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0日,因防疫转入常态化后感染高峰袭来。鉴于春节来临外地人要回家过年,皖南事变亲历者后代编委会利用春节之际,启动《浴血皖南——皖南事变亲历者简介》第二部资料汇编工作,将前期收录皖南事变亲历者资料的电子版进行核实修改。
2021年10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浴血皖南——皖南事变亲历者简介》第一部面世。随后寻找皖南事变亲历者资料的步伐并没有停歇,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不能出家门,完全靠电话联系。这种如同是“大海里捞针”似的艰辛寻找皖南事变亲历者(以下简称“亲历者”)资料,遇到的困难不少。
李湘滨主编利用广泛的人脉关系,根据所掌握的线索,采取直接向皖南事变亲历者原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发函的形式,因其单位的变更,先后向不同的三个单位发信函落实。对于回乡人员,通过电话联系到最基层的村主任提供有关的线索。再就是通过军队系统,联系干休所寻找亲历者的线索。最后是发动全国各地的新四军后代,以“人找人、人串人”的方式,来扩大寻找亲历者的范围。
李主编利用外出的机会,深入到各地新军研究会和当地政府的党史部门,尽力寻找皖南事变亲历者后代提供资料。费尽周折联系上亲历者的后代,但对方却以“不了解老人历史”为由,而不提供老人的资料。只能采取“一追到底”的办法,反复做其思想工作,取得对方信任后,他将所掌握的先辈信息提供给对方确认。对方看到自己老人的资料后,深受感动地说:“通阅了资料稿,心中只有对您的感激!敬佩之情!感谢您让我更多的了解到老爷子的经历,弥补了我的缺憾。敬佩您的认真、细致的工作,尤其是对先辈们饱含着真情。我对文稿提不出异议,我非常相信您清晰的思路和对有关素材的合理把握,谨致衷心的感谢!”
在北京防疫形势平稳时,经商量决定由陈南鸥副主编于8月14日离京赶往浙江省杭州市寻找亲历者资料。第二天她冒着当地42℃高温天气,连续跑了三个地方,最终找到皖南事变亲历者黄铁汉和王白扉的原工作单位。在说明来意,递交信函,对方之后通过微信和邮箱,发送了两位新四军前辈的资料和照片。
完成在杭州的任务后,陈南鸥当晚坐火车赶到上海,开始三天跑六个地方寻找皖南事变亲历者。这里的工作主要是与亲历者后代的沟通,之前还是通过亲历者王聿先的儿子设法找到肖车、陈丽霞的子女,但他们未提供老人的资料。这次见到他们做工作后,才算是拿到老人的简历。陈展、何平两位前辈的子女也是不愿意提供父辈的资料,经过把所掌握的资料提供给他们确认,这样才配合工作。陈南鸥在上海正赶上39℃的高温天气,每天早上做完核酸才出门,中午回宾馆后换下被汗水湿透的衣服,一天要更换两身衣服。最费周折的是寻找皖南事变亲历者张乃雄,因其生前单位三次变更,最终才获得中共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组织部提供的资料。而这个单位却是疫情高风险地区,导致了她在8月19日返回北京后被居家隔离了7天。
这样不辞辛苦的寻找亲历者资料,在常人看来属于是自己找罪受。而作为新四军皖南事变亲历者后代,在有生之年搜集、整理、出版《浴血皖南——皖南事变亲历者简介》书籍,是对历史负责,以此弥补党史空白的公益工作。不可能将亲历皖南事变的9000人都找到,就是希望找到更多的亲历者让后人记住英名。
这些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新四军将士,大多数人都是当年各支队在驻扎地安徽省各县扩招的兵员;少部分人是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活跃在南方八省所保留下来的红军。这些新四军战士在牺牲时多为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从各地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地收集到的牺牲在皖南事变战场上的新四军指战员,仅有亲历者的姓名、籍贯、新四军部队的番号等信息,以词条式的记录有些简单,毕竟记录下一个活生生的性命。看着这些普通的姓名:黄狗、汪大狗、姚良狗、王毛子、马二毛、季大小、方大毛、叶丫头,这是父母给新出生的儿女起的姓名。他们都是穷苦百姓家的孩子,为了抗日、不当亡国奴,积极参加新四军。
然而看到一些较为详实的牺牲者资料时,无不为这些新四军战士壮举所感动落泪。二纵队老三团二营四连通信员孙良玉,是1938年从安徽省南陵县参加新四军。1941年1月7日在皖南事变中,该营奉命坚守丕岭阵地时,遭到国民党军的炮火猛烈轰击。为了掩护四连指导员罗兰洲,他奋不顾身地扑到指导员的身上,挡住了飞来的弹片。指导员安然无恙,他却壮烈牺牲了,时年21岁。
