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松柏青长在 馨兰永芬芳

  • 时间:   2018-05-08      
  • 作者:   邓淮生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      
  • 浏览人数:  1331

今年是张茜阿姨的九十华诞,亦是我们的新四军创建75周年,我们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和中柬友好协会联合举行一个座谈会,深切缅怀我们敬爱的张茜阿姨.今天到会的有许多是当年浴血战场而今已是耋耄之年的新四军老战士,他们不顾年老体弱,赶来参加会议;还有的阿姨是抱病出席,烈日炎炎之下不辞辛苦,我们在此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我们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是以宣传铁军精神,继承和发扬新四军优良传统和作风为主旨的民间社团.许多健在的新四军老战士以及我们这些听着新四军军歌长大的后代们,共同为弘扬新四军精神而无偿的做着默默奉献.

张茜阿姨正是我们新四军这支雄师劲旅里的成员之一,1938,她同多数新四军战士一样,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难之时;毅然离开家乡,投笔从戎,奔向了抗日救国的战场.年仅15岁的张茜阿姨脱下女儿装,穿上灰色的粗布军衣,成为一名光荣新四军女兵!她积极投身于抗日宣传工作,她所在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活跃在皖南的青山绿水之间,她们慰问英勇的抗日将士,教当地老百姓唱歌,宣传抗日形势,并很快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演员.在江苏溧阳水西村的江南指挥部,她刻苦训练,成为射击优秀的神枪手.在抗日的滚滚洪流中,这个温柔似水的年轻女孩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而就在她与陈军长喜结良缘之后,她依然尽职尽责的做己的那一份工作,赢得了新四军广大指战员的赞扬.

今天,我们纪念张茜阿姨,不仅因为她是开国元帅的夫人.她首先是我们新四军的一位女兵,是一名是驰骋在大江南北,坚持八年敌后抗战的顽强的战士.在云岭新村的战地服务团,她用甜美的歌声宣传讲我们的抗日纲领,鼓励热血青年积极投身于救国救民,抗击外辱的战斗行列。她舟船劳顿,经历了几天的紧张行军,渡过长江,来到了泰州的江南指挥部.没顾上休整片刻,她就投入了编写刻制宣传抗日文稿的工作中,一篇篇笔体娟秀的传单和新四军江南指挥抗敌周报都从她手下印制出来,字里行间都融入了女性特有的精心细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艰难困苦的生活考验着每一个部队成员,虽然她身为军长夫人,可她却与普通战士同样,风餐露宿,身上旧军装打着补丁的,吃着糠菜掺半的饭菜.在漫长的岁月里,她默默地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岁月,这是一个战士的牺牲精神,正是千千万万个战士的舍已为民,无私奉献,我们才能战胜进犯的侵略者,捍卫了华夏民族的神圣之地,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她们的丰功伟绩,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之上!

身为一个女性,就必然要结婚生子.在战争年代做母亲,要与大家一样行军打仗,休息时还要再付出更多的精力去照料孩子.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一曲颂扬母爱的赞歌,而张茜阿姨的经历尤为艰苦.19436,黄花塘整风之后,陈老总被迫离开新四军远去延安,年仅21岁的张茜阿姨孤身一人带着两个幼子留在军部,原有的待遇被降低了,孩子小,爱生病,幸而张茜阿姨有战友们支持和鼓励,她们有的送来钱,有的送来衣食物品,还有的送来了缴获的战利品.在战友的帮助和安慰之下,张茜阿姨以她那瘦弱单薄的双肩,亲自照顾一双幼子,硬是扛过了那段艰辛的岁月.许多新四军的老同志提到那个时期,都会由衷的伸出大姆指,夸赞张茜阿姨那份顽强不屈的精神.母爱是一股涓涓细流,它平凡,却在平凡中孕育着一份惊人的伟大!

每当日本鬼子前来扫荡,清乡的时候,怕影响部队的行动速度,家属们通常是要被送到偏远山区的老乡家里打埋伏,而张茜阿姨也时不时的带着孩子去打埋伏.与乡亲们相处的日子里,张茜阿姨会把自己带来的细粮拿出来,和在老乡的地瓜秧子玉米面糊湖里一起吃.比较安定的时候,她们就会为乡亲们唱歌,宣讲我们的方针政策,宣传当前的抗日时势.如果有老乡的孩子患病,张茜阿姨就会带着听诊器和药品前去为孩子诊治,她把部队留给自己的宝贵药物拿来,给患儿打针服药,救治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张茜阿姨为此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敬重和拥戴,而直到部队来人接她离开之时,这里村民们才得知这位年轻美丽的女性竟然是军长太太.张茜阿姨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身体力行的践行着我们新四军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走到哪里,就把哪里当成为一个宣传鼓动的大舞台,走到哪里就把新四军的光荣传统带到哪里!

