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一位革命战士《最后的归宿》—骨灰撒海

    我到石叔叔家送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浙东分会发的纪念品,拍摄照片。现在是永久的纪念了。 石云山叔叔是上海人,知识分子出身,是有才学的老革命,对红色革命历史有坚定信念和认识、对革命文物有着强烈保护整理意识。多次他寻访浙东革命老区、积极参加新四军研究会开会活动和社会、学校、社区和单位红色宣讲活动,他的高尚品德,他不为名利只为传承弘扬革命精神做奉献。这篇文章是他的女婿写的,感人事迹,感人文章,叫我们热泪盈眶,叫我们再次深深怀念他,向石云山叔叔致敬,他的骨灰已经撒入大海,您的身影,声音,为国家、社会、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浙江的所作光荣事迹永存。永远怀念您。


最后的归宿
郭米克
    2018
928日对全家来说是一次从未有过的经历。这一天是家里的老爷子石云山骨灰撒海的日子。这是老人留下交办的最后一件事,骨灰,撒到海里去吧!生前他这样交待的时候,神色轻松坦然,跟说我要出去走走差不多。他是一位老战士,70年前在浙江的金萧支队有过多次战斗经历,见过各个年龄段男女的生离死别,所以对生死看得很超然。
    活着的时候,老人精力旺盛,爱操闲心管闲事,家人调侃他对别人的事是有困难要帮,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帮。他在战争年代做过干训班的指导员,1976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到处为一些干部证明身份,替他们洗清蒙受的不白之冤,至今有的老同志还奉他为我们家的救命恩人。他是电力管理专家,离休后,把很多精力投入到关心扶持老区建设上。曾与几位老战友一起,为浙江桐庐县老区雅坊和印渚两座水电站的创建和顺利投产做了大量工作。电站筹建期间,虽年事已高,他仍屡屡亲临现场搞设计规划,推动有关部门立项,还从金融部门争取到2000万元的低息贷款。两座电站建 成后,发电、防洪、灌溉,帮助老区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当地民众为了感谢当年老战士们做出的新贡献,特地在电站边建了一座金萧支队纪念亭和历史纪念馆,并将金萧支队支队长、政委安葬此处,山清水秀,立碑为念。
  离休后的石云山依然忙碌不已,先后担任中国水利电力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参加了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浙东分会,任常务副会长、总会理事,还在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担任宣讲团团长等职。他不知疲倦地参加研究会的各项活动,只为了能更多地向年轻人弘扬传统。崔永元的口述历史项目组也登门找到他,为他制作访谈节目。
  老人对现实亦有着与对历史相同的关切。多年来他一直在赞助一位名叫嘎玛平措的藏族男孩读书,从小学托举到大学;日常生活中他是许多人的朋友和参谋,常常为人们疏导思想排忧解难;在老干部党支部,他从不落下每次活动,从大小事件的学习讨论到去街道歌咏比赛、为小区居民争取通行路权等,最后一次是89岁时乘坐轮椅参加运动会……事无巨细,参与其中,也乐在其中。
  就这样,石云山从七十岁到八十岁,又到九十岁。20多年来,多次受到国家电网总公司、北京、浙江新四军研究会、解放军20集团军等部门的表彰,头顶上优秀共产党员”“老有所为十大标兵”“前锋标兵”“提供史料贡献突出等荣誉花环一个接着一个。
    88
岁的时候,他最后一次将一批珍藏多年的十几件革命文物捐赠给国家图书馆。国图古籍馆对这批文物进行了鉴定,在接收全部捐赠品的同时,还扫描制作了高仿真品,并在第二年将原件展示给读者。这让他很有成就感,但这时他已经无力接受馆方参观展览的邀请了。
  他像许多老人一样开始步履蹒跚,下楼行走成为一项重大的工程。但他一直拒绝使用拐杖,更不要说坐轮椅了,为此家人甚至觉得他固执任性。而实际上,他的心思是不愿给别人增添麻烦,哪怕是自己的亲人。他是一个洁身自好的老人,奉行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对自己严格要求了一辈子。每次出门,无论去办何事都衣冠齐整,风度翩翩,在满头银发的衬托下,永远抖擞着精气神。他喜欢自己乘坐公交车或地铁出行,88岁时外出还常常拒绝家人开车接送或为之召唤出租车,家人有时窃笑他莫非是在享受那种一进车厢就被年轻人争相让座的感觉,无意中却忽视了他渴望走入人群与人交往的初衷。
