旅馆视察这样的大事,也不是陈团长向我们正式传达的,只是团里的丫头小子们,当作趣事轶闻随口说出的,可见谁都没把江青当一回事。

《芦荡火种》在总政排演场演出多场,那里有别的任务恕不接待了,陈团长又请总政文化部安排,到北京郊区驻军部队去,借那儿的大小礼堂继续演出,对各部队进行慰问,我和彭彬都是部队的,就陪他们一起去了。见沪剧团每到一个单位,全团同志就都分散开来,深入各个兵营驻地,见谁头发长了按坐下就给他理发,女同志则将宿舍里的脏衣服和被单等,搜罗出来一一拆洗一番,乐队的老同志自带着工具材料,找出一双双旧军用皮鞋胶鞋,全给修补加了后跟。演出前观众入场时,陈团长又率领全体人员,列队夹道欢迎干部战士,演出结束后又全团出动,打扫剧场清理环境,离开这里时又留下了大红纸写出的慰问感谢信……他们这一系列行动,把我和彭彬都给感动了,我们相约着在《解放军报》上,对他们表示热烈赞扬,由我写文章,彭彬作插图,以《我们的文工团》为题,占了军报小半个版。不料这篇表扬稿,又引出了新的故事。

第三:大戏进入高潮

发表我们这篇稿子的军报到了上海,被正主管宣传文化的市委宣传部长张春桥看到,马上报告了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说是沪剧团到北京先遭冷遇,却受到了部队热烈欢迎,《解放军报》特地发表文章,表扬了沪剧团,这使我们的报道,也得到了上海市委的重视。只是这事当时我不知道,要不就可以趁机藉此贴上去,巴结那位据称是毛主席的好学生,不老的柯老和后来的四人帮狗头军师,我也就爬了上去,此后也就更交代不了了!好在这事并未发生。与此同时,北京京剧团按照江青指点(那时她还无权指示),将沪剧《芦荡火种》改编为京剧现代戏,排练出来以后就在北京公演。沪剧团来京演出,我是应邀看戏的贵宾,京剧团在京演同一出戏,我却要自掏腰包买票去看,北京的近亲远不如上海远亲与我更为亲近。

北京京剧团主演《芦荡火种》中女一号阿庆嫂的,是此团台柱子京剧名旦赵燕侠,她的演唱功夫与沪剧皇后丁是娥不相上下,可谓异曲同工,都很美妙动人,尤其是智斗一场的男女声三重唱,其唱词更是字字句句皆为珠玑,后来知道这出自文学名家汪曾祺的大手笔,难怪它确是不同凡响。于是这台京剧现代大戏,也就红遍了京城内外和大河上下,这一名剧也就此进入高潮。由中国第一夫人亲自陪同全党全国伟大领袖,亲临剧场视察(这是对领导人的专用语)了此剧,从而使《芦荡火种》这台戏,从此登上了艺术顶峰

正是伟大领袖看了戏后,连续发出最新最高指示,金口玉言指出,此剧应该加强武装斗争云云,又指出芦荡里都是水,会把火种给淹灭了,应该将剧名按照故事发生地点,改为沙家浜,这也是京剧剧名的常例惯例。原来当初沪剧团的编剧文牧,在写作剧本时,已将故事发生地家浜,改为谁都认识的家浜了,连剧中代表即当地人民群众的老大娘,也叫为沙奶奶了。这伟大领袖最高指示一发出,本来没有的一个沙家浜,也就横空出世,从此闻名天下!

其实后来的这一切,最早就是从前门外小胡同那家蹩脚小旅馆开始的。如今那家小旅馆已被拆迁,早就灰飞烟灭了,不然倒可以加以修复,建成又一座《沙家浜》历史纪念地。更令人遗憾和痛惜的是,到了后来的文革运动中,从北京的赵燕侠到上海的丁是娥,以及成千上万名著名艺术家、作家和学者们,都被当作三名三高黑帮黑线以及反动权威甚至牛鬼蛇神之类,统统被横扫打倒了,由丁是娥、赵燕侠等首创首演的《沙家浜》,已经成为革命样板戏,剧中的阿庆嫂已成为新时代的红色英雄偶像,连她开的春来茶馆,也一下开遍了全国各地,包括《沙家浜》在内的革命样板戏,竟成为继《国际歌》之后又一无产阶级艺术巅峰之作!人们一时也忘了首演首创这台戏的丁是娥、赵燕侠和一起创演推出这些艺术精品的劳动者们。幸好有的知情者还活着,其中有个我这老头儿,才能告诉人们,那些革命样板戏的源头到底在哪儿!?也会使人知道,这是不是真是什么伟大旗手的什么伟大功勋业绩

