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解放战争展厅“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游击战争”专栏内,展出着一幅长约2米,宽约60厘米的巨幅照片,这就是我们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和她新装备的战利品——4挺马克沁重机枪。参观者常常在它面前驻足,感叹游击队竟然有这样的重武器!而事实上,起初即使是整个浙东游击纵队也没有这样的装备呢。
讲到金萧支队,话要从头说起。1945年9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委谭启龙、司令员何克希奉命率领六个支队1.5万名指战员北撤苏北。其中金萧游击支队政委杨思一、支队长彭林率领1500人随纵队北撤后,原金萧地区(浙江金华至萧山一带)划分为了路东(浙赣铁路)、路西和路南三个地区。
最初路西地区仅有留守坚持的骨干一二十人。在中共中央华中局、上海局和浙东临委的领导下,经过三年浴血奋战,1948年9月在路西重建了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支队政委张凡是上海淞沪地区选派的中共“七大”代表,曾率支队主力七次外线作战取得“七战七胜”;支队长蒋明达是抗日战争期间的地方干部,曾为交换战俘、要求日寇允许农民在王家堰一带筑水坝、提高水位灌溉水稻田,为民谋利等,三次单枪匹马进入诸暨县城,找日本特务机关谈判,每次均获成功,在金萧地区一时传为佳话。重建后的金萧支队活动范围达到了12个县市。
但是金萧支队坚持敌后的斗争环境是十分残酷的。游击队的通讯联络极端困难,手段极为落后。1945年9月新四军浙东纵队主力北撤时,曾留下一部电台却无法使用,只能“打埋伏”深藏。因浙东纵队活动范围覆盖大半个浙江省,相互联系、发布信息、传递情报极为不便,常常影响战机。当时只能靠交通员人工传递,多数采用在薄如蝉翼的“桑皮纸”(类似宣纸)上书写绿豆大小的蝇头小字,然后卷成粗火柴梗大小纸卷,在游击根据地内通称其为“条子”。
这张“条子”长11厘米,宽10厘米,竟书写了1148个字。因系60多年前的实物,日显风化,已经难以辨认。经时任支队政治处主任的杨光同志解读,这是“1947年10月14日,兴祥(当时的纵队司令员马青的化名)给竹青(金萧支队支队长蒋明达的化名)的绝密函”。这份密函为一份指示,内容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严肃指出一些领导思想混乱、举措不当的问题,要求做出检讨并重新部署工作。“条子”中还按照地下工作的化名或代码要经常变更的纪律,由纵队司令员通知支队长:“以后我改为‘高涨’,你改为‘光明’。前名不生效”。
在我的记忆中,化名或代码,只准用两次,最多三次,就要变更。采用小纸卷通讯的方式,可以缝在衣服内或塞在女交通员的头发卷、发夹内,直接传送或分(联络)站分段传递。紧急绝密件则采用武装传递加口头直接汇报。每次传递来回得十天半月,其间还发生过交通员途中被捕、惨遭杀害的情况。
浙东纵队主力北撤后,金萧(路西)地区(包括杭州、萧山、富阳、新登、桐庐、分水、浦江、诸暨、金华、义乌、兰溪、东阳等县市)和其他地区一样,不断遭到国民党军队的“清剿”、镇压。他们采用层层进逼、小块分割、“梳篦子”式的搜查,企图彻底消灭我们。游击队依靠群众,利用熟悉地形,化整为零,在高山密林中与敌人“捉迷藏”,不断从夹缝中跳出包围圈。虽然我方损失不少,但指战员们依靠党组织的领导,凭借信仰坚定、团结一致的优势,克服了重重困难。战斗生活虽艰苦,但人人乐观向上,同志们戏称:“走的野猫路,穿的破衣裤;吃的六谷(玉米)糊,走路像老虎”。“日做老鼠,夜做虎。牵着敌人磨豆腐。革命军人不怕苦,打下江山人民坐。”
经过战争锻炼,游击队的战斗力逐步得以提高。我们从敌人手中夺取武器,部队的装备不断改善,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这4挺马克沁重机枪的来历。
