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割舍骨肉上战场

    母亲郑英离开我们已经2年了。前不久,我再次整理母亲的遗物,看到她在淮海战役前线阵地上抢救伤员时使用过的、布满磨痕的绑腿,不禁想起她参加革命的点滴,尤其是为了参加战斗忍痛将两个儿子送给乡亲的故事……

  

     母亲原名郑桂清,1927年出生在江苏盐城。她13岁便成为新四军女兵,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在新四军军部工作时,陈毅军长给我母亲改名叫“郑英”(取“做英雄”之意),从此这个名字伴随她一生。1944年,由组织上介绍,母亲和比她大11岁的老红军郭云山相识,两年后,经组织批准结婚。婚后,母亲和父亲相敬互爱,同甘共苦,并肩战斗,革命情谊深厚。194612月,母亲在行军路上生下了一个男婴,也就是我的大哥。因队伍行至临沂,就给他取名“临沂”。孩子长得虎头虎脑,很招人喜欢,也给艰难的日子带来了欢乐。次年2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在山东莱芜地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运动歼灭战。父亲一直在前线作战,母亲也要求加入战地救护卫生队上前线。但要上前线参加战斗,就不可能带着襁褓中的儿子。父亲看母亲决心已定,心情沉重地说:“我同意把孩子送给老乡……”组织帮助联系了一户姓杨的人家。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晩,四周一片漆黑,母亲抱着孩子悄悄地来到了杨家。杨家有3口人,杨爹爹、大娘和儿子,虽然生活贫困,但他们淳朴厚道、通情达理。“杨爹爹,您和大娘就是我的亲人,我和孩子的父亲都要上战场打仗,我们随时可能会牺牲,我的儿子……就送给你们吧。”正当母亲忍痛把孩子交给大娘时,襁褓里的孩子突然大声啼哭,她赶忙抱起来喂奶。孩子慢慢入睡,母亲盯着他那张稚嫩的小脸,轻轻地亲吻着,禁不住泪流满面。杨爹爹对母亲说:“闺女,你放心去打仗吧,我们会喂养好孩子的。”后来听说,敌人搜查村庄,来到杨爹爹家询问孩子下落,他怎么也不肯说。敌人使出了各种残忍手段,他至死也没有交出共产党员的孩子。杨爹爹去世后,大娘精心喂养孩子,历经千辛万苦。直至孟良崮战役胜利后,大娘打听到部队的下落,亲手将孩子送还给母亲。“大娘用扁担挑着两只箩筐,一边是我不到半岁的儿子,一边是她为孩子做的衣服和鞋子等……看到他们时,我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一切。”后来,母亲还去看望过大娘两次,每次见面,彼此都像见到家人一样亲切。即使很多年后,母亲每回忆起这段往事,也总是泣不成声。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了决战阶段。淮海战役前夕,母亲和父亲商量后,又向华野司令员陈毅提出申请,要求上前线战斗。陈毅问:“那你们的两个孩子怎么办?”当时我的大哥才2岁,二哥刚满月。母亲毫不犹豫地回答:“全国还没有解放,我不能因为有孩子就停止战斗,孩子送给老百姓。”陈毅说:“郑英同志,你还是想上前线当英雄啊……”就这样,为了赶赴前线,母亲再次忍痛将大儿子交给了地方妇救会。二儿子太小,经过组织联系,被当地一对年轻的刘姓夫妇收养。当时,他们自己的儿子也刚出生不久,那位年轻的妇女愿意用自己的奶水喂养孩子。母亲握着她的手说:“我要去打仗了,我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你喂养两个孩子不容易啊!”对方说:“共产党军队是为了俺们穷人过上太平的日子去打仗,你打敌人连自己的命都不要了,俺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你的孩子受苦。”临走时,孩子的啼哭声像锥子一样刺痛母亲的心,但她擦干眼泪、咬着牙,头也不回地上了战场。在前线,母亲不畏艰险抢救阵地伤员,用尽全力爬也要把伤员和牺牲战友遗体背下阵地。有一次,母亲在前线阵地上看见一位战士瞪大眼睛,手里紧紧握着枪倒在血泊里……发现他牺牲后,母亲从他手中拿过长枪,面对冲上来的敌人猛烈开火,保护了自己和伤员……

      淮海战役后,由于有人告密,敌人知道了刘家两个男婴中,有一个是共产党员的孩子,便想通过残酷拷打逼他们交出来。刘家夫妇不惜将自己的亲生骨肉交出去被敌人残害了。不幸的是,我的二哥在送到刘家几个月后,还是因病夭折了。由于当时信息不畅,与刘家人失去联系,但对他们的这种大恩大德,母亲一直铭记在心。

      战争年代,无数革命母亲为了保家卫国,忍受和骨肉分离的痛苦,不畏牺牲、浴血奋战;在广大民众的支持下,革命先辈们赢取了胜利,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是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的。

            (军部分会郭晓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