1976106,一声雷震醒全国,文革就此收场,虽然流毒遗害依然不断,真正的艺术杰作仍然着,阿庆嫂智斗刁德一、胡传奎,郭建光与沙奶奶等的对唱、重唱和合唱等等,不仅还在世间继续流传,其艺术魅力丝毫不减当年,以致感染感动了我国一代又一代人。于是精神也就变成了物质,就在常熟的阳澄湖畔,居然出现了一个现实的沙家浜

第四:精神变回为物质

改革开放以后,原创首演《芦荡火种》的丁是娥等名角和编剧文牧、导演杨文龙,特别是老团长陈荣兰等等,都已先后辞世,可他们最早打造出的名剧《沙家浜》,已成为人民共和国的红色经典,原称人民沪剧团的小单位,也成为国家级代表一个剧种的上海沪剧院。由丁是娥等首唱的春来茶馆中的智斗和郭建光与沙奶奶等的对唱等著名唱段,依然风靡全国成了保留节目,不只在国内到处传唱,沪剧新星茅善玉小姐,还将原来只是《罗汉钱》中一支民间小调,也是剧中一段小插曲的《紫竹调》,唱到了世界歌剧皇宫维也纳金色大厅,又醉倒了大批洋人先生女士和小姐们,使这本来只是地方剧种的沪剧,不仅走出了上海,更走出了国门,一下成了世界舞台上的东方民族歌剧。

后来的这一切,其实都是由当初的人民沪剧团和随后的上海沪剧院开创的,这使人们注意到了《沙家浜》故事原始发生地点,找到了已成沙家浜的老厍家浜,又从这处文源,发现了更为可观甚至是巨大的财源经济基础就与上层建筑巧妙结合互相促动,一批有开发和发展眼光的商人联合文人,就在常熟境内的阳澄湖芦苇荡中,平地一声地创造出了一个鲜活的沙家浜村镇,新开了一爿招引四方客的名店春来茶馆,在其对面又搭了一座露天剧场,正滚动演出着《沙家浜》中的智斗一折,四周还有各种相邻相近的设施建筑等等,一座新镇也就拔地而起了。以此为基地又以阳澄湖特产大闸蟹和湖八鲜等等,招来了国内外食客游客,更以此为中心开发了莲花岛美人腿等等风光迷人的新景观,设计出许多游览节目和活动项目,将这里打造成为中外闻名的AAAA级旅游景区。正如《沙家浜》男一号郭建光所唱的:朝霞照在阳澄湖上……”,一台样板戏朝霞,果然把大片的阳澄湖,一下子全给照亮了!

人们再接再厉,在此基础上继续开挖,通过原常熟县(现在已发展为了)的党史、文史等史志部门与专家们,发掘出了当年组织联络这里斗争的党的领导者,查到他们的姓名及其事迹业绩,又找到曾在这里治疗养伤的伤病员们,了解到他们来历经历等等,还将被阿庆嫂智斗斗倒的胡传奎、刁德一等的原型轶事,都一一查明搞清楚了,从而使当地当年抗日军民,如何与日、伪、顽(即国民党顽固派)们,坚决斗争的革命历史,更为具体丰富和生动形象了。正是在这些重要的精神成果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更新的物质成果,在这里建成了一座高大宏伟又新型的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使来这里观光游览的男女老少,受到了更多更深的思想政治感化,这就又成为当地影响巨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是,原来这处只有芦苇荡的水乡,从此跃升为中外闻名的红色经典名胜景区。