那是1949年农历正月初五,金萧支队敌工部门获悉驻金华国民党二〇三师六〇九团二营有4挺马克沁重机枪,放在早有弃暗投明之意的排长黄和庆的营房内。平时只有大门外两支步枪的岗哨,其余官兵住在营房深处,只要动静不大,可以趁机转移出来。
蒋明达支队长决定夺枪!他指派严衢特派员、钱方和陈理农、施姬周等五名敌工人员就近执行这项重要任务,敌人内部有三人配合,五天后开始行动。支队届时派主力由教导员李铁峰率领八大队在五里地外浙赣铁路边接应,并派当地的金义区武工队率民兵30人潜入敌营房外300米处的坡下接枪。
经过一番精心部署, 2月18日深夜,以我方卧底用手电筒两亮一灭为信号,行动开始了。接上头后,卧底以查哨为名,突然控制住门岗,又用两支快机监视营房深处的兵舍动静。武工队员们先将四箱子弹背出,然后将重机枪分解成枪身和枪架,一口气背到200多米处,交给民兵。大家轮流背着沉重的重机枪部件,一路不停地急行军撤回了根据地。当离开敌驻地约莫一个小时左右时,从来路方向响起一片激烈的枪炮声,听声音有点气急败坏,似恼怒又似送行。这时,东方刚刚呈现鱼肚白,起义人员发现后面有跟踪,有点紧张,要求架枪做战斗准备。我们派人侦查核实后,兴奋地告诉他们不用担心,支队领导已另行派出了掩护部队,敌人不敢深入追击。
不一会儿,八大队跟上来了。大家情绪更加高涨,行军序列也作了调整。八大队派出一个中队前出做尖兵,重机枪、武工队、起义人员和大队指挥员居中,两个中队殿后,一路浩浩荡荡向金萧游击根据地凯旋,沿途受到根据地军民的热烈欢迎。
游击队有了重机枪,这在当时是件天大的新闻。我们知道当时整个浙东游击纵队都没有重机枪,而金萧支队一下就搞到了4挺!真令人欢欣鼓舞。这4挺重机枪成了名符其实的宝贝,我们将其装备在支队特务大队三中队编制内。每逢宿营,4挺重机枪都一字排开,总能引来百姓围观喝彩。一传十,十传百,游击队军威大振。可惜我们只有4箱子弹,不敢挥霍,只在打大据点时才将其派一下用场。重机枪“咚咚咚”的响声就是比轻机枪“哒哒哒”的声音来得震撼,它一响,敌人的动静就被压了下来。但是我们可不敢恋战,往往是打几排子弹后马上就转移,防止敌人赶来夺枪。
游击队在战斗中成长壮大,发展到1949年5月,光金萧支队就已有指战员4200多人。更可喜的是,沪、杭、甬、宁、婺、嘉、湖等地大批知识青年云集金萧地区,占到支队成员的40%,足见人心向背。在我1948年12月25日送给身处上海同时也渴望投身武装斗争的女同学的照片后面,有几行自己亲笔书赠于她的话,说的是:“英: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为了迎接春天,唱吧!拣你们所喜爱的唱!要高声地唱!懂吗?就是要大声地唱,唱……”可以从中感受到青年知识分子那时的革命热情。
浙东游击纵队为配合大军南下展开了一系列积极的战斗,仅由金萧支队独立解放的县市就有8座,配合南下大军解放的4座。支队毙伤俘敌2000余人,促成起义投诚1100余人,缴获各式炮、轻重机枪190门(挺),为浙江省全境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附录:石云山同志生平
石云山,1928年出生,上海市人,大专学历。1946年参加历次全市性学运,1948年因暴露,撤退至新四军浙东纵队原四明山根据地。任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秘书兼干训班指导员,培训学员660余名。建国后,曾在浙江建德、金华地委、中共中央华东局和浙江省委组织部工作;1953年调京,任燃料部、电力部、国家电网公司教育、生产、政策研究、高校、协会等科、处长、党委书记等职。曾援助老区建设两座小水电站共4万千瓦;支持建设金萧支队纪念馆;为武乡县八路军根据地希望小学捐款、捐书;资助西藏孤儿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曾获市、部、局组织颁发: “老有所为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协会突出贡献奖”等17次。
石云山
前一章: 军歌声声话当年
后一章: 我的连队获得了抗美援朝“集体二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