我们的父辈与陈老总是战争年代的患难之交,幼年时曾经见过张茜阿姨多次.作为一位新中国的外长夫人,张茜阿姨被誉为是开创夫人外交的先行者,在中国的外交事业特别是在东南亚的友好往来中留下了她的名字。尤其令我们记忆最深的,还是张茜阿姨留在银频上的身影.无论是在电影院还是在露天的空场上,每当被戏称为电影前的加片"新闻简报"里出现了张茜阿姨那光彩夺目的形象,银幕前就会异常的安静,她那清丽纯净的笑容,她那极具民族特色的服装,她每一次的举手投足,常常会使得观众们情不自禁的发出轻声的感叹.而她的服饰着装,成为许多人效仿的范本.她的每一次出访,都会为六十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战线划出一道动人心弦的艳彩.

如果说在战争年代,张茜阿姨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意在缩小与陈老总的差距.如果说,在十年动荡的非常时期,她用自己的那一颗火热的心陪伴着陈老总走过了最后的岁月,是她为相儒与沫的夫妻尽自己最后的职责.而在经历了生离死别,仅仅七十天的时间,张茜阿姨自己也被诊断为肺癌,被做了切除手术.在她得知自己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记时的日子里,坚强的张茜阿姨毅然选择了继续完成陈老总诗搞的整理出版工作.她要将陈老总的诗稿整理出版,向世人展示一代英豪的战斗历程.她争分夺秒,与病魔抢时间,她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陈老总的诗词之中.我们都懂得,养病先养心,中医更是主张要安神静养,而张茜阿姨整理书稿,要查阅大量的古籍诗赋,还要翻看相关的历史资料,甚至还访问很多知情者.与其说她是用纸和笔来整理陈老总的手稿,不如说她是用自己生命的最后的一分一秒去完成陈老总最后的生死之托.也是用她自己的生命之水,去浇灌那一只只即将绽放在人间的自由之花!她付出的不仅仅的心血,是她无私的奉献出那即将飞逝而去的宝贵的生命,为我们留下了陈老总那千古留芳的动人篇章.

在十年动乱的那些艰难岁月里,我们这些年轻人充满迷茫,国家的前途未卜黑暗之中,我们曾经在月夜里打着手电筒传抄陈老总的诗词,在寂静的山林,在空旷的原野,我们曾高声背诵:"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铿锵有力的词句,给我们这些稚嫩的心灵以极大的鼓励."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这豪迈的诗言唤起了多少沉寂的心,激励着我们不屈服于四人帮的倒行逆施.197645日清明节的天安门广场上,众多的青年们高声朗诵这些诗句,鼓舞无数人奋起反抗与邪恶势力做着最后的斗争!至今我的笔记本里还珍藏着那个时代抄下来的诗句,那是我们青春岁月的记录.正是这些诗词的传抄,滋润着我们干涸以久渴望学习知识的心田,更是道出了亿万民众的发自内心的最强音.

而多年之后,我们才知道这是张茜阿姨用她的生命为我们抢救性的保存下的历史财富,而且是她在诗稿不能正式出版之际,让她的子女将这些诗稿分发给普通群众,让这些诗词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正是由于张茜阿姨的远见卓识,使我们正是能够在那个非常岁月里读到了陈老总那正气凛然的诗词,并从中了解了父辈们的崇高精神境界,更多的理解了他们为革命一生奋斗的情怀!

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我们的国力比以前强了,人民的生活也更加富足了.我们在此纪念张茜阿姨,具有更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这些为新中国建功立业的新四军女兵们,她们不仅仅是我们的母亲,更是功不可没的革命者.她们默默的守护在开国元勋的身边,为党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她们这种不计功名利禄,不求高官权位的无所求精神,应当并已经成为我们的选择.如今我们都以花甲之躯,无偿的做着传承弘扬新四军精神的工作,我们将以张茜阿姨抱病理遗篇的精神为楷模,坚持不懈的去实现前辈们的遗愿,我们坚信,父辈们为之奋斗终身的理想必将实现,伟大的祖国正在实现新的腾飞,即将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这些新四军女兵这诗一般美丽的故事,也将被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永远传扬下去.

我们可以告慰张茜阿姨在天之灵的是,陈老总的诗稿集结成书,已经多次再版,并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认同和广为传扬.她那短暂而伟大的一生,诠释了一位革命母亲的神圣和伟大!

值此张茜阿姨的九十华诞之时,让我们轻轻的道一声:生日快乐,敬爱的张茜阿姨!

                                           

                        邓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