一纵队新一团一营一连班长阳世部,1913年出生于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1937年底参加新四军。1941年1月7日在皖南事变中,为掩护主力部队冲出包围,他带领全班战士冲在全营的最前面,夺回了被国民党军第52师154团占领的球岭阵地。全营奉命坚守球岭阵地,与顽军反复争夺,顶住敌人猛烈的炮火攻击。在全营大部分官兵已经壮烈牺牲的情况下,他已被数倍于己的敌人包围,最后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英勇牺牲,时年28岁。
最令人敬佩的是来自不同部队的史红娟、洪枫、刘一兰等六位新四军女兵,1月13日在皖南事变突围时,面对涌上来的国民党兵。为了不当俘虏,姐妹们选择了跳崖。她们手挽着手,搀扶着在东流山战斗中身负重伤、年仅17岁的战友刘一兰,面带着对敌人藐视的笑容,集体跳下悬崖,英勇牺牲。新四军女兵跳下悬崖的英雄壮举,令那些国民党兵佩服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
在这次整理时,惊奇地发现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战斗中牺牲者中居然有多位青少年:汪长贵,湖北省籍的新四军战士,年仅14岁。杜小林伢,江苏省溧水县籍的新四军战士,年仅14岁。何义招,安徽省南陵县籍的新四军战士,年仅16岁。后道信,安徽省南陵县籍的新四军战士,年仅16岁。陈俊豪,1925年出生于福建省长乐市籍的新四军战士,年仅16岁。他是陈亨源烈士的次子。
在这些牺牲者中,最大年龄是张连祥,1885年出生于福建省永定县。新四军2纵队卫生员。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牺牲,时年56岁。张金桃,1896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新四军2纵队3团政治处青年干事。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被俘,关押在上饶集中营。1942年春,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时年46岁。曹维章,1894年出生于安徽省南陵县。新四军3支队5团司务长。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牺牲,享年47岁。张积谷,1893年出生于福建省平和县。新四军2纵队3团炊事班战士。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牺牲,时年48岁。
中华优秀的儿女,本应该同仇敌忾地拼杀在抗击日寇的战场上,却牺牲在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皖南事变”枪口之下。这里还收集到一些爱国华侨的资料:蔡培团,1916年出生于福建省晋江县,菲律宾华侨,回祖国参加抗战,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牺牲,时年25岁。傅水源,1919年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县,菲律宾华侨,1939年回中国抗日,身为军乐队队员,中国共产党党员,1940年3月到皖南参加新四军,进教导总队学习,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被俘,关押在上饶集中营,1943年夏病死在狱中,时年24岁。蔡友华,菲律宾华侨,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牺牲,遗憾的是他没有出生年月和出生地的资料。
这次延续以“幸存者”和“牺牲者”两篇,按照出版社编辑的格式进行修改,最终确认在皖南事变中幸存者近450人,牺牲者640人。将整理好的第二版亲历者资料,打印成册,送有关专业人士审核。再进行姓氏的排序,修改文字工作。
我们是皖南事变亲历者的后代,怀着对父辈们的爱戴和敬仰之情,全心身地投入到寻找皖南事变亲历者资料的工作中。记住父辈在抗日战争中,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英烈们。我们敬畏英烈,就是弘扬英勇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初衷就是竭尽全力保留下英烈的姓名,永远铭记那一代革命者的功绩。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崇敬英雄,因为他们怀有革命的激情,有着满腔的抗日爱国情怀。他们舍小家为国家的生死存亡,面对敌人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传承下去。
(七师分会 罗亚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