其实这些都是沪剧团一台戏引发出的,现实的沙家浜,应是沪剧院在演出剧目以外的,又一更为重大甚至辉煌的副产品。正是因此,上海沪剧院老院长,著名剧作家余雍和先生,几次邀请我和彭彬,由他亲自陪同我们同去沙家浜胜地一游。由于种种原因,此行一直未成,我却以新四军老战士身份,先去了沙家浜,当然地享受了当地所有旅游节目,也专程去了沙家浜纪念馆,认真参观学习过,还受到常熟市领导和有关方面的热情接待。使我甚感欣慰深为感动的是,在沙家浜纪念馆中,不仅看到了当年中共常熟县委领导人的照片与史料,还看到在这里养过伤的老同志带头人(他名字中有个字,也就是剧中男一号郭建光的原型)的形象资料,连胡传奎、刁德一的史迹等等,也都看到了。使我大感亲切的是,又见到沪剧皇后丁是娥的熟悉形象……这里把已逝历史及其人物,都重新复活一一展现了。

我边看边想道,从沙家浜到纪念馆,如今的这一切,作出这些创意,开发这片热土,积极筹划和辛勤建设者们,确是对今人和后人,从以往历史到以后未来,都已作出了重大贡献,连我这个老兵,也跟着沾光享受了,我从心中喊出:谢谢了,沙家浜的所有创造者劳动者们!

尾声:精神物质,都将永存

本文开头写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物质第一,精神第二。这当然是对的,可是也有例外,如常熟的沙家浜,就是先有精神,后有物质的,是一台戏造成的结果。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还与毛泽东思想完全一致。毛主席就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上层建筑也会反转过来,对经济基础发生重大影响。他在《矛盾论》中写道:……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引自《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341页)

所以,从《沙家浜》到沙家浜的演变发展,也证明并证实了革命导师们的教导无比正确。

我所以回顾当年写出此文,是对于沙家浜精神确有所感更深有所悟,正是沙家浜最重要列为第一精神军民鱼水情,几十年前就已在上海沪剧团中,继承实行做得很好了,他们本身及其行动,就是《沙家浜》中沙奶奶、阿庆嫂和郭建光等的原型,我就见证也亲历了这段历史。加上已成现实的沙家浜,这种可贵精神确已得到传承发展和发扬光大。当然,如今的沙家浜,早已没有郭建光等新四军伤病员,也不再有驻军部队,可能连武警都没有,至多有几个维持秩序和治安的警察和保安,但是这种军民鱼水的精神及其优良传统,必须永远保持,这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是当前的官民关系,我以为这比当年的军民关系更为重要,已经和正在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发生着深刻和直接影响,应该也必须引起特别重视。

按照党的要求,即干部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只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人民群众就是他们的沙奶奶阿庆嫂们,也是他们的保护神和监护者。可惜现实又是恰恰相反,有不少们已经成为当代的红色胡传奎和刁德一等等,成了欺压和剥削老百姓的贪官污吏,也就成为新一代郭建光和阿庆嫂、沙奶奶等的斗争对象,当然都是如今党委纪检委的查处对象。这种极不正常的反常的官民关系,必须坚决纠正,应该回归为当年的军民鱼水关系。我认为这正是今天提出的沙家浜精神的根本目的。

还有一点应予注意,现在有的们在台上冠冕堂皇,大吹如何廉洁奉公为国为民,一下台就被双规现了原形,可见他们说的唱的,都是为了骗人胡弄人,是些业余的表演艺术家。倒是些真正的专业艺术家,包括表演艺术家们,例如创造出《沙家浜》的沪剧团同志,自己以身作则首先做到并做好了军民鱼水情,再通过艺术作品创造了更完美的军民鱼水情,以致推动了全社会的军民鱼水关系。这表明他们唱的做的不只是硬功夫,更是真功夫,也以此感动了无数人,他们的作品也才更为深入人心并流传于世。

那些对人装腔作势,实际贪赃枉法的业余表演艺术家,在他们面前应该羞耻永远愧对这些真正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家们。也正因此,我们从抗日战争时期,就已经开始的对日、伪、顽军队的斗争,也就是郭建光、阿庆嫂与胡传奎、刁德一等的斗争,直到如今还在继续,只是换了新的方式形式和斗争对象而已。

所以,我们现在提出的沙家浜精神,不仅重要,更为必要,我也才写了此文,参与鼓吹和弘扬这一可贵精神。


1师分会:洪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