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一堂别开生面的党课

 

2019年1月31日,在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军部分会罗春苏、曹晓渔两位同志的陪同引领下,科技日报社技术研发中心党支部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共同完成了一次新春看望新四军老战士并接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党日教育。95岁的新四军女兵张彤老人向年轻人讲述了自己及亲人近一个世纪追求真理,献身革命,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一生矢志不渝的岁月故事。 

“给奶奶拜年了!”

春节前夕,北京还在风寒料峭之中,95岁的新四军女兵张彤奶奶的家里却已暖意融融,老人家精神矍铄,亲自开门迎接科技日报社技术研发中心年轻党员们的到来。当老人得知技术研发中心支部成员多为八零后、九零后后,她慈爱地赞叹道:“这么多年轻人,真好!”“你们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和重托,是早晨的太阳,希望都在你们身上。”

95岁的张彤老人思维敏捷,叙事清晰,向年轻的党员们娓娓讲述了她曾经上过的党课,这党课已经深深地篆刻在老人的记忆深处,1940年10月,张彤老人受其高中语文老师革命思想的熏陶与影响参加了新四军,进入盐城后被分配到鲁艺华中分院美术系学习;“记得教导员给我们上党课的情景,七十多年了,我还记得非常清楚。教导员告诉我们:共产党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最低纲领是解决民族矛盾,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而斗争。未来将进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文明教养将空前提高,物质极大丰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那时候,我们每周都有党日活动,活动开始都唱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张彤老人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说:“党的教育深入人心,所以鬼子投降那天我们举着火把去游行庆祝的同时,心中知道革命还未胜利,接下去就是要完成土地革命,解决农民问题。受党教育多年,我们对国家和党的命运与前途是很清楚的。”

    朱镜我,左联作家,学贯中西,早年就投身革命,宣传马列,抨击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无产阶级革命呐喊助阵,是新四军第一任宣传部部长,被誉为是“以笔为刃的文化战士”,他带领妻子儿女参加抗日队伍,是中共第一代革命者。图中这支钢笔就是美国友人史沫特莱赠与朱镜我的“战斗武器”。皖南事变前,他将笔送给了已是新四军战士的儿子朱庭光。

 老人拿出珍藏的老照片,为我们讲述了在鲁艺的岁月以及新四军“N4A”徽章的故事,讲述了在战争年代她与朱庭光因为相知相爱成为革命爱侣的经过,更特别告诉我们她还是烈属,她的公公朱镜我就是在皖南事变中英勇壮烈牺牲的。

应年轻党员们的要求,张彤老人唱起朱镜我作词的歌曲“我们是战无不胜的铁军”以及“新四军军歌”和新四军与老百姓心连心的“黄桥烧饼”歌。老人家用手打着拍子,抑扬顿挫地唱着,旋律在房间里回荡开来,仿佛将年轻人都带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谈到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话题,张彤老人告诉年轻的党员们,全国胜利解放前夕,要入城了,当时上海的资本家说:“我们就是个大染缸,让你们共产党白的进来黑的出去。”为此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所以我们在入城之前做足了思想准备。

风霜雨打近一个世纪,张彤老人从参加革命之初接受党的教育所形成的初心不改,始终不渝,永远都在为党做着贡献。直到现在,还不断有年轻人来到老人身边上团课、上党课,接受革命老人最鲜活的理想信念教育。78年党龄的老人家在年轻人们面前呈现出极高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令年轻人无不感佩。

张彤老人依然十分关心时事政治和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我们谈到了中美贸易战、华为、5G......谈了她对当前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见解和看法。老人家非常关注新闻事业的发展,她问:“传媒技术发展很快,报纸看得人越来越少了,纸媒很着急吧?不过你们科技日报应该不用急。”老人幽默的问话引得大家会心地笑了。支部书记邵德奇告诉老人家:“我们也很急迫呢,我们正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讲话,努力将科技日报社建设成为新型主流媒体,任务重着呢,但我们一定不辜负革命老前辈的期望,努力完成好党交给我们的任务”。

 

应支部全体党员的请求,老人家提笔留言“青年同志们给我带来了喜悦和鼓舞和希望,谢谢您们!”娟秀的字,承载着老人家对青年党员的鼓励与鞭策。在场的年轻人都深刻感受到这位有着近80年中国共产党党龄的世纪老人传递出的喜悦与阳光,特别温暖,老人家不忘初心的革命精神彻彻底底地感染了大家。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军部分会领导对这次党课学习活动十分重视与支持,认为科技日报社技术研发中心党支部这样的党建活动十分接地气,新四军研究会的老党员们看到年轻的八零后九零后们能够接受老前辈最直接的革命传承教育,欣慰地说:“进行这样的党课教育,具有创新性,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意义重大。”

 

                                    (科技日报社记者史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