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新四军老战士沈如峰战地日记等实物资料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会议大厅举行。捐赠人家属代表沈卫国、沈卫平,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名誉会长陈昊苏、研究会秘书长杨抗美及部分会员,国家博物馆馆长罗文利、党委书记杨帆,中宣部出版局原副局长刘建生等近百人参加仪式。
沈如峰、王萍夫妇曾是新四军江淮大学学员,淮北中学教员,后沈如峰调到新四军四师《拂晓报》并在华东野战军新华分社任记者。在军事新闻战线一直工作到离休。
沈如峰的日记时间1946年至1950年,40余万字。记录了战争概况,敌我态势,战斗片段,行军过程,战地生活,民情实景以及有关政治工作和军心士气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包含的信息量较大,为深入了解华东战场和淮海战役提供了真实佐证。普通人记普通事,日记本来是平凡,但由于战争中没有几人能留下坚持不断的文字,这部日记才显出因稀缺而珍贵的史料价值来。
国家博物馆以珍视历史的大格局,以犀利的精准的判断力,以历史珍贵文物不可多得、不可再生的爱惜与选择,以让文物活起来,传下去的长远谋划和通盘考虑,将沈如峰先生的战地日记收为宝藏,提升它作为红色文化的传世意义。
沈如峰家属捐赠日记的同时还捐赠了一枚“拂晓报社”徽章。《拂晓报》是我党和新四军在抗战中的一份影响广泛的重要报纸,是当年彭雪枫将军“三件宝”之一。经考证,有关专家和新四军二代同志们均未见过这枚徽章,各纪念馆也无收藏,基本上可以认定为存世孤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同时,这枚徽章入藏,也填补了国家博物馆的馆藏空白。国家博物馆高度重视这次捐赠,领导们有重要批示,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认真负责,对沈如峰日记等文物研读整理,为举办今天仪式付出大量辛劳。这是国家重视革命文物的体现,也会对文物的征集产生积极影响。
83岁高龄的原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名誉会长陈昊苏,收到沈如峰日记出版《我的解放战争》一书后,认真阅读,写了饱含深情的致辞和诗歌,并亲临现场仔细观看文物原件,十分不易!
陈昊苏在捐赠仪式上致辞并深情诵读诗作:
战事沧桑依正道,
华东解放起歌讴。
人民奋起奇功建,
记者辛劳信史留。
正义心声随日月,
英雄本色著风流。
深情挚爱追寻处,
故国腾飞壮志酬。
入藏仪式由博物馆党委书记杨帆主持,馆长罗文利、中宣部出版局原副局长刘建生致辞,如此高规格体现了国家博物馆对捐赠活动的高度重视。
这次捐赠活动成功举办,凝聚了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员们和国家博物馆的心血和热情。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张晓龙关注捐赠过程,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推动活动进程。张晓龙会长因事未出席捐赠仪式,但委托工作人员向活动表示祝贺。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四师分会会长邓小燕带病工作,多次召集相关工作人员协商捐赠活动细节。
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杨帆、馆长罗文利亲自过问接收捐赠物入馆事宜,使筹备工作顺利开展。
四师分会办公室工作人员陈志、赵志勤在邓小燕会长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在沈卫平、沈卫国兄弟和国家博物馆之间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精雕细琢每个环节,为捐赠仪式成功举办做出积极贡献。
捐赠仪式当天,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四师分会近80位会员到现场见证这一光荣时刻。国家博物馆30多名工作人员参与文物收集、整理、鉴定、保护、入馆、展出等一系列工作,付出很多辛苦。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四师分会
前一章: 没有了