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李一氓与新四军的文化建设

    新四军军部于19371225日在武汉成立,叶挺当军长,项英当副军长兼政委。关于人员,叶挺向中央要求派几个与他在大革命时期熟悉的干部去新四军工作。大革命时期李一氓和叶挺曾同在一个军队党组织,又都参加过南昌起义,因此李一氓受党的委派协助叶挺组建新四军,任新四军秘书长,成为新四军的主要领导成员之一,为新四军的成长和发展,尤其在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组织战地服务团

    李一氓在新四军中身兼数职,除了兼任秘书处和军法处处长外,还有一个职务就是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李一氓曾是创造社和左联的主要成员和负责人之一,瑞金期间曾主编《红色中华》。他深知文化的力量终将转化为战斗力,高度重视新四军的文化建设。新四军筹建之初,叶挺、项英、李一氓等就商定要尽快招收一批进步文化工作者和知识青年,组成战地服务团,用进步的文化工作为部队服务。

    1938年初,奉党中央之命,李一氓带领约30人左右的政治工作人员,从延安出发,经西安到达汉口,进而前往南昌、皖南集结。在武汉他就积极动员召集一些进步文化人参加新四军,组织战地服务团,不少爱国青年也因此走进了新四军的队伍。

     后来战地服务团成员发展到数百人,被誉为“文化轻骑兵”。他们以音乐、戏剧、美术、文学、讲演等方式,宣传抗日、鼓舞士气、怒斥敌伪,成为新四军开展敌后抗日的得力助手和开路先锋。

     当年的新四军军部云岭,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爱国知识青年,他们充分施展才能,在战火中成长、成熟,世界观从爱国主义思想进步到共产主义思想,纷纷加入了共产党。许多人日后成长为著名的艺术家、经济学家和德才兼备的文教干部。

               筹建印刷所

     军部到云岭后,除了兵站系统以外,他们的成员,特别是年轻的,都送到教导队学习半年,然后分配到军部的其他单位工作。但是根据军部指示,叶进明、忻元锡、陈昌吉仍需保留红十字会及救护队名义,从事上层统战工作外,作为军部特派交通员,到上海采购新四军急需的物资,将新四军的宣传品带到上海。其中他们对于新四军建设贡献最大的是筹建了一个印刷所,形成了一个排字、注字、刻字、印刷校对的完整印刷系统,承担了《抗敌报》《抗敌》等报刊印刷任务。

     军部建立伊始,军务繁多,各项军令、政令、布告、文件以及部队使用的密电码本,干部、战士的学习材料,都需要及时地印制出来。当时承担着这一任务的,是从湘鄂赣边随军前来的一个石印所,红军老战士朱云峰领导着所里的四名石印工人,在一块石板上,刻制赶印着各种文件、材料。虽然他们竭尽全力,夜以继日地工作,仍难满足需要。为使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广泛地深入人心,同时也为从上海和各地来到皖南军部的大批知识分子提供一个用武之地,李一氓深感在军部建立一个以铅印为主的印刷所十分迫切。

     1938年夏天,李一氓找叶进明谈话,要叶进明想办法把这个印刷所扩大为铅印印刷所,并用“战地文化服务团”的名义,为我党我军搞一个临近前线的后方印刷基地。经新四军军部与上海地下党联系,上海党组织答应提供机械设备。7月,叶进明带着李一氓以及军政治部宣传部长朱镜我的信函,到上海找到了地下党。上海地下党帮助筹备的印剧机械计有圆盘印刷机三台,四开印刷机两台,铸字机一台和其它一些辅助机械设备。

     为运回这部分机械,要克服重重困难,不仅长途跋涉,还要巧妙应付日伪的盘查。他们先是通过上海地下党掌握的红十字会,以运送医疗器械的名义,向海关报关,运往温州和宁波两地,然后由已属于新四军领导的“煤救队”的车队,送往新四军的太平兵站,再改用竹筏运到泾县小河口石印所。

     李一氓在他的回忆录中对于创办这个印刷所没有过多细节描写,只是写道:“他们几个负责人叶进明、忻元锡、陈昌吉有什么事都来找我。因为我对办印刷所的兴趣很大,也就找他们一起想方设法把这个印刷所办起来。他们来往于上海和皖南之间,对这个工作出的力量最大,也最有成绩”。寥寥几笔中,可以感受到李一氓平易近人的一贯作风,他和煤业救护队三位同志关系密切,不遗余力地支持他们,信任和肯定他们。

     印刷所的建立,使得笔杆子的力量得以充分发挥。新四军军政治部编印的《抗敌报》《抗敌》以及《学习》《战地青年》《战地画报》等革命报刊书籍,源源不断地从小河口印刷所运往抗日前线和东南诸省。李一氓在他的回忆录中充满感情的写道:“提起这些宣传工具的时候,我总回忆到煤业救护队的同志,替我们作了很好的物质安排”。

                肩担文章道义

     政治部为了搞好部队的政治工作和对群众的政治宣传,于19385月创办了《抗敌报》。“抗敌报”三个字是周恩来题写的。这个报无论在新四军当中,或者在安徽、江西、江苏新四军力量所及的群众当中,都有很大的影响。《抗敌报》对八路军的抗日战绩作了大量的报道,八路军在北方的战斗和新四军在江南的战斗,这两者的胜利皆足以鼓舞士气。《抗敌报》对新四军的各个支队对敌作战的胜利,更作了详细的报道,对全国的群众运动、统一战线的发展也作了同等重要的报道。194114日,新四军军部撤离皖南时,《抗敌报》出版告别号,发表了题为《临别赠言》的社论,和由叶挺、项英、袁国平、周子昆署名的《告皖南同胞书》,宣布停刊。《抗敌报》总期数约为220期,遗憾的是现在只存留下了104期。皖南事变后,《抗敌报》又出版了江北版和苏北版,继续吹响嘹亮的军号,激励人们走向抗日战场。

    李一氓还参与创办了综合性半月刊杂志《抗敌》,是七人编委会成员之一。它从创刊到停刊共出了 19期,18本(有2期是合订本),现在缺7期,实存12期,其中李一氓的文章能查到八篇,除了署名”李一氓“外,还用了笔名“叶芒”和“德谟”。


    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