      89
岁的时候,老人病了一场。几经检查确诊为急性风湿。住院出院,生命的航船颠簸了一年,出院后只好接受待在家里和出行时轮椅伺候的要求了。他在家中固定的座位是距离电视大屏一米远的小转椅,每天像个侦探一样费力观察着电视上的新闻联播和台海消息,他的眼睛黄斑变性,虽多次治疗但仍渐趋发展,此时已经接近失明了。从意识到视力减退开始他就在抓紧一切时间让眼睛做出最后的贡献,他接受了一个又一个刊物和纪念馆的约稿,为他们考察历史资料,每次都是在老花镜外重叠着两支放大镜来辨识和书写文章。
  尽管比他人更认真地把握着每一天的生命节奏,但自然的规律仍是难以抗拒的。2018522日,石云山因脑溢血再次入院;65日,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走得安详、平静,毫无牵挂地永别了这个让自己始终热爱、关注与拥抱着的世界。
  后事处理十分简单,老人一生清清楚楚,没有留下任何需要纠缠不休的事情。对于自己的遗体,早在几年前老区群众建金萧支队纪念亭时他就婉拒了当地领导的善议,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占用四明山的一寸土地。如今家人按照他的遗愿,不麻烦组织搞遗体告别,不写生平简介材料,不保留骨灰。
老人的遗嘱一一落实照办。尤其是他特别叮咛的两件事情:一件是把自己最后一个月的工资用来交纳党费;另一件是留下足够资助藏族男孩嘎玛平措念完大学本科的学费。
  然后,就是走向最后的归宿——骨灰撒海。
  撒海前后的氛围犹如神设。出发前夜,北京秋雨绵绵,寒意已浓,雨水仿佛泪水洒满大地。翌日凌晨到颐和园路17号院集中,路上大雾弥漫,令人惆怅,编组待发时得知京津高速封路的消息,于是改行103国道。大巴车队在雾中徐徐而行,一路无数次地停留,从京城到塘沽竟然缓缓行驶了5个小时,好像在对车上所有送行人的心情作一种诠释或观照。
  然而到了塘沽,忽然云开雾散,天高云淡,丽日当空,渤海湾一下展开了温暖的怀抱在迎接着人们。大海,这孕育生命的原初基地,几亿年前,生命勇敢地从海水中走上陆地,最终进化出人类社会。作为社会中的人,在结束了生命之后回归大海,顺乎自然,不亦快哉。
  这是北京市民政局组织的第506次骨灰撒海仪式。海面平静,清澈如碧,船笛呜咽,肃穆庄严。仪式简单却内容充实,主持人一丝不苟,每个细节、每个遣词造句都显出匠心,自然流畅,怀柔贴切,让人们真正感受了作为纳税人得到的应有尊重。
  石云山的骨灰在“6号告别室由亲人轻轻地撒入海洋,伴着金色的花瓣,海面上迤逦出清晰洁白的印记,随着波涛的涌动起伏着、摇曳着,仿佛是融入新时空前的悦动和向亲人作最后的示意。那一刻,古人对宇和宙的理念全凝聚在了船尾的海面上。
  此情此景,令人难以忘怀,忍不住得诗一首:
仲秋送亲人骨灰撒海有感
雾锁京津几家愁,
阴晴辗转好个秋。
鸿雁茫然徘徊处,
亲人十步一回头。
先行有道自前去,
后继怀情长挽留。
沧海笑慰天地广,
梦绕魂牵唱宇宙。
(浙东分会供稿)
  石云山,男,1928年生,上海市人,大专学历。1946年参加历次全市性学运,1948年因暴露,撤退至新四军浙东纵队原四明山根据地。任金萧支队秘书兼干训班指导员,培训学员660余名。建国后,曾在浙江建德、金华地委、中共中央华东局和浙江省委组织部工作;1953年调京,任燃料部、电力部、国家电网公司教育、生产、政策研究、高校、协会等科、处长、党委书记等职。曾担任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浙东分会副会长。曾援助老区建设两座小水电站共4万千瓦;支持建设金萧支队纪念馆;为武乡县八路军根据地希望小学捐款、捐书;资助西藏孤儿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曾获市、部、局组织颁发:颐和园休养20天、老有所为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协会突出贡现奖17次。
  永远铭记!向无私奉献石云山叔叔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